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缅怀郝柏林先生

2018-03-10 欧阳钟灿 胡岗 物理学报

编者按: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郝柏林先生,因病不幸于 2018 年 3 月 7 日下午 16:39 在北京逝世,享年 84 岁。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老师和科学家而深感惋惜。郝柏林先生曾担任《物理学报》副主编(1983—1986年),指导过学报的出版,在此刊发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物理学报》现任主编欧阳钟灿院士,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物理学报》现任编委胡岗老师的纪念短文,以表达我们对郝先生的深切缅怀。


悼念恩师


郝老师走得太突然。3月7日下午4点接到老师病危的电话,我们即赶往公安医院,但是还是没赶上与恩师泣别!前一天晚上他还给郑伟谋发邮件讨论他们合作的书的校勘条目,据郝老师女儿郝炘讲,上午他还在笔记本电脑上工作,下午还让郝炘去北大医院拿化验资料,结果回到公安医院,郝老师已往他界!


1985年,我能到理论物理所做博士后,完全是受到郝老师给我博士导师徐奕庄教授回信的鼓励,我能在博士后期间发表人生的第一篇PRL文章,也完全是在郝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尤其令我们全家永不能忘怀的,是在我作博士后期间,郝老师利用到厦门大学出差的机会专门到集美航海学院去动员我太太调到北京,并找到院领导作说服工作。在我完成一期博士后研究之后,郝老师亲自动员我申请洪堡奖学金到国外再做一期博士后。1989年,当我从德国回国申请理论物理所职位时,郝老师力排众议,支持我这样一个研究生物膜理论的中年研究者进入理论物理研究所。1990年初,为了恢复与我国的科技合作,德国驻华大使馆的文化参赞以给我赠送洪堡基金会的计算机为由专门到理论所访问,当我对此事能否成功心怀疑问时,又是郝老师亲自接待访问。当我在国内的工作刚有些小进展时,郝老师热情地请刘寄星推荐我申报首届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杰出成就奖。郝老师培养的学生无数,但像我这样得到他如此密集的关照与培养,应是罕见。


非常遗憾的是,我从未在郝老师生前把对他的感激之情当面表达过!因此,当我今晚泪流满脸记下以上回忆时,我多么希望去往他界不远的郝老师能亲耳听到学生的这些感恩的话语。


        欧阳钟灿   2018年3月8日 00:59      


1998年,郝柏林先生与台湾中央大学李弘谦教授创办了两年一届的“生物学启发的理论物理问题海峡两岸研讨会”,这是郝柏林先生主持在数学院举办的第二届研讨会的照片,坐在他身边的是时任台湾理论物理论物理中心主任李定国教授。


在理论物理所举办的郝柏林院士80诞辰学术研讨会上(左起:欧阳钟灿、郝柏林、葛墨林、陈润生、赵宪庚)



往事难以忘怀


数不清多少次听郝柏林先生的报告,生动风趣,引人深思,每每听他款款道来,十分享受。每次做报告他总是声音洪亮、底气十足,透出自信、刚正和坚持,是我印象中的知识分子硬汉。


我在科学生涯的起点上就遇到郝先生。1979年,作为国家首批派出欧洲的留学成员,我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普列高津领导的化学物理所当研究生,198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期间郝先生数次到此开会和访问。在所里共同工作的日子里,郝先生很愿意和我们这些刚入门的研究生一起讨论科学问题,畅谈学术观点,从中我们深深受益。记得一次在所报告厅大黑板前,郝先生对我和清华大学李如生畅谈倍周期分叉问题,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一个一见透底的简单二次函数,仅仅改变一个参数就能出现二周期,4周期,再无数倍周期的无穷无尽的分叉,分叉后又有看不透的混沌,混沌里又有数不清的周期窗口等等。更奇怪的是如此复杂的过程可以在不同函数中重现。非线性科学、混沌、标度律、普适性这些字眼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脑海,对于我这样一个离开大学10年、刚刚回来触碰科学研究的新手吸引强烈,事实上已经启动了我今后几十年对非线性科学和统计物理生涯的选择。


我在普列高津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是关于讨论不可逆起源的形式理论问题,1982年回国后我尚未确定今后的工作方向,这一段时间与郝先生接触就更多了。我自认是他研究团队的半个成员,平时在北师大研究和教学,每逢郝先生的组会就骑车往返于北师大和中关村之间。郝先生也常来北师大开会,与不同老师见面。记得有一次郝先生和我在师大校园里边走边聊,说起研究目标一时兴起,说“我们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边说边做撸袖子的动作,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深受感染。


