青春聚力“三下乡”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重温华南教育历史,传承粤北红色基因
为紧跟学校共青团工作要点,丰富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近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筑觉学社团队赴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大村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团队深入韶关大村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宣讲与国情观察行动,在实地调研中了解粤北地区乡村发展,接受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为促进乡村振兴再添新力,将学子们的家国情怀浸满山川田野。
实践队伍先后通过举行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育知识分享会、大村规划设计与建设成果展览、参观村史馆、进行乡村景观微改造和“我和我的家乡”主题绘画等活动,学习华南烽火教育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01
“乡村文化遗产保育与传承之路” 系列活动
实践团队在新建的大村饭堂举行“乡村文化遗产保育与传承之路”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举办知识分享会、进行大村规划设计与建设成果展览等。
图 | 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育知识分享会
实践队伍简要总结了近年来大村的规划设计成果,通过设计活化利用大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岭南大学历史遗址,搭建历史文化场景,展现烽火教育历史沿革,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围绕乡村文化保育与传承主题,详细讲述了文化保育的内容、意义、行动这三方面。文化保育主要通过对文化的保存、恢复与培养,使之以生活化的形式留存下来。不仅要保护有形的物件、建筑遗迹等,更要传承实物背后无形的历史记忆与文化。
图 | 大村规划设计与建设成果展览
在乡村走访考察期间,队员们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了解近年来大村的发展情况,同时探问他们的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在乡亲们口述的历史中感受乡村的发展带给当地百姓巨大的精神鼓舞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图 | 队员采访村民
02
“筑觉园”微改造活动
队长吴斯潼带领成员们就地取材,选取大村一处尚未进行修整的空地,进行微型景观改造活动。本次改造的亮点,主要是将原本各自分隔的绿地和周围的碎石和木桩等进行创新性的有机结合,将碎石围在绿地边缘,利用编织手法串联废弃木竿,添置交错的木桩与大小石组,让整个绿地轻重相衬、动静结合,成为一个可漫步、可闲坐的微型景点。在美化大村的景观同时,也巩固了队员们自身学所学的知识,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图 | 队员微改造现场
03
“我和我的家乡”主题绘画活动
实践队员在大村的玉清书舍举办“我和我的家乡”主题绘画活动。队伍提供彩笔,纸,以及黑白线稿画,并辅导孩子们画出自己的画作。队员们充分调动孩子们绘画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绘画活动中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在展现自己的能力与才华的同时扩大了知识面,增长了知识,为孩子们今后更好、更有兴趣地学习起到了精神引领的作用。
图 | 绘画活动现场
孩子用色彩表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用天马行空的画作表达对家乡未来的畅想。活动结束后,小朋友还将自己画的画送给队员,留作纪念。
此外,队伍还前往附近安岗村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感受党的百年发展成果,坚定了同学们投身社会实践浪潮,深入基层,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的决心。
图 | 队员走访安岗村
图 | 团队合照
04
“大村印象”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韶关成为广东战时省会。10月29日,广东省教育厅随广东省政府迁至连县。广州等地失守后,大批文化人士被迫转向内地和战区开展活动。战时虽然交通困难,物质条件欠缺,但是广大文化界人士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不怕艰险,坚持工作,使“文化下乡”、“文化入伍”的活动普遍开展起来。韶关等地一时成了广东抗战文化的中心,一向文化教育落后的粤北山区,顿时呈现出一派教育繁荣的景象,成为抗战时期的教育中心。
图 | 岭大组织慰劳抗战前线的慰劳团证明函
图 | 战时师生看望受伤的士兵
期间,私立岭南大学、私立岭南大学附属中学、东吴大学、广州协和神学院等院校汇聚在韶关曲江仙人庙大村(今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大村),给当地带来了文化教育的熏陶,同时也促进当地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发展。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岁月里,一众师生延续了华南教育的光荣传统,还有诸多大师们在极其艰苦的岁月中坚守与坚韧、谱写了一幅幅壮丽的学术画卷。
图 | 岭大学生进行农学实验
图 | 岭大学子怀士堂前合影
//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THE END-
内容来源:公众号“广工建院团委和学生会 ”编辑:蔡煜 黄柏惠初审:梁凯 李枫婷复审:王冠尧终审:王亚煦
共青团广东工业大学委员会
二〇二一年八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