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房子的“建筑学”
青山的红房子
就像武汉人的黄鹤楼
见证着青山区的崛起和繁荣
在红房子里,时光缓慢,岁月温柔,
平和而安逸的气氛流淌在其中。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中,
红房子跨越了大半个世纪,
迎来一代又一代
朴实善良的武钢人。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红房子”
从樊兢克的《红房子的“建筑学”》一文中
去感受那些属于青山的独家记忆!
(由于篇幅有限,文章有删减)
作者 樊兢克
(文章来源:《青山绿水红钢城》第七期)
红房子的起源
提到青山,总是绕不开其“钢城”的美名,这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地名,却在短短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紧紧地交织在了一起。因为钢城,青山得以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走在城市发展的前列,而正因为有了青山,钢城才能够在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中得以完美地实现工业区与生活区的环境分隔,这其中的历史变迁,让人感慨不已。不可否认的是,青山对于钢城,是振兴的基础,而钢城对于青山,又是最为深刻的时代烙印。
说起红钢城,主要形成于全面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采用苏联模式,通过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与亲临指导、帮扶,来深入展开我国建设任务。因此,当时重工业部与建筑工程部,针对苏联模式进行的学习与借鉴,都对当时钢城的相关建设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红房子。其采用的建筑设计方法、规划设计方法等等诸多专业内容,均在红房子建设上得到了施行与细化。
红房子作为武汉地区的扩大街坊阶段所建成的典型建筑群,是武汉近现代居住史上独一无二的样本,追溯历史,可以看到苏式居住区规划的特点,以及中国居住区设计的综合演进过程。红房子的设计师管立青老人曾评价:红房子的经典内涵,更多来自于扩大街坊的棋盘式规划,方格网络更利于交通,当然也更利于疏通。因此,红房子规划形制的由来,值得我们去深究,因为红房子不止是令人瞩目的建筑群,也是建国以来,第一代城市规划工作的智慧结晶。
以住宅为主的街坊多将其区内主干道垂直于规划道路,并根据院内主要干道需要,沿小区边线设多个出入口。每个街坊以数字命名,此种门牌号编排法来自于鞍山地区,这是为了增进职工间情感而做出的关怀,例如第八街坊。每个街坊又可分为上下两段,段与段之间内部相连,上下段多并排设置。每个段内又设有多个门洞号,称为门,通常上下段各含有50门,特殊情况下已有增设。每门常包含3层,每层为2-4户不等。
从而,形成了“城—扩大街坊—段(街坊)—门—户”的严整居住体系。该体系整体服务于当时的武钢厂工人干部以及亲属,并同时承担了部分对外、文娱、教育等功能。同样,从该规划方案中亦可以看出我国早期公有制经济体制下生产单位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图片来源 HANS汉声
红房子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周边式围合方式而著称,而这种围合方式之下,却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完型空间,建筑的独特,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红房子的街坊邻里关系和睦,互有所依却又不失亲近,这种独特的平面特征被住民冠以“红双喜”的称呼。通过走访红房子住民,对于这种独特平面形制之下的人文环境则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红房子建设始末
红房子建筑主要为管立青工程师设计,但由于当时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水平较为滞后,因此借鉴了前苏联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冶金工人大道的建筑图纸。最初建筑草图方案,为管立青工程师独立设计的行列式敞面住房,但经由审批时,苏联顾问沙里舍夫却批准了建造周边式工人住宅区,这是由于,当时苏联正对斯大林时期所建设的大量行列式住宅进行批判。
对于红房子的选址问题最初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为定址于沙湖一带,一种为定址于蒋家墩一带。沙湖地区普遍为盐渍土,渍水侵害对于房屋建筑基础的伤害较大,桩基较难处理,同时还有着对生活区与生产区需进行必要间隔带设置,而在当时设计要求中也指出:为了进一步满足投产后钢厂职工的生活需要,需在一期新建住区附近留有较大面积的可拓展用地。故而综上多种原因,红房子建筑设计方案选址在蒋家墩地区,房屋为三层闷顶起背式红砖房,围合方式采用双周边式,公共绿地设计主要以种植马尾松为主。
