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 书评影评大赛精彩内容回顾(一)
有书籍和电影相伴,人生处处是风景,我们时时在路上。5月的书评影评大赛中,身边的书迷影迷同学们各显才华,用心撰写稿件、制作视频,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和观影感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欣赏精彩的作品节选吧!
《我们这一天》
——关于爱与生活
《小丑》中的
色彩与光影
《小丑》,它在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金狮奖,上映两周便成为全球票房之冠。主角菲尼克斯的演技和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对于整个作品的把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就让我们从影视工业中较为专业一点的角度——光和色彩来探索主创们在创作时可能的构想。
一开幕所映入眼帘的,就是笼罩在强烈压抑气氛的冷色调下亚瑟破旧的化妆台,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场景的光源非常“混乱”,既有窗外亮眼的自然光,又有屋内荧光灯管发出的白光,同时穿插着化妆镜上灯泡的暖黄光,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灯泡有亮的也有不亮的,还有没安装上的,不同的灯泡质地也不一样(有透明的、乳白壳的)。
从技巧上来看是在同一纵深层面展示了不同的光线层次,而这样“混乱”的场面正展现出亚瑟这一阶级的形象,看似有序但又透露着一股破败的气息,主角在这样一个整齐而又残破的场景中得到了一种孤立的突出。
另一十分值得注意的则是本片对于青橙色调的运用。我们可以直观地体验到,在阴影里加入适当的青色、蓝色就有助于观众区分人物和背景,让观众能够更快速地掌握画面所要交代的信息,同时更好地展示画面的戏剧性,调动观众的情绪,不会使画面显得单调平淡。
与上面的手法有共通之处的是,本片还通过猛烈的阳光来渲染激烈的情绪,同样可以从多个场景的对比中找到。阳光作为亚瑟这个阶层为数不多的易于获取的“优质光源”,它的每次出现都代表着亚瑟高涨的内心情绪。
优秀的色彩语言与出色的镜头运用造就了这一部佳作,真的很推荐大家静下心来,慢慢欣赏其中对色彩的运用,相信你也会在其中得到与以往不同的观影体验。
探析 ︽红与黑︾ 蕴含的思想潜能 重温伟大的 “ 抽彩 ” | |
于连并不是一个虚伪的个人主义野心家。他一生在追求个人的幸福,然而不幸走上了歧途。他的所作所为和内心所想总是撕裂和矛盾的。
他的心灵走过漫长的路。他的死只不过是成长路上刚开始走的第一步:“直到我看见生活的尽头离着我这么近的时候,我才学会了怎样享受生活。”然而作者并没有在悟上下功夫,而是为我们呈现了于连在追求幸福中的迷。因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处境是无法事先加以计算或像一个等待把握的现成东西那样给定的……毅然决然之中,处境才始展开。”这个大彻大悟的过程是司汤达留给读者去走的。
可能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都和于连一样,好像都在追求幸福。但是我们大多数时候和于连一样都把社会和他人的标准作为自己获得幸福的标准。于连的虚伪、警觉、作战计划和种种的防范都是为了在社会上发迹、飞黄腾达。但是他达到目的后幸福吗?做中尉的时候他狂喜地盘算,但是他从未实现过真实的自我。因此每当他要达到一些成就的时候往往会露出马脚,为这个社会所不容。
如何从迷走向悟?如何在常人中找回本真的自我?《红与黑》的设置和海德格尔的思考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死亡,它是割断他人加诸我们身上各种看法的一把锐利的刀。
这本1830年纪事,在今天的场域来看更大的意义是在于它对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的探讨。
青梅煮酒
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曹操看到了刘备的胸怀大志,刘备看到了曹操的奸臣之志。身为皇室宗亲,忠义之士,怎能在奸臣之下苟存?刘备找到机会,忽悠曹操,带兵出征,一去不返还偷了徐州。
曹操大怒,东征刘备,再一次,刘备战败,丢盔弃甲还丢了妻小,团队被打散,只得孤身一身投奔袁绍。人生至此,刘备仍心怀大志,想要复兴汉室。摸爬滚打,跌跌撞撞,40年来,初心未改却已鬓角斑白,重归一无所有。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刘备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找到机会,带兵出征,一去不返,曾经的部下知道他没死,不远千里来投。他重归辉煌,虽然一城未有,但有人心。
刘备投奔刘表,在荆州休养生息数年,期间感叹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自觉髀肉复生而潸然泪下。那是四十多岁的刘备,屡败屡战的刘备,颠沛流离半生的刘备,近乎一无所有的刘备,依然赤子之心,真不失英雄本色。而今又有多少年轻人,正躺床上消耗光阴呢?
