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姿录 | 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团队
巾帼英姿录·集体篇(三)
事迹简介
矢志攀登科技高峰,向来是荆棘丛生,需要勇气的。
在天津大学,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切实解决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中的实际问题,在脑科学与神经工程领域执着深耕,这就是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团队。
团队自2019年6月成立以来,搭建了脑机交互、神经康复、神经生理病理、神经调控等重要的脑科学研究平台,切实服务于人类脑研究计划。目前,中心共有23名教学科研型的女教师,是中心的核心攻坚力量。
聪明的大脑帮助人类解锁更宽阔的世界,而人类对大脑本身的追问和探索从未停止。科学家用浩瀚无垠的宇宙形容大脑的复杂,它也因此被称为“三磅宇宙”。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后的疆域 ”,脑科学研究虽然困难重重,但也富含着科学宝藏。近年来,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团队的女教师们面向“卡脖子”技术问题,甘于坐冷板凳,勇于进“无人区”,敢于啃硬骨头,实现了诸多突破。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优“领头雁”。目前,中心成员已获批了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等多项荣誉称号,其中多位女教师荣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的人才称号——李晓红老师是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因疫情防控的优秀事迹荣获2020年度“天津市最美女教师”称号;范秋筠老师入选2020年国家级人才计划;郑晨光老师入选天津市级多项人才计划,被天津市推荐参选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杨佳佳老师于2019年入选天津市青年人才项目,并入选我校“十佳杰出青年教工”;刘爽老师入选国防青年人才项目,2020年被选为天津大学“我心目中的十佳好导师”;宋西姊老师入选2020年度“香江学者计划”;肖晓琳老师的学术论文获得首届国际电生理Neuroscan奖;杜娟老师获得2020年未来女科学家的提名奖等。
面向科技创新前沿,锻造“主心骨”。近三年中,由该中心女教师牵头的项目经费已经累计三千余万元,其中包含重点研发计划等大型项目;累计发表论文上百篇,包括ESI高被引论文;申请国家专利八十余项。疫情期间,中心科研团队第一时间返回岗位进行科研工作,自2月份开始先后多次深入天津定点救治医院天津大学海河医院联合推动联合科研攻关。专家团队攻坚克难,形成自体血超氧治疗方案。该疗法已被纳入2020年3月4日天津市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救治“天津模式”专题报道。此研究成果相关论文现被Cell出版社旗下The Innovation杂志接收,论文在线一周便成为阅读量前四的文章。该文预印本于2020年4月发表于《柳叶刀》期刊预印本平台SSRN,至今四次登上Top ten list及Top 10% author list榜单,获得极大关注。
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做好“带头人”。中心组织编写的《神经工程学》获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优秀教材一等奖,入选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并列入“经典慕课”推荐,同时荣获天津大学研究生优秀在线课程三等奖;《面向“十四五”的智能医学工程“金课”教材体系建设》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神经工程学》和《智能医学工程前沿技术与创新讲座》两门在线开放课程入选2019年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指导研究生获得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搭建学术交流桥梁,点燃“助推器”。中心积极推进国内外脑科学方向学术交流,先后主办、承办多次全国高水平学术会议,包括2020世界智能医学高峰论坛、2020中国脑科技发展论坛、2020智能医学创新创意大赛、第五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第二届智慧医疗与康复大会暨第五届脑机接口论坛、2020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博士生论坛、2019年中国生物医学与智慧医疗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等。
投身社会服务工作,传播“正能量”。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中心应用大数据进行了疫情复工以后疫情的预警、预测,相关成果入选科技部疫情专报;联合企业攻关,开发了可穿戴组合式的智能监护行为,为新冠肺炎病人提供便携的可穿戴的监护和监测设备;团队骨干事迹入选天津市科技工作者抗疫风采展,团队先进人机交互成果受到科技日报专访。
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磨砺,始得玉成。攀登科学高峰艰难路途中,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团队的女教师执着坚守,一生志在一事,择一事终一生。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团队的女教师将继续投身科技创新,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天大贡献。
扫码关注天津大学工会
供稿丨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团队
编辑丨滕达
审核丨马桂秋、孙鹤、宋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