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期加油站|科研篇(下):快来领取同济er的科研学术“秘籍宝典”



寒假作为自主学习、提升自我的好时段,不少同学们选择把寒假作为自己的科研加油站。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提升学术科研能力,活动收集了本届“学术先锋“们的科研经验与建议,以此形成同济er的科研学术“秘籍宝典”,供大家参考学习!


上一篇关于科研习惯和科研工具的讨论相信大家看的意犹未尽,还对其他问题仍有困惑不解。

别着急,本篇秘籍下册将解答你对于科研意识、专业期刊、升学问题的全部疑问。


话不多说,赶紧来看吧!

科研秘籍速览

▶  采访对象:“学术先锋”

▶  做科研你一定要养成的习惯

▶  学霸们都在用的科研软件

▶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科研意识

▶  学霸们的专业期刊推荐与投稿指南

▶  学霸们的升学建议

▶  后续预告:生活篇、未来篇


点击图片链接回顾秘籍:科研篇(上)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科研意识

Part 4

Q3:科研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十分重要,请问学术先锋们如何训练批判性思维和提升问题意识呢?

孙维言

我觉得批判性思维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身知识的积累,自己有足够的见识,知识库也要够;另一个是要有独立的思考,这两个缺少哪个都不行。

在科研方面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多去看一些文献,多了解一些,因为文献之间会有不同的观点冲突,了解多了之后再提出想法就会更多的依据而不是没有基础的臆测。

1 自身知识的积累

(孙冬青)批判性思维需要通过一定的输入去积累,比如我们研一刚进实验室,听完师兄师姐们在组会上的发言,老师让我们提问时,压根提不出问题。首先可能是听不太懂,其次也不知道自己提出的问题会不会太简单。但随着自己平时的逐步积累,经常看paper,就会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更加了解,再听组会时就会更有状态,会慢慢知道师兄师姐们在做什么、主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张广续)①首先需要大量的阅读文献,这是必须的,只有了解当前所在科研领域的现状,才知道自己所处的水准。

②要关注当前企业发展的一些痛点,要了解当前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要切实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的梳理,进行聚焦,找到关键问题所在。

③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学科交叉问题,要对多学科进行了解,例如听取一些专业讲座,看一些相关的资料,扩展自己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在其中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独立的思考

杨晶晶

我个人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需要在学习或阅读中加入自己的思考,有了思考要敢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更有自主性,收获更大。

孙冬青

平时在看paper的时候,可以思考如果是自己在做这个课题的话,从一开始的实验设计到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文章的撰写,会有哪些能够改善的地方。


2.1 换位思考

李亦舜

可以通过换位思考来训练批判性思维。比如,看一篇论文时,就假设自己是那个论文作者,我要写什么内容、要怎么写,才能写好。这个过程中要思考他撰写得好不好,哪部分不好,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比他做的更好。带着换位思考的习惯,带着问题去看论文,就能够很好地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2.2 反问自己

邓家骏

我刚入门科研的前两年犯了很多一些错误,无论是大错误还是小错误,可能很多事是一开始觉得理所当然之后,就有可能一错就错下去。所以你去做决定或者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多反问自己,或者说别人告诉你的意见提议的时候,你要多反问一下,为什么别人/自己这么做是对的,或者为什么别人这么想是对的,或者说你想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正确的。不能说“我觉得是对的”,或“我以为肯定是对的”。

因为我曾经看过马克·吐温的一句话,一直提醒自己。意思大概是当你遭到麻烦的时候,往往不是那些你不认识的一些事情,而是一些你觉得是对的,但它其实并非如此的事情。这种事情会导致你惹来很多麻烦。

无论你做决策还是去读文章,都要去想:为什么别人用这个方法去展示这个结果是对的?或者说是被杂志接受的。然后为什么他给出这个结论,用了这些方法就可以了?所以说多问为什么,能让你在初步科研的阶段得到比较快的提升。

另外一个是你在不断反问自己的过程里面,你会去想别人是怎么想的,然后这能学到很多高手的一些思路。不要理所当然,不要习惯顺其自然,多反问自己,养成习惯,学会总结规律。


2.3 带着问题去阅读

杨晶晶

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需要明确知道文章的论题、结论、得出结论的过程分别是什么,作者的推理逻辑是否能够说服我,按照文章的逻辑结论是否合理,当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的时候,或许就能够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了。


2.4 突破主流思维,跨学科定制化引入

叶俊杰

我觉得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将思路打开。我们在刚开始接触一个课题、一个领域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想的idea都已经有人做了或者觉得这个领域已经做得很好了,很难更进一步,但其实不是这样。

每个领域又会有很多细分的方向,拿机器视觉来说,一开始的大部分研究往往是在一般场景数据集中不断提升、验证算法性能。当性能提升遇到瓶颈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从实际应用出发思考现有理论的不足。比如需要在资源受限的机器人中部署该任务时,怎么在维持算法精度的同时优化算法效率;需要在区别于常规数据集的新场景或极端场景,如夜间、雾天场景完成该任务时,怎么针对新场景设计算法使其更鲁棒地工作。思路打开之后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与此同时,也应该积极跟近、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在接触相关领域的过程中不断代入自己研究课题的思考,很多优秀的工作都是通过不同领域知识交叉融合产生的。


划重点


看来,不管是独立思考还是自身的积累,对于文献的阅读分析都是重中之重


学霸们的专业期刊推荐与投稿指南

Part 5

Q4:对于您所在的领域,请问学术先锋们可否推荐一些重要期刊呢?