张艺谋电影中的
疾病身体的隐喻
张艺谋电影中所展现的女性身体疾病历史,镜像呈现了电影中的女性亚文化。这些女性有别于电影中男性群体的价值、常规状态和经历,在疾病和伤痛的身体经验下,她们成为了弱势的、次等的、非主体的他者。但是她们依旧试图去追求自身的主体完整,电影镜像将她们身体上的言说沉淀在时代契机之中。父权社会中的文化建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在张艺谋电影中呈现出如拉康所言的象征秩序中的“大他者”,而疾病的身体则象征着“他者”,这些疾病的身体既是社会中的异类,同时也是异于社会文化的能指,她们在张艺谋电影宇宙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所处的空间秩序中的生活、处境与遭遇,以及身体伴随疾病所承载的隐喻,成为了张艺谋电影中所着重探讨的对象,可见,这些疾病的躯体中自身主体与象征层“大他者”有着十分暧昧与含混的关系,而本质上却揭露了来自“大他者”自身的内在创伤与匮乏。
同时,张艺谋的电影中也出现了群像式的男性病患,他们的“疾病/匮乏”的身体也有着重要的隐喻,对他们身体的考察,也可以参照对比出女性所面临的时代处境的缘起。
张艺谋的电影中所呈现的疾病的身体,可以说是现代疾病史的缩影,在这些电影中,透过疾病的身体所承载的叙事与隐喻的功能,去探讨个体生命历程中“身/心”面临的创痛,进而对文化、生命、政治等议题产生反思。
从不平等
很少理解
有时期待
总是伤害
导演以细腻的女性视角穿插刻画了主角Autumn和她的表姐Skylar在进行的一场跨越州际的旅途中,所遭遇的种种因性别不平等而带来的歧视与伤害。电影沿用了旨在表现“叛逆者”与主流社会的冲突的公路片类型的表现手法,人物带着特定动机出发,“在路上”和“去解决”就变成了联结人物需求和实现终极目的的唯一途径。
这部影片并非是一路高唱胜利的女性主义凯歌,而是从细节中渗透出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压抑和窒息。这种对于社会对女性压迫的冷静描述也就成为了影片意义生成的一个重要指向。在异乡灰暗无光的环境里,敏感而自尊的少女一直都在抗争。她们在路上有过争执和冲突,但还是相伴到最后。
但正如导演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这部电影主要阐述的是女性没有权力控制自己身体的事实。这是事实,既是表象,也是真相。
轻重之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昆德拉在故事尚未开始时先谈论了尼采的永世轮回之说,大段晦涩难懂的语段让从未深入了解哲学的我望而生畏,读了两页便不了了之。直到最近,再次翻出这本书,逐字逐句地挨过前两章,才开始接触到故事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现实的意义,每一个生命的历程似是偶然,却又是重重因素叠加下的必然。
轻与重,一对玄妙的反义词。尘世间的烦恼让人沉重,压迫着人们的神经,多少人梦中追求无约束的轻松自在,可殊不知,这份人生的沉重给脚步不停的我们踏实感和真实感,使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留下足迹。而离经叛道的生命之轻美好轻快,却最终指引我们走向虚空——一切背叛的终极。人生转瞬即逝,我们追求生命之重,却不可避免要承受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轻重之间,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清漫漫人生路呢?
多读几次这本书,也许还会有不同的感悟。
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影评
无法生得热烈
那就活得顽强
《达拉斯买家
俱乐部》
享受你的生活,生命只有一次。
——《题记》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达拉斯,主人公罗恩是个平平无奇的电工,喜欢啤酒和斗牛,生活并不富裕和轻松,但张扬又奔放。然而由于一次事故送医,医生却在罗恩醒来后告诉他,在他的血液中发现了艾滋病病毒,他的生命只剩下最后30天。
他开始艰难求生。
在墨西哥,罗恩接触到了一种“鸡尾酒”疗法,就是用多种药物联合起来治疗。本是半信半疑的尝试,但控制住了他的病情,多了三个月的生命。这些药物都是美国药监局不允许流通的药物,看到商机的罗恩做起了药物代购。
有人说罗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因为他本身也是病人之一,所以他的作为并没有什么值得赞颂的。的确,病人对生的渴望是本能,对生命的救助也格外的大方,但罗恩不同的是,他用一己之力对抗着美国不合理的药物流通。最后,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上法庭,得到的是法官遗憾的抱歉。
虽然罗恩败诉了,但他获得了整个艾滋病患者群体的支持,他的抗争也拯救了百万人的生命。
罗恩的原型人物罗恩·伍德鲁夫是在1992年9月去世,在他去世之后,曾经不被允许的“假药”都得到了药监局允许,其他机构也加快了药物的审批流程,并写入法案。
所有人都明白生命可贵,但不是所有人都真的珍惜。在某种程度上,罗恩能够代表所有从健康步入疾病的人,从挥霍时光、透支身体到尊重生命、帮助他人。
自始至终我们对生命都应该抱有敬畏,并且坚强。就像罗恩一样,即使是在颠簸的马背之上,也依然紧握生命的缰绳。即使是在曲折的人生之中,也从不放弃希望。
更多精彩作品,请看下期!
排版 | 张芳馨
校对 | 王邱子
【博思论坛回顾】你的职业规划,适合你吗?实力担当!时代声音“天团”云集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