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星:粤港澳大湾区应创造独特的空间关系资本
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众安居乐业,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路上。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的创新合作模式。
四个关键棋子
如果把“一带一路”看成是中国引领的全球经济空间重组和政治空间重塑的一盘大棋,那么,在这个棋局之中,哪些才是最关键的棋子呢?我认为至少包含四个关键棋子:①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②有自由竞争力的产业输出;③人民币国际化;④新的全球丝路文化。在这四个关键棋子中,“有自由竞争力的产业输出”也许是其中最核心的棋子。
“一带一路”战略(图片来源:网络)
关键棋子之一: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
作为“一带一路”的第一步战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涉及到一大批巨型跨境基础设施工程(比如枢纽港口、国际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输油管道、LNG管道、输电电网、通信光纤等)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更涉及到与这些硬性基础设施相配套的“软性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政策、法律、投资、服务等)。
高速铁路(图片来源:网络)
从国家全球战略来看,“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已经完全超越了国家及地区间的相互贸易功能,而主要作为承担国家产业输出的载体功能。一方面,需要借助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国家解决能源、原材料等跨境供应和输运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需要将国内相对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向其他地区进行转移。在这个输运和转移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产品输出问题,更要考虑中国创造(made by China)的产业输出问题。
关键棋子之二:有自由竞争力的产业输出
中国创造(made by China)的产业输出,其核心是“有自由竞争力的产业”输出。比如深圳华为(通信)、大疆(无人机)等就是这样的典型企业和产业。自由竞争力来源于充分的市场竞争,并在长期的竞争中产生了“自我进化基因”。这种自我进化能力是全球化产业输出的基础,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具有这样的潜质,而具有先天垄断性优势的国有企业则常常缺乏这种内在的竞争适应进化能力。
华为总部基地(图片来源:网络)
产业输出的基本模式,包含了诸多步骤,比如:企业地区总部输出、产业园模式的拷贝和输出、产业链就地孵化、产业标准输出等。既可以向相对“落后”地区(如非洲、东南亚等)正向输出,也可以向相对发达地区(欧美等国家)逆向输出。产业输出不仅是产品输出,更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输出”。通过产业输出,可以在全球建立以中国为圆心的经济地理空间,并通过一连串的产业梯度扩散与等级扩散,形成具有全球控制力的跨国分工体系和产业集成网络。
关键棋子之三:人民币国际化
产业输出必然伴随着货币输出,因为产业输出的本质是一种“产业资本”(而非商品)的全球化扩张生产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资本(主权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就必然是难以持久的。产业资本生产与金融资本生产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性,它们就像是一个枚硬币的正反面,互为支撑、互为表里。如果把国家产业输出当成是一条驶向大洋的船,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帆和桨。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坚持自己的货币价值观。因为货币不只是一种交易媒介,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传递媒介(货币最终会归之于信用,而信用的核心则在于价值观)。也就是说,金融资本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价值观。金融的本质是传递基于价值观的国家信用,而不单是传递基于利润投射的商品价格。如果离开了这一基本原则,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就有可能偏离“商品交易的初始伦理道德”,而走向一种新的货币霸权(类似于美元一样以金融产品为工具进行财富掠夺的扭曲货币形态)。
关键棋子之四:新的全球丝路文化
实际上,包含人民币国际化、有竞争力的产业输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在内的所有这些关键战略,都与文化价值观有关。最终,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全球丝路文化,这种新丝路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地域现象,更是一种超地域现象。不仅仅是一种国家现象,更是一种超国家现象。甚至,不仅仅是一种狭义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广义的超文化现象。
我们需要站在“全球文明的超广角视野”,来构造未来的丝路文化体系。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非战文明,它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全球价值观,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人群之间,划定一个永久性的以和平(抵抗战争)为唯一目标的文明边界;二是生态文明,它是超越个人以及人类的全球价值观,将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全部生命系统纳入到统一的文明诠释体系之中;三是抽象文明,它是超越物质与非物质界限的全球价值观,将人类的视野扩展到宇宙全境,这时候,我们发现,纷繁复杂的地球文明才将真正获得同一性与永恒性。
四个关键棋子中的核心:有自由竞争力的产业输出
当然,从国家全球战略来看,上述四个关键性棋子之中,有竞争力的产业输出是最核心的因子,因为产业输出是其他三个因子的载体,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产业输出作为轴心价值,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就有可能成为极低效率的跨境固定资产投资,人民币国际化也会成为没有“硬通货”支撑的无本之源,而新的全球丝路文化,则会成为意识形态化的空中楼阁。
粤港澳大湾区为什么是国家产业输出的最重要基地?