红房子建设活动中主要采用有江砂、水泥、钢筋、杉木、毛竹以及砖瓦等多种建筑材料。这其中,砖材主要根据当时期标准化构件进行生产与烧制,砖材尺寸规格为240mm/115mm/53mm,在施工过程中砖材主要用于主体结构砌筑、基础结构砌筑以及必要的储备料等多方面,为红房子建设活动中消耗最大的建筑材料,红房子的名字由来也正是得名于建筑主体结构所采用可清水红砖墙。
为了满足职工生活住房的需要,在红房子建设活动后期,复制了大量类似红房子的建筑,从而形成了十里钢城的独特历史风貌。
建筑结构方面,主要沿用红房子所采用的砖混砌体结构,屋顶结构进行了优化,普遍开始采用更节省材料的墙搁檩式屋顶结构形式。由于建筑层数的提高,进行了圈梁、构造柱以及变形缝的加设。建筑色彩也开始出现利用砂浆外抹灰来代替就有的清水砖墙外观。同时由于扩大化时期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仍属于建设稀缺品,因此建筑结构中仍存在着大量的竹筋混凝土结构形式。
建筑形制方面,在沿用了红房子早期建筑所采用的周边式排布的基础上,采用了外周边式内行列式的排布方法,同时针对红房子早期建筑中公用绿地进行了形制继承,并进行了轴线排布与公共设施布置。但是住区内道路普遍采用了方格排布,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另一方面亦是为了节约生活用地,扩展工业用地的权宜之策。建筑单体平面形制在沿用了室第楼平面形制的基础上,针对每人居住面积的调整,做了相应平面压缩,同时结合了武汉当地的气候条件,针对建筑水平交通空间进行了外廊式的扩出设计,但整体建筑物内平面排布方式原理仍为早期建设活动所用逻辑。
建筑风格方面,由于各方面原因,建筑组风格依旧延续了早期建设活动中红房子的风格特征,通体以材质色彩作为主要的建筑色彩表达内容,以建筑构件本身作为主要的建筑文化,表达人文内容。在后期建设活动中,亦存在部分建筑利用砂浆抹灰而形成的深月白色,作为建设外观色彩的表达方式。
红房子代表的精神文化
红房子建筑群今日仍能够胜任居住要求,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参建人员技术过硬,并富有建设激情。据悉,红房子建设活动中就有多个劳动模范团队参与,例如施工阶段中就有全国劳动模范苏成有的班底,同时,抹灰工作中也有劳模杨德众的班底参与进来,红房子整体结构康健,与此就存有莫大联系。
红房子建设时期正处于我国全民高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该时期内,为了保证国家计划的如期进行,人民持有极高的建设热情。在各地工程建设活动中,大量涌现出劳动模范与先进人物。同时该时期人民极高的建设热情也促进了建筑技术、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的大发展,例如竹筋混凝土技术、装配式技术、预制式技术、标准设计、构件标准化乃至结构规范等等。
红房子建设活动中所采用的轻质装配式混凝土隔墙技术与江沙抹面技术即是在红房子设计师管立青的带领下进行了多次试验,并结合当时期多本技术材料文献而研发出来的。其中,轻质装配式混凝土隔墙技术即于当时期的工程技术会议中得到了一致认可,并收获了相应的发明专利。此两种技术不仅对红房子的建设活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亦响应了当时“节约‘三材’”的号召,对于正处于资源短缺时代的基础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每每走进红房,总会听到老人们提到往日钢城的繁荣,其中提及最多的便是那独特的“东工西居”。东工西居现象的产生与当时所采用的苏联规划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时期钢城规划主要参考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地区工业区及场外工程的建设规划,因此,在工业区与场外生活区间依托自然环境构筑了庞大、纵深的隔离带,例如,今矶头山公园、青山公园即是隔离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亦可作为市民室外活动场地而开放。
今日红房,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拔地而起,不论设计工作或是施工工作,都凝聚着上一代工人前辈们的汗水与智慧。而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对于正处于现今时代的我们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精彩推荐
和谐邻里 守望相助,邻里文化还属青山最多彩
秋日青山赏景好路线,一路畅游打卡N个公园
我想你!我的大青山!
我家门前有条河,叫做武丰河
藏不住了!粉黛乱子草 我在青山给你找到了
出品: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青山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青山绿水红钢城》
编辑:熊然然
出品: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青山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青山绿水红钢城》
编辑:熊然然
投稿:qsmtzx@126.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