经过一段思考,我选择了非线性科学和统计物理的方向,以后几十年就再没有改变。在参加郝先生团队的活动中,我看到郝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学术引导和真心关怀,看到他们为师为友的师生情谊,这些都无声地影响到我以后对学生的原则、态度和为师的行为方式。


我和郝先生的第一篇合作工作发表在1983年的《理论物理通信》上。这篇工作是关于倍周期分叉的标度律问题,延续了王光瑞和陈式刚教授的前期文章,郝先生把它戏称为“狗尾续貂”。这篇工作也是我在正式国家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博士论文的工作尚未整理发表)。在以后多年,我和学生以及合作者先后发表了200多篇论文,但第一篇论文发表的喜悦和成就感仍是记忆犹新,从未忘却。


1986年,中科院理论所和北师大联合邀请普列高津访问北京,住宿由理论所负责,北京活动由北师大安排组织。普列高津做报告,方福康教授让我翻译。我知道自己听力并不好,加上普列高津非英语口音很重,有些犹豫。但想想在比利时三年都是英语交流,跟普列高津也当面讨论过,大概勉强能完成任务,就接受了。事先我没有看讲稿,上台几句下来就卡在一些生词上,场面尴尬。这时郝先生缓步上台,接过话筒,接着我们就目睹了郝先生做翻译的精彩场面。他不是逐句翻译,而是大段的把普列高津的报告用流畅的中文故事娓娓道出。台下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是对诺贝尔奖获得者报告的欢迎,更是对大家从未见过的郝先生这样出色翻译的由衷赞扬。我本人在台下也忘了刚刚的惊险,给郝先生鼓掌,怀着深深的感谢和尊敬。


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我有了自己的团队和越来越多的学生,和郝先生的直接学术交流就少了许多,但这一时期我参加了郝先生主导的两件大事,一是1995年在厦门召开的IUPAP的国际统计物理会议,二是参加郝柏林、郑伟谋、刘寄星主持和组织的《非线性科学丛书》的编写。1995年的第19届统计物理大会是三年一届的盛会,由郝先生主导在1992年争取到了1995年大会在厦门的主办权,之后他领导北京和厦门的会议组织团队进行了三年的精心准备。北京团队有理论所刘寄星、欧阳钟灿、郑伟谋和北京大学田光善,我参加了92年以后的准备过程。当时我国还缺乏组织大型国际会议的经验,加上经费不足需要多方筹集,软硬件条件都有欠缺。从准备到成功举办的三年中,我看到和学习了郝先生克服困难,处理重大事项的各方面的特色:统筹安排的清晰脉络;长期坚持的韧性;细节考虑的入微和精确;遇变不惊的掌控和定力。有时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第一天大会开幕就遇台风断电,会场近千人处于黑暗之中。在抢修过程中,郝先生在台上从台风谈到厦门、厦大,把与会者思绪转移到故事之中。很快会议恢复,突变事故化为趣闻。田光善和我在会前准备做杂事方面出力较多。记得当时准备会议报告文集,要把每个与会代表的材料一张张剪裁、张贴,组装成册,然后复印装订。田光善和我领头,我的学生往来于北师大与理论所之间,完成了这些手工劳动。这些学生都参加了后来的厦门会议。20多年过去了,同学们散布在国家和世界的四面八方,相信许多学生还记得当年参与国际会议盛事筹备的忙碌而快乐的日子,也记得郝先生在那个过程中展现的风采。


同样开始于90年代初的大事是郝柏林和郑伟谋主编的《非线性科学丛书》的出版,历经十年,出书30本,为我国非线性科学发展,青年人非线性科学知识的进步,科研和教学人员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我自己的各届学生都从中受益匪浅。我本人参与了这一过程,写了《随机力与非线性系统》(1994)和《混沌控制与同步》(2000)两本书,为此深感荣幸。


近十多年来,我与郝先生接触就更少了,时而在会议上见面,每次见他还是精力充沛。时而听到他的一些新闻。90年代后期听到郝先生经过若干年的准备,毅然进入生物学研究。60多岁进入一个全新领域,实在令人吃惊,对此人们有不同看法。但郝先生这种逆流而上,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信念和目标的义无反顾,却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而如今,理论物理学家(特别是统计物理学家)和应用数学家进入生物、社会交叉研究领域已经成为潮流。


郝柏林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他走过的路,做过的事,点点滴滴将长存于世,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胡岗   2018年3月9日


