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先锋候选人】李亦舜:掌九州之图 知山林之阻

同济天下 追求卓越

李亦舜

9号候选人

掌九州之图 知山林之阻

个人简介


李亦舜,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生,师从杜豫川教授。

他抵北疆、入川贵、跨湾区、抵中原,用双脚丈量祖国土地,用知识守护道路健康。他联合团队另辟蹊径、独立创新从想法到实践,从技术到装备,研发了路面行驶质量轻量化检测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进口设备的垄断,实现弯道超车。

他在CACAIE、AIC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7篇(一作/通讯7篇) ,获授权专利7项(英国、美国各一项),国际专利4项,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幸运、自省、豁达

如果选择用三个词形容自己,我会用:

幸运、自省、豁达

幸运:求学之路一直有很好很优秀的朋友,他们是朋友也是我的榜样,是他们的帮助和激励才让我成长这么快;

自省:身边各路大神和榜样,当然只有不断自省才不至于被落下太远;

豁达:追不上的时候也只能豁达了。

为什么参加学术先锋

榜样的力量。在我研究路上几位重要的师兄,刘成龙、马子安、孙国强他们都分别拿到了“追求卓越”和“学术先锋”奖项,所以这也一直是我不断努力的小目标。同时,学术先锋称号也是对自己过去5年的一个小结,也是未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揭开新篇章的序曲。

科研成果

路面损伤检测算法的泛化迁移。传统检测算法通常针对专业检测装备在高速公路的检测场景。通过该算法模型的迁移泛化,不仅可以将检测场景扩宽至城市道路和低等级的农村道路,同时也对不同设备采集结果的协同融合提供了可能。场景的泛化极大的扩宽了路网检测的效率,将原有的“专车精检”变成了“众筹普检”。

科研中印象最深的事

第一次被导师“拒稿”。在研一的时候自己想根据之前的实验结果,换一个更新的模型再发一篇论文。但是被导师断然拒绝了,他认为作为一个博士生不应该在一开始就躺在初步成果上享受,而是需要在一个点上不断地凿深凿透。当时还是挺不理解的,觉得既然可以发论文为什么不让我做。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正是当年导师的拒稿才能让在我这条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实。回顾这5年,也印证了泰戈尔的那句诗:只顾走过去,不必留恋眼前的花,只要走过去,鲜花到处都有。

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

会做计划。一项研究或者一篇论文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将其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与小计划。通过计划来规划和控制自己的节奏,享受划掉一个个“待办”带来的正反馈。同样,逐渐优化每一个小目标,让其有挑战但不远超能力的过程,也是掌握自己能力与节奏的过程。

兴趣爱好有哪些

跑步。跑步是我放空自己、抛掉烦躁和焦虑的主要方式。我喜欢用跑步的时间来放空自己,想想现在,想想未来,然后用一场酣畅淋漓解决当前一段时间的烦恼。

如何平衡好科研与其他,

保持对科研的热情

科研是枯燥而且辛苦的,偶尔还伴随着绝望。要想保持持久的热情,我的解决办法是阅读与运动。阅读可以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愉悦,在疲于研究的时候可以有一个心灵的逃遁之处。运动也是如此,让心境更加豁达。

未来寄语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所有未来,皆是可期。

(编辑来自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编辑|杨萌萌

审核|张琦芮 林清华

责编|施卫国 李钰睿

你可能感兴趣:(点击标题可直达哟)

近期活动
青春与祖国同行︱2022“同行计划”成果报告会即将开讲
【课程预约】习研会理论宣讲团“青春奋发二十大”专题课程(一)
【学术先锋候选人】万雪:学术很苦,要自己加点甜
【学术先锋候选人】王鹏:学术争先 科研报国
【学术先锋候选人】邓家骏:精医重道 务实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