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清明 |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一木自然 一木自然
2024-09-05
提起清明,你一定会想起那句伤感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其实清明的本意是“天清气明”,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最宜出门踏青去。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古人谓之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节,位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一般在4月4-6日左右。这时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清明三侯

清明,太阳黄经为15°,正是万物清明,春意渐浓之时,其与物候相应:“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音如,鹌鹑属,鼠阴类),牡丹华;三候,虹始见。”花信风吹来,则表现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一候桐始华 | 清明后第一个五天里会见到桐树开始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鴽 | 第二个五天里见到的典型物象是,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洋气的鴑鸟(即鹌鹑)开始出来活动。
三候虹始见| 第三个五天里能见到的典型物象是彩虹出现。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
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
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
既是节气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由来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写道:"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从立春到清明整60天,其间经过雨水、惊蛰、春分,大地渐暖到了清气上升的时候。也就是说“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这个节气,因此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关于清明的习俗与诗词点击链接查看:
清明 | 寄语思故人,告诉孩子这些习俗和诗词

清明节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便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文章内容来源:综合整理于中国天气网及网络

更多“自然科普”,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木自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