郝柏林先生生平简介


郝柏林先生,1934年6月26日生。1954—1956年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矿山系学习,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物理数学系,1961—1963年在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和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做研究生,1959—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78—2005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4—1987年)、所长(1990—1994年)。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2005—2018年,任复旦大学教授。此外,他还曾兼任《物理学报》副主编、《中国物理快报》主编和多种中外文学术期刊编委,曾任第19 届国际统计物理大会(1995)主席。


郝柏林先生生前主要从事理论物理、计算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的研究。在固体电子能谱和声子谱、金属红外性质、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物理模型、相变和临界现象、临界动力学、闭路格林函数方法、动力电网计算、天线辐射场计算、地震活动性统计分析、群论知识工程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混沌动力学和符号动力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中英文著作 14 部、其最新英文专著为《实用符号动力学与混沌》(1998),中文书为《负戟吟啸录:一个前沿战士对中国科学的感怀》(2009)。“套磁介质天线的研究”获 1978 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三维晶格统计模型的封闭近似解”获 1987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实用符号动力学”获 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3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7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统一描述平衡和非平衡系统的格林函数理论研究”获 1999 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 2000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 年获美国 ISI 颁发的 1981—1998 年经典引文奖。2001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物理学奖。2007 年因对《物理改变世界》丛书中两册的贡献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郝柏林先生在《物理学报》上发表的文章:


[1]. 郝柏林, 霍崇儒 1961 长共轭键链的π电子能谱 1961 Vol. 17 (7): 289-303 

[2]. 郝柏林 1961 金属在红外波段的表面电阻和电磁波的穿透系数  Vol. 17 (10): 453-464

[3]. 郝柏林 1961 能隙为零的半导体的平衡性质 Vol. 17 (11): 505-511 

[4]. 郝柏林, 霍崇儒 1965 各向异性高压物质的电子能谱 Vol. 21 (6): 1213-1227

[5]. 于渌, 郝柏林 1975 连续相变临界指数的骨架图展开  Vol. 24 (3): 187-199

[6].石赫, 许以超, 郝柏林 1978 三维晶格统计模型的一种封闭的近似解 Vol. 27 (1): 47-62

[7]. 周光召, 于渌, 郝柏林 1980 三套闭路格林函数的变换关系  Vol. 29 (7): 878-888

[8]. 周光召, 苏肇冰, 郝柏林, 于渌 1980 非平衡统计场论与临界动力学(Ⅰ)——广义朗之万方程  Vol. 29 (8): 961-968

[9]. 周光召, 郝柏林, 于渌 1980 非平衡统计场论与临界动力学(Ⅱ)——拉氏场论表述 1980 Vol. 29 (8): 969-977

[10]. 石赫, 郝柏林 1980 三维Ising模型的封闭近似解(Ⅱ)——Q近似的局限性 Vol. 29 (12): 1564-1569

[11]. 石赫, 郝柏林 1981 三维Ising模型的封闭近似解(Ⅲ)——用高阶超复数改进数值结果的可能性 Vol. 30 (9): 1225-1233

[12].  石赫, 郝柏林 1981 三维Ising模型的封闭近似解(Ⅳ)——配分函数的近似内插公式  Vol. 30 (9): 1234-1241

[13]. 王维镛, 林中衡, 苏肇冰, 郝柏林 1982 闭路格林函数和非线性响应理论(Ⅰ)  Vol. 31 (11): 1483-1492 

[14]. 王维镛, 林中衡, 苏肇冰, 郝柏林 1982 闭路格林函数和非线性响应理论(Ⅱ)  Vol. 31 (11): 1493-1500

[15]. 郝柏林, 张淑誉 1983 研究强迫非线性振子中倍周期分岔和“混乱”现象的分频采样方法  Vol. 32 (2): 198-208

[16]. 王光瑞, 陈式刚, 郝柏林 1983 强迫布鲁塞尔振子中的阵发混沌 Vol. 32 (9): 1139-1148

[17]. 王光瑞, 陈式刚, 郝柏林 1984 奇异吸引子容量计算中的不收敛问题 Vol. 33 (3): 437-440

[18]. 王光瑞, 张淑誉, 郝柏林 1984 强迫布鲁塞尔振子周期解的普适序列 Vol. 33 (7): 1008-1016

[19]. 王光瑞, 郝柏林 1984 强迫布鲁塞尔振子中从准周期运动到混沌态的过渡 Vol. 33 (9): 1321-1325

[20]. 王光瑞, 陈式刚, 郝柏林 1984 强迫布鲁塞尔振子奇异吸引子的柯尔莫哥洛夫容量和李雅普诺夫维数 Vol. 33 (9): 1246-125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