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智慧的人用幽默打败绝望

2016-11-15 狐狸 睿见

图片来自网络

文/狐狸

王小波写过一个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说古代中亚有个花剌子模王国,这个国家有个奇特的风俗,凡是给国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能得到提升,凡是给国王带来坏消息的信使都被送去喂老虎。王小波说,这是一个多么天真的国王啊。

如果不论这个故事的真伪,我们抽离出这个花剌子模国王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人都爱听好听的话而对逆耳忠言敬而远之,这几乎是人的本性。

甚至可以说,花剌子模国王无处不在。不同的是,在中国,花剌子模国王换成了秦二世,换成了蜀后主。

但好消息很容易被事实真相击穿。就像赵高不停地给秦二世带来打胜仗的好消息,而突然之间刘邦就打到了咸阳。黄皓不断地取悦后主,曹军忽然就杀到了成都。

这样的场景在历史上屡屡上演。押沙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清代皇帝也是如此。在大臣们的上表中,卑微谦恭的英夷使臣到了北京忽然就不肯下跪了。在广东捷报连连的耆英,忽然就被不堪一击的英军生擒了。这实在很吊诡。同样吊诡的事也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某国,如火如荼的亩产万斤和赶英超美,忽然间就三年饥荒了。

真相往往给怀着美好憧憬的花剌子模国王们以冰冷的挫折。固然,这一方面是那些佞臣奸党们巧言令色地迷惑,另一方面却跟当事者虚妄自大、缺乏理性脱不了干系。

这种诡异的反差未必特指统治者。普通人在面对花言巧语时也往往会掉入陷阱。

有个段子讲王朔和刘震云都是青年作家的时候,一次笔会,坐船游三峡。 

刘震云第一天见到王朔:王朔老师,你得和我说说,我这好多天睡不着觉了,你小说怎么写这么好,你怎么想的? 

王朔:我写的好什么呀,你瞎说,你骂人。

刘震云第二天又见到王朔:王朔老师,您还是说说吧,您怎么写的那么好,您当初怎么想到的,您说一点就行! 

王朔:……

刘震云第三天见到王朔:王朔老师!您就说说吧,您就说一句都行,您怎么写出那么好的小说,您怎么想的? 

王朔:其实一开始吧,我就是想…… 

王朔刚说到这儿,还没来得及说完一句话呢,刘震云就指着王朔哈哈哈哈的笑了起来,意思就是你终于当真了。王朔说当时就有一头跳进三峡的心。

……

这则轶事的好玩之处在于,以贼精和蔫儿坏闻名于世的王朔老师,在面对段位更高的刘震云老师时也不免中了套路。

我给儿子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时,一直在纠结怎么给他解释这个故事的意义。是告诉他对花言巧语要时刻警惕,还是讲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如果你想从一个人那里得到什么那就赞美他,这样灵活的处事哲学。后来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决定,两个方面都告诉他。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体他能接受到哪种程度,需要哪方面的意义,就看他自己造化了。

这当然让我背负了一些内疚。我是读论语的,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我是否应该那样告诉我的孩子,这实在是件很为难的事情。但我想,我不该把我的原则强加给他。

虚伪和高情商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区别却是发自内心的功利或良善。如果不能拥有足够的智慧,深入历史,洞察到先贤们的良知和正义,那么对人性的琢磨就会让人变得悲观。

当年读《史记》时,看到武帝本纪中流水账似的大事记载就在笔记中写道,无数的真相就掩埋在时间的灰烬里,我们能看到文字,却看不到文字背后因为权势更迭和价值嬗变而留白的历史事实。秦时明月汉时关,歌功颂德者和秉笔直书者一样身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有些求索者在历史中探寻幽暗的人性时也得到了相似的答案。几年前一个深夜我读《明朝那些事儿》,看到当年明月写在后记里的一些话,感到心有戚戚然。他说,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那些事儿以前发生过,现在正在发生,将来可能还是会发生。我们终究无法超越自己的弱点和欲望。能超越的是圣人,可惜我们都不是圣人。

这听起来很让人绝望,但智慧的人往往会用幽默对抗绝望。

《西京杂记》有个故事:汉武帝的乳母犯了罪,马上要被杀,她找到汉武帝的近臣东方朔求情。东方朔告诉她,皇帝残忍而任性,去求他反而可能死的更快。这样吧,你到时候千万别说话,只需频频回头看皇帝,我自会救你。临行刑时,乳母果然按照东方朔说的,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这时在皇帝身边,说,你还不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难道还会记得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回头看!武帝听了,果然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这个故事也载于正史。只是故事的主角从东方朔换成了武帝的伶人郭舍人。但抛开谁是主角的问题,我们来看这个故事的内核,其实是一个聪明的信使用巧妙的言辞击中了国王人性弱点的故事。其本质也是投机取巧。

但不知东方朔晚年的智慧是否又有进益。《史记》记载,他临终前忽然劝谏皇帝:诗云 ‘ 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

对智者来说,幽默可以用来打败绝望。但智慧的终极意义,不还是战胜人性的阴暗诡谲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