交通领域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医学类

临床医学

CS、医学柳叶刀、新英格兰


肿瘤类

JCO(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LANCET ONCOL (Lancet Oncology)

JTO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胸外科

JTCVS(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EJCTS(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ATS(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能源工程领域

顶刊


nature energy

(发表难度很高)

综述性期刊

Chemical Review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专业性比较强的期刊

Joule

ACS energy letter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固体力学领域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复合材料领域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B》、《Composites Part A》


增材制造

《Additive Manufacturing》


生物信息领域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Methods》

《Genome Biology》

《Bioinformatics》

Q5:学术先锋们在期刊投稿选择和自身发文经历中有什么经验呢?

孙冬青

撰文的话,导师会建议我们在最初先把整篇文章所需的实验图排出来,用这种方式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在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要讲清楚实验结果还缺哪些数据,以此来查漏补缺。在发文方面,则是需要提前列出要投的期刊,并做出排序,以免在被拒稿以后过于被动

杨晶晶

在国内期刊方面,我更多地听从导师的意见,一是因为导师经验丰富,了解各个期刊的发文喜好,二是因为中文期刊投稿周期较长,时间成本较大。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是根据导师的意见进行投稿。外文期刊的投稿周期相对较短,我建议先可以大胆投一些比较好的期刊,如果编辑觉得文章在内容上不符合期刊定位,也会快速给出反馈,如果能够收到专家的意见反馈更好。所以外文期刊时间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大胆尝试!

孙维言

要说推荐期刊那肯定是影响力越高就越好。但是这个看个人能力,因为你不能直接推荐期刊,得看这个研究它本身是处于什么状态。我们做科研肯定都希望能够发顶刊,但是不是每一个科研工作都有这个水平,所以我个人的建议,尤其是对一些小白的建议,就是要看期刊杂志的影响力,不能看影响因子。有的期刊在本专业领域的影响力是很高的,但是影响因子很低,但是业内都很认可。

发文的话在没有很多经验的时候首先是看文献。

要先学已有的研究者是怎么去解释,怎么去描述这个问题的。你首先要了解不同文章的结构是什么,要知道论文在不同的结构都代表着什么,有什么意义。

同时,在正式开始撰写的时候,要先明确自己的创新点,文章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同时自己提出的新的想法是有什么优势的。然后在撰写的过程中要先把大纲写出来,因为有不同的板块嘛,哪怕是摘要,看着很短的一段,那其中都是有很多的很强的结构性的,内部也有这种背景、方法、结果、包括讨论,展望等等这些逻辑来支撑整体的结构。

在每一段内部也要有这种逻辑,比如说背景这一个大部分,那他要首先要讲现有方法的局限性是什么,然后再讲自己新的方法它的优势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这个方法以后能够有什么真正的应用等等。

最后一点就是在撰写完成之后,找一些比较有经验的老师,师兄师姐去看一看,指点一下再做后续的修改。投稿后需要按照目标期刊去修改,因为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专业风格,要求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期刊再去做最后的修改。



学霸们的升学建议

Part 6

Q6:请问学术先锋们对学弟学妹们有没有一些关于读博、关于留学、关于应对科研困难的建议嘛?


Step 1

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孙维言)其实是否读博或者出国是个人发展的选择。还有是否去工作或者在哪里工作,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这个说起来好像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但其实是很难想清楚的。你要想清楚自己的远期想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或者自己远远期的追求是什么

那对于我个人来讲的话,我希望做科研,我就希望在未来做医生的同时在医学方面也能进行科研。如果我对未来的期望是这样的话,那我肯定是要选择读博的。在读博之后选择申请基金,日常工作中继续开展科研等等都是有关的嘛。


Step 2

如果你不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多看看别人的升学生活

(孙冬青)可以先进实验室,看看实验室师兄师姐们的工作、学习状态,如果自己能够接受,也对研究领域感兴趣,那么就可以坚定地向读博的目标努力。

了解行业学位需求

(邓家骏)看你这个行业对学位的需求有多高,就像我们医学行业,现在三甲医院,入职的要求就是个博士,所以可能我们这个行业读博的比例会非常高。但是有很多其他行业的就觉得学历不是一定要提高。但是我觉得也不一定,就看你自己的规划和需求。然后关于留学这个问题,有得有失,因为你等于换了一个新的环境,然后你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完全要靠自己。

 遵从你的兴趣

(王鹏)最重要的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会自主研究,不要把学术和科研变成一种压力,这样能提高科研效率。如果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每当解决问题时都会变得很有成就感。如果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也没关系,其实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我们可以通过实现某一阶段的小的突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取得了一些成果后,自然能激发去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的兴趣。 


