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望向大山
小时候,文东经常望着大山发呆,想象着重重山岭的另一边是什么模样。十年寒窗苦,翻越过大半个中国,在大山中长大的少年终于领略到山外广阔的天地。
长大后,他依然时常凝望大山,故乡的人和事时刻牵动着他的心。三年三次支教行,他一次次重回大山,把求学路上所得所感倾囊相授。
走出大山还是回到大山?有越来越多的人向他问起这个问题。
望向大山,那里的夜晚虽然漆黑,但总有布满苍穹的星辰点亮大山的暗夜。
做一颗照亮大山的闪烁星辰,这是文东给出的答案。
撰文 王思缘
采编 杨余智 王驰迪
整理 倪鹏 李亚 侯力元 胡安琪
文东出生自贵州遵义,作为一名大山的孩子,「山」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色。
游人眼中的山高大挺拔,而在文东眼中,「山」还带着一丝心酸:壮美的山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外界的联系,让外面的世界对孩子们来说更遥不可及。
文东第一次意识到大山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是因为他的小学班主任。
回忆起这位老师,文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小学班主任二十多岁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就选择了来文东所在的乡村。虽是初来乍到,他却给文东这些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
有一次,班主任说道:「大学是很精彩的,同学们有机会的话一定要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文东,也是从这一刻起,他决定要去看看更远的地方。
于是,背着7斤米、揣着22块五毛的伙食费,文东去往了距家15公里的初中;之后又继续跨越88公里,来到了县上的高中,最终来到上海,就读于同济大学。
▲对话文东
成功走出大山后,故乡的人和事并未远离文东。反倒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文东越来越钦佩那些留在乡村教书的老师们。
又一次忆起了小学班主任,那时文东和其他孩子们曾问老师,为什么要到村子里来教书,老师开玩笑似的回答道:「靠情怀」。
小时不懂,现在文东明白,「靠情怀」不是一个玩笑。
被问及为什么走出大山之后还要回来,文东很自然地回答道:「我们这样从山里走出去的人都不回去,那谁回去呢?」自己经历过,就越知其中艰难,就越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孩子摆脱这种困境,就像当年自己的班主任一样。
作为支教老师回到家乡,再次望向高山,心境已与几年前那个求学的学子不同:「如果我们只是从山里走出来,而不想着回去,带更多的孩子走出去,那我们对山的理解就还不够深。」
在文东眼中,山的风景也可以变成人生的风景。要让孩子们走出去,增长见识,再回来建设家乡。
文东希望,以后介绍家乡时可以换一种说法,不再是「我来自贫困的山区」,而是「我的家乡风景优美,人民安居乐业」。
▲文东来到团结乡支教
当文东走上三尺讲台,听到同学们齐刷刷地喊出「老师好」的时候,他突然感受到了这三个简简单单的字的重量。它承载着同学们对老师的期待,以及为人师表应当肩负的责任。
一名支教老师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影响、帮助到孩子们,这一点文东深有体会。
文东在贵州支教期间做演讲时,有个小男孩听得尤为认真专注,平常也喜欢黏着他,是他忠实的小粉丝。
渐渐地,文东意识到,孩子应该是非常崇拜做演讲的人。发现这一点之后,文东开始教他一些演讲技巧,还让他担任演讲比赛的主持人。得到了专业的培训和展示的机会后,小男孩进步很大,再也不只是跟在文东身后,而是会主动地在大家面前讲话了。
▲支教团结小分队三人与学生的合影
在山区,由于上学路途遥远,很多孩子都因此辍学在家。为了让他们接受教育,文东和其他支教老师还「送教上门」,亲自去孩子们的家里,给他们上课。
有位男学生由于身体问题无法正常地上学,导致至今连拼音都还没掌握,而文东自告奋勇地去往了这位学生的家中。看了看室内较为黑暗的环境,文东决定,干脆带孩子在亮堂的室外学习,在孩子熟悉的自然环境中也能更好地激发他的兴趣。开始教授拼音时,文东发现院子前有条河,灵机一动,问这位学生:「你知道鱼吗?ü这个拼音就是鱼的尾巴翘起来啦!」想起自己生动的讲述,文东脸上露出了少有的骄傲神色。
除此之外,文东和其它支教老师还鼓励即将毕业离校想去打工的孩子们先学技术,这样走出社会才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一些孩子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去到云南的省会昆明,学习一技之长。
▲文东走访当地贫困户
文东一共教过一百多个孩子,他说:「你不可能影响到所有的一百多个孩子,但只要影响到一个都是好的,而且他也会继续影响到更多孩子。」
不光是作为老师的价值得以发挥,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文东也得到了当地老师和领导的无限关心与支持。
「我觉得我们特别受待见」,文东用了这样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每逢节日,当地老师都会邀请支教老师们去他家吃饭。有一次,老师邀请他们参加当地的「杀猪宴」,吃「杀猪饭」。就着烤猪肉时升起的烟雾,文东体会到了「淳朴」给他带来的感动。
支教结束时,学校的校长没有忍住自己的泪水,嘴里还说着「我给你们拿点东西路上吃」。这种来自当地师生的巨大情感反馈,大概就是文东一次又一次选择支教的原因吧。
▲在团结小学的楼顶,矗立着见证同济与云龙、团结帮扶的标语,位于进入云龙的东大门
所有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支教也是如此。当最初的热情与新鲜感褪去,繁重的教学任务纷至沓来,一些志愿者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你是不是以为所有的孩子都会带着求知的眼神望着你?其实他们很调皮的。」被问及支教中遇到的困难,文东这样回忆道。
除了调皮捣蛋、想借此吸引注意力的孩子们,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语言、比想象中还要落后的教育水平都给开展支教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文东回忆起,刚开始支教时学生们十几分的语文考卷也曾让他大跌眼镜。如何应对这些难题?文东渐渐摸索出了一个答案:抱着一颗平常心,脚踏实地做工作。
▲文东在当地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
许多志愿者刚来支教的时候,都抱着「我要改变这个地方」、「在自己的带领下,孩子们一定要有可观的长进」等等的想法。而文东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种期待过高、急于求成的心态。
支教老师固然是要去影响当地的孩子们,设法改善当地的教育情况,但前提是要做到适应。每个地方都有其社会生活的规律和模式,少数民族更是有自己的风土人情与思维方式。
「在改变之前,更多地要适应。」这是文东总结出来的「真经」。
开始支教,就要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在普通岗位上工作的老师。要先不断完善自己,打牢基本功,向当地老师虚心请教,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有所作为。
▲参加梨花节,文东与孩子们的合照
面对未来,文东也已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成功入选学校的「扬帆成长营」,目前已被拟录取为贵州选调生,继续投身西部建设。但这一次,他没有选择自己的家乡遵义,而是选择了条件更为艰苦的黔西南。
「为什么不选择自己的家乡?因为我觉得,我的家乡在贵州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好,我要去更需要我的地方。」好像是猜到采访者要问什么,文东自问自答地说出了答案。
只要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对文东而言,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家乡。
面对现在紧张的就业形势,文东认为,只要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转换视角,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017年
文东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合影
「只要能在这个时代为国家发展出一份力,有哪里不能去呢?说到底,与其说是乡村需要我们,不如说是我们需要去乡村。」
从大山中走出来,又回到大山中,这是文东给自己、给家乡、给国家的答卷。
你可能感兴趣:(点击标题可直达哟)
【同声唱响】倒计时2天!接收来自兄弟高校的祝福视频~
【同行计划】面试进行时,你需要知道的二三事~
“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同济大学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演讲比赛
【通知】同济大学研究生会2021年春季学期第三次主席联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