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产业结构全景解析
查行业数据,就用行行查
🕒 www.hanghangcha.com
2008年,署名为“中本聪”的匿名人士发表论文《比特币:对等网络电子现金系统》,提出了区块链的概念,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进入大众视野。2015年区块链技术从“比特币”概念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研究方向。
随后,在加密资产市场,以太币、瑞波币、EOS等各种加密资产不断涌现,同时矿机、矿池、矿工等产业链环节逐步成型。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区块链已经从最初单纯支持数字货币的1.0时代发展到了当前的3.0时代。这个阶段是超越货币和金融范围的泛行业去中心化应用,特别是在政府、医疗、科学、文化和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区块链作为“价值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正在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和创新浪潮,成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策源地”,其广阔前景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区块链是将每个数据区块,按照时间或者其他逻辑顺序组合成的链条,利用密码学保证其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通俗来讲,区块链就是由系统内各个主体都参与的一种分布式记账方式。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最初由金融业推动,区块链与金融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
作为“比特币”的技术解决方案,区块链诞生,“比特币”可以理解为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而支付是一切金融活动的重要基础。
区块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价值传输过程中完整性、真实性、唯一性的问题,降低了价值传输的风险,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实现了企业协作环节的信息化,将催生大量创新合作场景,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
区块链三大特点
区块链(BlockChain)可被看作一个分布式账本,通过去中心化、去第三方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
狭义来看,区块链技术是一种新的以牺牲效率来换取可信安全的数据库方式;广义来看,比特币对区块链的应用正在实现一种创新的经济运行系统模式。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主要体现在区块链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传输、资产交换无需通过传统第三方机构,通过P2P 网络技术、共识机制建立不同节点之间的信任关系,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交易双方的信任问题,而且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不可篡改
区块链网络通过密码学中的哈希函数及非对称加密保证区块链信息不被篡改。哈希函数是一种单向加密函数,函数在接受任意长度的明文输入之后,都会输出定长的16进制的字符串。通俗来讲,无论是何种输入,都可以生成一段定长的“摘要”。
区块链中的每一个区块保存的信息中都包含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通过这种链式结构可以追溯本源,解决生产安全、版权纠纷等难以追溯本源的问题。
可追溯
区块链各个节点之间采用P2P网络协议进行通信,以保证各节点之间相互平等。
数字货币:区块链发展重要动力
区块链技术具有优化金融基础结构的先天优势,区块链天然适用于改造支付清结算系统,在数字货币及支付、数字票据及信用证创新、证券等金融产品登记交易等领域具有突出意义。
货币是区块链诞生之初的应用场景。时至今日,数字货币已发展出多种技术形态,典型代表包括以比特币等加密货币、Libra为代表的法币抵押稳定币,以及各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区块链技术通过时间戳、共识机制等手段,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数字货币“双花”、“拜占庭将军”等难题,推动数字货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数字货币是基于节点网络和数字加密算法的虚拟货币,具有无发行主体、加密算法保障安全等特点。
数字货币和5G、人工智能、云计算一样将成为助推科技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国数字货币的推广是各国增加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全球数字货币三强格局初具雏形:
Facebook2019年5月发布Libra白皮书以来,全球数字货币出现加速发展趋势。目前逐渐形成:美国企业Facebook主导的Libra;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DC/EP;瑞典、法国等欧洲各国央行推动的CBDC的三强格局。
我国数字人民币的技术设计和运行架构已趋于成熟。采用发行运营双层体系,主要作为电子支付手段。
数字人民币基于特殊设计,不需依赖银行账户,通过交易双方的数字钱包即可完成价值转移,实现点对点交易。在满足网上银行、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全部的支付功能的基础上,还摆脱了这些支付方式必须依赖网络的限制,让零售支付更为便捷。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底,我国共落地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超过6700个,覆盖交通、购物、政府服务等多个领域,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1.33万个,对公钱包8859个,交易金额超过11亿元;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国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城市达到10个。
