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驾马车”,奔驰不停!

党委宣传部 唐山师范学院 2023-09-28

2023年8月23日是河北“三驾马车”提出27周年的日子。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二级教授杨立元撰文回顾了“三驾马车”发展与成就。










作者简介 



杨立元教授


杨立元,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二级教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唐山市劳动模范、唐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




 “三驾马车”是新时期到新时代重要的文学现象


杨立元


今年8月23日是河北“三驾马车”提出27周年的日子。1996年8月23日在北京召开“河北三作家何申、谈歌、关仁山作品讨论会”之时,《文艺报》在评论版头条发表了我的《贴近现实 反映人生——谈河北的“三驾马车”》。于是这个称谓立刻被各大新闻媒体采用,使得“三驾马车”不胫而走,迅速在全国叫响,并被写进中国当代文学史。20多年来,“三驾马车”一直奔走在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上,写人民为人民而写,成为享誉全国的重要的文学现象。同时也成就了河北文学的辉煌,成为“荷花淀派”以后河北最重要的文学群体。



那么“三驾马车”是怎样产生的呢?这需要追根溯源一下。“三驾马车”是在1995年前后逐渐起势的,当时他们三个人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同一刊物上,发表的数量和影响也大,尤其是何申兄的《年前年后》、谈歌的《大厂》、关仁山的《大雪无乡》等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并逐渐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当时,人们把以他们为主的文学现象称之为“现实主义冲击波”。对此,何申兄当时曾向我说,中央已经关注这种现象了。但这种现象的兴起最初却是读者捧起来的,而不是官方。《文艺报》主编郑伯农先生曾这样谈谈歌《大厂》发表后的反响。他说:“《大厂》在《人民文学》刚一发表,读者的来信就像雪片一样飞到编辑部。这种情况是好几年没有过的。写信的多为文学圈子以外的人,是忙碌在各种战线的普通干部群众。他们决不是为了把某部作品炒热,只是读了作品之后,深受感染,激动不已,于是按捺不住而提笔写信,一吐为快。一部作品产生了那么大的感染力,靠的是什么?没有艺术性,能有那么大的感染力么!”不仅谈歌的作品是这样,何申、关仁山的作品亦如此。



为了推出“三驾马车”,繁荣河北文学创作,1996年4月河北省文联文研室在嶂石岩召开了“河北省中青年作家评论家座谈会”,对河北小说的现时形态进行审美归结和在全国创作的大格局中进行艺术定位。我与“三驾马车”应邀参加,参加者还有何玉茹、阿宁、王正昌等作家。会议期间,我与何申兄同住一室,于是我们谈起了“三驾马车”创作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和创作特点:热情关注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注重“当下性”,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何申兄让我综合评论一下他们三个人的作品,然后写篇评论文章交给他去发表。我愉快地答应了,因为这也正是我早就想写的。散会后,我立即写了《贴近现实 反映人生——谈河北的“三驾马车”》交给了何申兄。他看完稿子后,回信说是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来又说交给了《文艺报》主编郑伯农先生。



1996年8月23日,《小说选刊》编辑部、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文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河北三作家何申、谈歌、关仁山小说作品讨论会”。当天的《文艺报》的显著位置发表了我的《贴近现实 反映人生——谈河北的“三驾马车”》的评论。这是全国第一篇全面评论“三驾马车”的文章,也正是由于这篇评论的发表,才使得各家媒体采用了“三驾马车”的称谓,从而使得“三驾马车”不胫而走,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因此也将三位作家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创作整体,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申兄所说:“于是会上,许多评论家称我们‘三驾马车’,会后所有新闻媒体发的消息都称我们为‘三驾马车’,于是‘三驾马车’就在文坛叫开来,成了我们三人的代名词。而‘三驾马车’在当代文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又被著名评论家雷达概括为:‘三驾马车’和其他一些作家,掀起了文坛的‘现实主义冲击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



当然“三驾马车”走红全国,并不在称谓,而在于他们坚持“三贴近”的创作原则和写人民为人民而写的创作方向。我想,我对“三驾马车”的作用,并不紧紧在于写出了这篇评论,提出了“三驾马车”,而是在于对“三驾马车”作品的研究。对三驾马车整体的研究是我多年来研究的方向,并且持之以恒,长期不懈,也相继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我先后出版了专著《“三驾马车”论》《河北“三驾马车”论》《新现实主义小说论》《“现实主义冲击波”论》《世纪之交语境中的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光明日报》《新华文摘》《文艺报》《文学报》《作品与争鸣》《长城》等刊物上发表了《人文关怀与现实生活的契合——“三驾马车”论》《把人文精神融入叙事文本和思维模式——“三驾马车”艺术论》《努力贴近时代生活 深刻反映民生民意——谈“三驾马车”的近期作品》《“现实主义冲击波”论》等评论“三驾马车”的文章40余篇,并相继获得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华北区文艺理论奖、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孙犁文学奖、河北省文艺贡献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多个奖项。多年来,我始终跟进他们的作品,研究他们创作的特点,尽到了一个评论家的责任。在中国文坛风云多变,许多作家盲目跟风的境况中,“三驾马车”的作品始终密切关注社会问题,深刻反映民生民意,努力贴近生活主线,弘扬时代精神,以时代的主流话语倾吐着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这一点是最为难能可贵的,这也是我多年来研究“三驾马车”的原因。


二十多年来,“三驾马车”负载着时代和人民的重托,携带着对社会人生沉重思考的忧患意识和为人民代言的神圣使命奋力前行,在从新时代到新世纪的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辙印。我与他们同心协力,相扶相帮,一路同行,共同走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大道上。


何申兄曾在2017年第6期《文化河北》发表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对话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何申》中谈到:“‘三驾马车’已经写入中国文学史。能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现实主义冲击波’的重要参与者,我要感谢时代感谢人民……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杨立元先生,‘三驾马车’这个称谓最早就出现在他的文章里。从那时到现在一直到今天,他始终关注并评写‘三驾马车’”。而后,他又在《话说“三驾马车”与杨立元》中写道:“应该说,在‘三驾马车’形成和成长过程中,杨立元教授起到了别人很难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三驾马车’已经被写入文学史,立元功不可没。”


文友情重,兄弟情深。我与“三驾马车”的情谊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所凝铸的。这种情谊的基础就是对人民的大爱深情,所以他们才能写人民、为人民而写,我才能为他们鼓与呼!








“三驾马车”奔驰不停。二十多年来,“三驾马车”的小说创作高扬现实主义之旗,先后创作出了大量反映当代人文的优秀现实主义作品。逐步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每日一学

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


END


推荐阅读

点击查看2023年上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成绩查询方法!

适合发朋友圈的七夕浪漫诗意签来啦!

@2023级小萌新,校园美景抢先看!




出品:党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杨立元

文稿来源:杨立元

设计:安佳仪

责编:刘晓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