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先锋郑雪莹:敢想,就要去尝试

同济大学研究生会 同济大学研究生会 2021-05-31

编者按

为发扬我校学生严谨求实、奋发进取的学术精神,展示我校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推进良好学风和教风建设,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加强学术创新、瞄准前沿领域、服务社会发展,助力推动学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同济大学研究生“学术先锋”评选活动。


2020年度,共有十位优秀学子荣膺研究生“学术先锋”称号。


今天,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雪莹同学共同思考青年人肩负的社会责任。

 郑雪莹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是大规模储能的钠离子电池体系,具体的研究内容是金属钠负极在液态电解质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研究。在读期间共发表SCI学术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分别发表于Energy Environ Sci.(IF=30.289)、Nano Energy(IF=16.602)、Energy Storage Mater(IF=16.28)、Small(IF=11.459)、Carbon(IF=8.821)、J.Phys.Chem.Lett.(IF=6.71)及Appl.Surf.Sci.(IF=6.182)等学术期刊,申请专利发明1项。


硕博期间均获国家奖学金,并获得2019-2020年度同济-米开罗那优秀科研奖。曾前往美国奥兰多参加美国ACS电化学大会,并参加2场国内学术会议(长沙、南京),获得优秀口头汇报奖。


在学习生活之外,郑雪莹积极培养英文口译能力,获得CATTI二级口译证书、上海市高级口译证书,并于亚洲混凝土世界博览会等国际会议与活动中担任传译、筹备的工作。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能为世界做点什么?


2013年年初,灰白色甚至是黄色的天空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雾霾」成为当年的年度词汇。人类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资源急速消耗和排放量骤增带来的一系列危害。


那时正在读大一的郑雪莹便开始思考人类面对环境问题应有的解决方案:


「既然我们不能剥夺大多数人享受生活的权力,我能做的也许就是在绿色出行,节能减排领域为大家尽出自己的贡献。」


正是怀着这样一个小小的理想,郑雪莹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新能源领域作为她的主攻方向,着眼于对新能源汽车和大规模储能所应用的电池体系的研究与优化。


为了进一步在专业基础之上探求新的突破,她在博士阶段选择了金属钠电极在液态电解质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这一相对较新的领域继续展开研究,从最初的资料匮乏、不被人看好、处处碰壁,再到其稳定性、安全性慢慢被着手解决,这一课题在课题组的共同研究下逐渐明朗。


对于郑雪莹而言,科研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努力会被看见。科研工作者逐渐攻破难题再到被认可被关注的过程,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这激励着郑雪莹潜心研究,在其专业领域继续发光发热。



严于律己的生活态度,亦师亦友的学术氛围


时间对于郑雪莹来说是宝贵的,花时间学术会让她充实,而当一天工作量未达自己所设目标时,愧疚感便会侵袭而来,也正是这般自律一直督促着郑雪莹的日常科研与学习。严于律己,惜时如金,自律是郑雪莹坚持的生活态度,而花在学术上的时间都将转化为她的宝贵知识财富,为她奠定了科研道路上坚实的理论基础。


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对郑雪莹来说也不例外。学术研究中不可避免会同老师进行思想碰撞、学术交流,郑雪莹对于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们是科研道路上的统一面而不是对立面,我们的合作才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黄云辉教授、罗巍研究员是郑雪莹学术生涯中的两位导师,亦是对她科研道路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除提供专业建议以及把控课题研究方向外,导师也会在实验室同学生们一同奋战、及时解答学生们遇到的问题,偶尔的玩笑也让学术氛围不再紧绷。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正因为师生们齐心协力朝一致的目标努力,才会有更多创造性学术成果的产生。



硕博连读期间,郑雪莹累计参与发表了12篇SCI学术论文,并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她在科研道路上的努力与坚持,或许源于身为当代青年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内心抱负。


敢想,敢做,敢出错,这一精神也体现在郑雪莹科研经历的方方面面。


在疫情期间做金属钠负极的安全性的相关研究时,如何寻找到与金属钠相容性很好的灭火材料成为困扰他们的科研难题。


当郑雪莹将偶然在开会展位台上发现的全氟己酮灭火剂带回实验室进行尝试时,他们意外发现这一溶剂对金属钠的相容性格外的好,想法与实践的碰撞给他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在反反复复的试错与检验之后,他们最终将氟代醚作为桥梁溶剂引入电解液中,并成功将科研成果投稿于国外期刊。


想法固然重要,而不断的实践尝试才是科研取得成效的唯一路径,无论是她的学术论文还是发明专利,曾经因为环境问题在她内心埋下的“小小”理想种子已然茂盛生长,推动着未来电池作为清洁能源的发展进程。



口译,是兴趣也是本领


学习之余,郑雪莹非常注重对兴趣的培养。


在初一时,她父亲曾前往美国访学,郑雪莹也因此有了十个月的留美经历,这让她英语口语突飞猛进的进步的同时,也培养了她在英语口译方面的浓厚兴趣。


「把一个日常爱好变成自己的一个本领,让自己多一个技能。」


基于这样的想法,郑雪莹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并在实践中练习自己的英语口译能力。在2015年、2016年,郑雪莹分别获得了上海市高级口译证书以及全国翻译专业资格(CATTI)二级口译证书,这对于她的英语口译能力是极大的肯定。


而无论是在亚洲混凝土世界博览会担任交替传译工作,还是在国际研讨会中筹备活动,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她在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也顺应了当今国际交流的趋势。


这一兴趣向能力的转变,使得郑雪莹的英语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让她在阅读英文文献和文章撰写的日常学习中省出不少时间来做更多的实验,同时也让她能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流利表达自我观点,展露风采。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在郑雪莹的研究领域,追求高比能量和高电池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成为目前的研究难点。


提及对未来科研前景的展望,她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注重于机理的认识和细节参数的调控,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发文章。对实践的看重也让郑雪莹的研究步伐踏实而稳重,把所思所想积极实践,脚踏实地,才能够仰望星空。


科研的道路并不平坦,家人与朋友的安慰成为她排解情绪的窗口,这也提醒着她要保持初心,不能也不会被前进道路上的压力慌乱了阵脚。


她希望未来可以在新能源领域继续走下去,在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的进程中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撰文|陈者衍

编辑|杨余智

海报|董宇翔


你可能感兴趣:(点击标题可直达哟)

近期活动叮~同济大学研究生会年终总结大会正式邀约!
【通知】2020年同济大学第八届“枫林菁英荟”
择业N次方|多维度搭建平台,为你的职前准备保驾护航
【广而告之】南北楼封闭,错峰用餐,只为“研”途有你!
学术先锋徐勇:青年医学科研工作者的英雄梦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