目前零售层面暂时无法采用纯区块链技术架构,央行数字货币不预设技术路线做研发,将通过市场竞争实现数字货币的系统优化。
目前区块链产业分为基础层、服务层、应用层三个层次。
对应的产业链上中下游包括:上游底层技术及基础设施(核心技术、设备、底层平台部署方式),中游服务层主要是面向开发者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下游应用层包括金融、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政府企业、服务、社会应用等。
区块链上游基础层:底层技术及基础设施
基础层提供底层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框架,主要包括以太坊、Hyperledger Fabric、R3 Corda、FISCO BCOS等。
底层技术包括核心基础组件、协议和算法。基于底层核心技术组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不同功能,包括智能合约、可编程资产、激励机制、成员管理等。
硬件、技术及基础设施厂商主要提供区块链应用所必备的芯片、矿机、矿池、硬盘、路由器等基础设施。
底层平台部署方式可以分为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
联盟链
联盟链是根据一定特征设定的节点才能参与和交易,其共识过程受预选节点控制的一种区块链。联盟链是半公开性质的区块链网络,需预先指定节点作为记账人,区块的生成由所有记账人协同决定。
联盟链的优点是网络性能高,运作成本较低,但其透 明度较公有链低。
常用的共识机制有PBFT、RAFT 算法,一般适用于银行间转账、证券交易所清结算、企业溯源和监控审计。
典型代表有R3区块链联盟、超级账本(HyperLeadge)和中国三大区块链联盟。阿里巴巴、腾讯、 华为、平安等中国主要 IT 企业都积极参与联盟链 ,但 大多数联盟链现仍处于概念验 证阶段 。
公有链
公有链是任何人都能读取区块链的信息、发送交易和参与共识过程的一种区块链。
公有链的优点是协议公开,信息透明度高,全部数据均可以被公开访问。缺点是很难在满足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同时支持很高的交易量。
常用的共识机制有POW、POS、DPOS,一般适用于虚拟货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B2C、C2C或C2B应用场景。
目前,主要的公有链有比特币、以太坊、比特币现金等。目前公有链主要的应用包括:加密资产(比特币、USDT等稳定币、比特币现金);基于区块链的融资(ICO);MakerDAO等基于加密资产的借贷服务。
私有链
私有链是写入权限在一个组织手里,读取权限可能会被限制的一种区块链,一般适用于特定机构的内部数据管理与审计,典型代表有富士通、蚂蚁金服。
中游服务层:为应用层提供支持
服务层是指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平台,国内主要的BaaS平台有蚂蚁区块链BaaS平台、腾讯云TBaaS、平安壹账链BaaS平台等。
主要是面向开发者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在底层技术的基础上提供智能合约、信息安全、数据服务等产品化服务,提高开发者在平台层开发应用的便捷性和可拓展性。
应用及服务厂商负责区块链通用技术及技术扩展平台研发、数字货币教育与存储平台搭建等工作,为行业应用层提供技术支持。
区块链下游:应用层
应用层表现为核心应用组件,包括智能合约、可编程资产、激励机制、成员管理等。
是指区块链的终端使用者或服务供应商,现在区块链的主要应用场景有跨境支付、防伪溯源、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电子票据、ABS等。
服务对象分为两大类:B端(起步阶段):区块链+(金融、供应链管理、版权保护、教育);C端(率先落地):区块链+(共享经济、泛娱乐)。
下游区块链应用领域为区块链技术与现有行业的结合运作。
区块链的发展前景吸引力大量公司进入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Top50 区块链初创公司中涉足金融服务的占比最高,达到55.43%。截至2020年9月,全球共有区块链企业3709家,分布于产业链各关键环节。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区块链企业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
从行业分布来看,加密货币相关技术与服务的公司数量最多,占比37.60%,其次是技术和软件平台研发公司,占比16.18%,金融科技排第三,占比12%。
底层技术国外领先但国内公司在细分领域仍有发展机会,如加密和分布式存储等,具有相应技术基础的公司有卫士通、天玑科技等。
开发层以国外公司/联盟为主,国内公司以直接借鉴或引进再创新模式为主。应用层,呈现巨头与创业公司共舞的状态,重点看好跨境支付、供应链贸易、数字货币、票据、场外股权发行与交易、场内交易清算与结算、身份识别认证、物联网应用领域,相应上市公司目前以金融IT公司为主,如高伟达、赢时胜、恒生电子、四方精创、海立美达、金证股份、广电运通、御银股份、长亮科技、飞天诚信等。
矿机算力方面来看,中国矿机生产商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其中蚂蚁矿池Antpool算力占比达17.00%,为全球份额最高。
国内区块链企业全景图:
目前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在金融领域、产权保护、供应链、医疗及通讯行业中。就目前来讲,区块链技术内外因素兼备,行业风向难辨,多数公司涉足区块链还处于前期探索阶段。
未来,区块链行业生态链初步成形,与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在医疗、司法、工业、媒体、游戏等各个细分领域将会呈现新态势。而监管的逐渐到位有利于加密市场的规范化,在长期中为加密资产投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区块链产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应用场景加快落地,政策体系和监管框架逐步完善。在顶层重大信号的释放下,新的技术周期有望逐步崛起。
﹀
商务合作 | 文章转载
请后台留言或添加小助手微信:lqzk999
《行业研究图鉴》全网重磅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