与长三角、京津冀这两大城市群相比较,有竞争力的产业输出也许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所具有的最重要的整体性优势(从改革开放至今,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几乎所有城市都集聚了一大批具有自由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以及有自主创新性和国际输出能力的全球化产业)。这种整体性优势决定了,至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粤港澳大湾区都会是国家全球战略中最重要的外向型产业输出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价值:一种独特的“空间关系资本”
当然,上述所谓整体性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一批企业和产业项目上,而是体现在一种独特的基于全球产业空间重组所形成的新型区域关系,这个“空间关系”是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之整体价值,它超越了单个产业(企业)本身,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空间关系资本”,它使整个湾区成为超紧密的“空间资本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关系资本,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市场化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化连绵地区”。
引领性企业:以深圳为代表,粤港澳大湾区内已经产生了一大批引领性的全球化企业。
全产业链: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完整产业链,这些产业链贯穿于整个区域之中,成为具有超级整合能量的巨型空间结构。
自我迭代:湾区内几乎所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都已经过了多轮自我升级、自我迭代的演进历程。
竞争优势:很多企业都已经在国内(以及国外)广阔市场经过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并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生产服务业支撑:区域内几个中心城市(如香港、广州、深圳等)都有较为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可以帮助企业最便捷地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
内向性金融服务:以深圳、广州为中心,湾区内已经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内向型金融服务业,有助于有竞争力的企业获得国内金融资本的支持。
外向性金融服务:以香港为中心,湾区内已经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外向型金融服务业,有助于有竞争力的企业获得国际金融资本的支持。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图片来源:网络)
贸工技金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空间关系重组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生产环流,这种区域生产环流的基本模式就是“贸工技”模式,未来,将进一步向“贸工技金”模式进化。它是以贸易为先导、以工业为基础、以科技为核心、以金融为支撑,这种“贸易-工业-科技-金融”的生产环流将是粤港澳大湾区独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型。它同纽约湾区(金融为先导)、旧金山湾区(科技为先导)、东京湾区(工业为先导)相比,是一种较低成本的创业模式,对市场更加敏感。
纽约湾区(图片来源:网络)
旧金山湾区(图片来源:网络)
东京湾区(图片来源:网络)
“贸工技金”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借助第一线的国内和国际贸易,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市场中最有潜力的商品,然后以最低成本大批量加工生产,再投入一定的科技因子,使其成为自主品牌,最终,再通过金融平台融资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上述生产环流相对应的湾区城市走廊是:广州(贸易)-东莞(工业)-深圳(科技)-香港(金融)。其中,广州是以贸易为中心功能,东莞是以工业为中心功能,深圳是以科技为中心功能,香港是以金融为中心功能。这正是“广深科技走廊”及“港深硅谷”的主要内涵。最终,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全球唯一的差异化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多中心湾区城市群”。
