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谷雨丨春天,不想说再见……
今日谷雨至。雨生百谷,故曰谷雨,谷雨是春季(节气划分法)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分为三候:
一候,萍始生。
浮萍开始生长
二候,鸣鸠拂其羽。
布谷鸟鸣叫
提醒人们要开始播种
三候,戴胜降于桑。
桑树上已经可以见到戴胜鸟
对谷雨节气的物候,布谷鸟是挺有意思的一个点。谷雨节气的到来,布谷鸟开始叫了,“咕咕,咕咕”的声音,很像“布谷,布谷”的发音,像是在催促人们要趁时播种了。
这“布谷鸟催耕”还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鸟也”!真正催耕的当然不是布谷鸟,而是这时节的天气——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帮助很大。
布谷鸟还有杜鹃、子规,催归、杜宇等名字。民间传说:古蜀国的一位国王名叫望帝,死后化为子规,也就是布谷鸟。每到春天,就飞来提醒他那些游玩在外的百姓”“快快布谷,快快布谷”,以至于嘴巴啼叫得流出血来,洒在地上染遍了山坡,花吸收后成为红艳的杜鹃花。
暮春之时,杜鹃鸟啼,自然引得诗情泛滥。关于这个时节的诗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鸟,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杜鹃鸟叫当然不是为了呼唤回春天,惜春的是诗人自己。
从小寒到谷雨这 8 个节气里共有 24 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经过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谷雨的花信风是: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所以有开到荼靡花事了之说,到了谷雨百花争艳也到了尾声。
谷雨都有哪些习俗?
春天万物生发,所以这个季节的风俗,大多和健康相关。到谷雨时节,各地气温已经普遍回暖,因此都有郊游、沐浴、踏青、运动等。同时还有吃野菜、驱赶蚊虫等活动。
谷雨品茶则是南方最重要的风俗之一。一般人认为茶越早越好,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往往是各类茶中的精品。谷雨时采摘的茶叶,就叫谷雨茶。此时已是暮春,又过了清明这个采茶的旺季,所以谷雨茶又叫“二春茶”。但不“早”的茶未必不好,甚至有人认为,谷雨茶才是最适合饮用的。
明代学者许次纾曾明确表示,采茶的时机,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另一位学者朱权,则在他的著作《茶谱》中表示,“品茶应品谷雨茶”。
五谷到底是哪五种?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百谷是虚指,并非100种,尽管《说文解字》认为百谷是实指,“稻粱菽各二十,蔬果助谷各二十”,但这一说法很少被认可和采用。在历史上,更多使用的是“五谷”。
“五谷”的说法最早出现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但到底是哪五种,历代说法不同,比如汉朝经学家郑玄注释《周礼》时,认为五谷是“麻、黍、稷、麦、豆”,东汉学者赵歧注解《孟子》时,则认为是“稻、黍、稷、麦、菽”,文学家王逸注解《楚辞》时,则认为是“稻、稷、麦、豆、麻”。这里“豆”和“菽”是同义词,也就是说,五谷其实有六种,即“麻、黍、稷、麦、豆、稻”。之所以出现差异,有学者认为,这和南北方作物的差异有关。
到了宋代成书的《三字经》中,直接就说“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不过此时少了麻,多了粱。
资料图:五谷杂粮
古代的五谷现在还吃吗?
这些谷物到底都是什么呢?稻即水稻,是中国人最早种植的作物之一,考古发现,先民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
麦即小麦,人类驯化小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万年以前,而且至今也是最重要的主食之一。不过,中国有史可考的小麦种植历史并不长,考古发现最早的小麦种子,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黍即黄米,是小麦普遍种植之前主要的农作物,甚至在小麦传入之后,它的重要性也没有降低。
稷也叫粟,即小米,也有人认为黍和稷是同一种,或者同种二类。在古代,稷被称为“五谷之长”,“社稷”一词即从此来,社是土地之神,稷是谷物之神,“社稷”合起来就是古代国家的代称,这也是农业文明自然崇拜的体现。
麻的主要作用不是充作食物,只有在饥荒时候,古人才会以麻籽充饥。正常情况下,它的主要作用是制造绳子、纸张、衣服等,起皮坚韧,可以用来编制麻袋、麻衣、麻绳等,皮和茎同用,则可以造纸。
豆是豆类的总称,在古代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今天则是主要的油料作物。
粱即高粱,我国种植高粱的历史悠久,可考的证据显示,大约在5000年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大面积种植高粱了。不过,也有人认为,粱是黍的别称,“黄粱一梦”中的黄粱,即是黄米。
谷雨时节
让我们乘着这天青色烟雨
回味人生百态
感怀生活的本真
暮春回望
你可曾辜负春光
快抓住春天的尾巴
再赏一回春天的美景
请继续加油
以更好的自己迎接夏天
文章主要参考来源:新华网、上海天气,图片来源网络
更多“自然科普”,点击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