(张迪)其实我在最开始读硕士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申博,导师刚开始给了我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课题,在研究这个课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继续攻博的念头。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最后在一篇不错的期刊上发表了文章,这样就给了自己一些信心和激励,很有成就感,对科研的兴趣越来越大。因为我的硕博其实是同一位导师,继续读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关于留学:读博之后,后面感到在同一个地方待了好几年,对周围的环境也比较熟悉了,就想换一个环境。如果这个时候不抓住机会,后面也不一定能够有机会出去看看。换一个环境可以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对于我们做交叉学科是很重要的,可以做出一些更有价值的成果。


Step 3

如果你决定升学

尽早准备

(叶俊杰)而关于留学的准备,我认为越早越好。这期间包括考英语、充实科研经历、选校、套磁、准备文书、面试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繁琐且耗时。而英语成绩和科研经历的准备往往是耗时最长也最关键的过程,但又有太多不确定性。所以在有留学深造的想法之后,就要及早规划自己的时间,做到有备无患


Step 4

面对升学路上的困难

保持良好的心态

(孙冬青)对于已经选择读博道路的学弟学妹,我想说,在科研道路上一定会遇到不太理想的实验结果,面临不太顺利的阶段,但你需要允许它们存在,因为这样你才能发现问题、再去找到对的方向。当下你可能会非常痛苦,但不要沉溺于困难、放大问题,因为情绪上的问题是非常消耗人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杨晶晶)不管是读博、留学亦或是就业,我都只是把它当做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哪怕我最终没有拿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但只要我在这个经历当中有所收获,我都觉得是有价值的。所以可能我一开始没有把科研、留学想得非常困难或者非常重要,这反而给我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心态,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不轻言放弃

(李亦舜)无论是读博时的独自蜗行摸索,还是申请留学时的繁杂手续,无一不印证着读博、留学是十分困难且漫长的过程,因而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不要放弃,因为这个过程虽然困难且漫长,但是收获也很美好


(张广续)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做科研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制定好预期的计划后,要坚持把实验往前推进。不要被一些小的问题阻挡,要一直推到实验结束,看到结果。对结果进行评估并回头看,这样既能有助于发现关键问题所在,也容易找到一些可以忽略的一些小问题,能够缩短时间,提升效率。

多与他人沟通,冷静思考

(叶俊杰)在自己的工作遇到困难时,我通常会尝试与他人沟通交流。如果把自己所处的环境看作一个神经网络,那自己就只是其中的一个神经元而已,只有神经元之间互相联通、激活,才能得到正确的决策输出。有时候自己想尽办法一两个星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跟别人探讨后就能找到思路。并且,多沟通交流还能在很多时候避免自己走上弯路,减少试错成本


(邓家骏)应对科研中的困难,要多和前辈交流。然后冷静下来之后要多就要自己去思考你目前遇到的困难究竟是什么。不是说只想着简单的说好、难了解决不了,而是你下一步解决什么样的一个问题,要把问题细化去想好,只要找到问题在哪里,你的方法肯定就有很多。要多向这个方面上经验丰富的前辈多交流。对于读博留学,就是要去根据自己规划和需要。对于困难,要去仔细思考目前遇到的困难、问题究竟是什么,只要能找到问题,就能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Step 5

如果你不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邓家骏)选择留学的导师,其实我个人的建议是在原来课题组的基础上,如果有一些相识的老板,课题组可以做推荐的,可以继续延续自己科研方向,像这种会比较好。否则很多时候出去了就会变成那种开荒的,其实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或者说你可以倾向性选择一些跟国内有合作意向的导师,这样的话你回来之后,其实国外的课题组资源也是手上一个不错的资源。


后续预告:生活篇、未来篇

Part 7

看完本篇学术宝典,是否激发了你的科研小灵感呢?


你是否还想了解生活中的学术先锋是什么样的?在后续假期加油站的生活篇中将会带来学术先锋们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并带给你学霸同款书单。


你是否对自身未来规划还有迷茫?是否还想知道,科研道路的未来展望是什么样的?在后续假期加油站的未来篇将会带来学术先锋们的未来职业道路选择,希望能给都在路上的我们一点指引。

请持续关注 同济大学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

千万不要错过哦!

在此再次感谢各位受访的“学术先锋”!

to be continued

采访马健 骆炎年 江扬 刘镕奇 叶子倩 聂朦 李彤 林曼芳 陈宇 郎慧霞 肖鸿儒 仲欢庆 胡啸乾 刘晓倩 黄培灿 乔惠丽 李淑卿

文案林清华

排版叶子倩

审核林清华 鲁元鸿 赵宇凡

责编施卫国 李钰睿

你可能感兴趣:(点击标题可直达哟)
近期活动
假期加油站|科研篇(上):快来领取同济er的科研学术“秘籍宝典”
活动|新年第一本书”读书打卡活动精彩内容回顾!
活动|“新年第一本书”读书打卡活动书单推荐重磅来袭!
除夕快乐|济会青年兔年福利等你来领!
@同济er,您有一封返乡信请注意查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