双环流的交融: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空间关系重组之二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生产环流和生活环流将完全交融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能量循环。生活环流是指以日常生活的时间循环为线索的生活链条,即“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按照日常生活的时间周期长短,包括:旅游(3-5天)-度假(2-3天)-休闲(1-2天)-娱乐(0.5-1天)。
与生活环流相对应的湾区城市走廊是:澳门(旅游)-珠海(度假)-中山(休闲)-佛山(娱乐)。其中,澳门是以旅游为中心功能,珠海是以度假为中心功能,中山是以休闲为中心功能,佛山是以娱乐为中心功能。这正是“环珠江生活走廊”的主要内涵。
最终,当生产环流与生活环流完全交融在一起时,所有的湾区城市,都将兼有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功能(但有所侧重),成为完全平等、相互独立、功能互补、各具特色、循环交融的组团分布状态,粤港澳大湾区将会形成全球唯一的“多组团湾区城市群”。
在上述双环流交融关系中,将会形成两种非常有意思的空间关系,即相邻共生关系和相对互补关系。
相邻共生关系(两个地理相邻的城市必然具有先天性的共生需求):广州-东莞,东莞-深圳,深圳-香港,香港-澳门,澳门-珠海,珠海-中山,中山-佛山,佛山-广州;相对互补关系(两个地理远离的城市必然具有先天性的互补需求):广州-澳门,东莞-珠海,深圳-中山,香港-佛山。
全要素之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空间关系重组之三
在上述粤港澳大湾区的多中心格局和多组团格局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城市经济壁垒、打破城市行政边界、打破城市社会束缚,促进原本属于城市内部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等在整个湾区内自由流动、自由组合、自由共享。这种“全要素共享”将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最重要空间关系。
下面,我提出一些湾区要素共享的未来构想方案:
(1)大学智慧要素共享:如“紫荆花大学联盟”。类似美国东海岸的常青藤大学联盟,将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优质大学资源(比如香港就有5个全球排名100名之内的国际名牌大学,广州也有2个全国一流大学,深圳未来也将拥有数个潜在的一流大学)整合在一个统一平台之上,有利于提升湾区的整体智慧等级。
(2)金融服务要素共享:如“湾流基金会”。以深交所和港交所为核心,将大湾区内的优质金融平台资源整合在一起,可以大幅提升国内外金融资本对湾区内各类产业的服务和支撑,帮助其最便捷地走向全球。
(3)科研技术要素共享:如“珠三角联合实验室”。以香港、深圳、广州等城市中的先进实验室群为核心,将大湾区内的优质科技研发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互通信息、互用设备、相互孵化、相互激发,可以加速产品和技术迭代,整体性地提高区域科技竞争力。
(4)创客人才要素共享:如“华强北创客环”。以深圳华强北创客产业链为核心,将大湾区内最有创意和创业精神的科技、艺术人才汇聚起来,通过一系列跨城市、跨地区的交流活动,引导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合作、竞争。
(5)贸易信息要素共享:如“海丝信息港”。以广交会为核心,将大湾区内的贸易信息资源集中在一个统一平台之上,将物理性的海上丝绸之路转变为信息性的海上丝绸之路,这种转变将大大扩展大湾区贸易渠道和贸易质量,进而推动产品制造和研发的迭代速度,提升产业的市场化敏感程度。
(6)生态要素共享:如“大湾区公园”。以广东省生态控制线、珠三角绿道系统和香港郊野公园系统为核心,建构横跨整个湾区的全联通湾区公园,保护和促进湾区生态系统内的生物跨城、跨区、跨境流动。“人是有国籍、有户籍的,但动物没有”。
(7)生活休闲要素共享:如“大湾区共境生活圈”。以区域性的城际轨道网络为核心,建构覆盖整个大湾区的大生活乐园(乐活)系统,包括美食、时尚、戏剧、社交、旅游、教育、医疗、康复、养老等在内,让整个湾区的人都能快捷、便利、无障碍地共享这些生活服务设施。
作者/张宇星
建筑学博士,独立城市研究者。深圳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
相关阅读:
排版 / 陈程
图片 / 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注:本内容授权转自T+城市,转载请联系来源公众号,十分感谢作者的悉心编写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