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物换星移,夏至已至
「夏至已至」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日,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此后渐短。
在《恪遵宪度抄本》中作者写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标志着气候已进入盛夏,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三候」
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糜与鹿虽属同科,但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而鼓翼而鸣。古人对于时令和物候的领悟让人感叹,“蝉始鸣”不早不晚,在仲夏夜的梦里,多了一片蝉鸣声,从此夜里也多了一份诗意。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习俗」
夏至同时也算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清代之前的夏至节还会举国放假,人们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中记载道,“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吃
面
中国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信仰。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以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主要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之意。
祭
神
夏至时值麦收,我国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代在夏至时祭神,意为清除荒年,同时远离饥饿与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夏至诗歌」
至者,极也,夏至的到来意味着一年里最热的伏天就开始了。古人借诗词来记录夏至,如“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类似的诗词还有很多。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赏析]
“竹枝词”取自于乐府《近代曲》,本为巴渝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为新词,用第一人称写了初恋期少女暗恋别人时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也曲折地流露出他遭受贬谪的郁闷心情。
纳凉
【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赏析]
此诗以纳凉为题,着力表现的是一个隔绝烦热之处。诗人首先经过寻访,发现了这个处所的秘密,其次进行具体布置,置身其间并与外境融而为一,作者把思想感情寄托在一个“清凉无汗”的世界。
编辑:何宝慧
审核:申云璞 耿倪帅 韩嘉轩
你可能感兴趣:(点击标题可直达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