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第五届青年学者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论坛诚邀海内外英才!
论坛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第五届青年学者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转化医学研究院联合举办,旨在为相关学科领域内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优秀学者加盟,为我校建设汇聚全球英才。
近五年来,依托本论坛引育60余名青年学者获得国家级人才计划支持。
现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参加本届论坛,共谋发展、共话未来!
▪ 时间:2023年12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 形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
1
岗位设置及支持条件
Part.1
岗位设置
▪ 教职岗位:长聘教授、长聘副教授
▪ 教轨岗位:长聘教轨副教授
Part.2
支持条件
▪ 根据聘任岗位,配套国家及学校政策,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优厚的住房补贴,以及科研启动经费。
▪ 提供全装修的过渡性人才公寓(优质的专家公寓、青年人才公寓)。
▪ 为子女提供交大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优质教育资源。
▪ 依托附属医院的丰富医疗资源,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2
学科领域
欢迎化学、化工、高分子、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优秀学者报名参加论坛。
重点关注 (但不限于) 学科领域: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生物学
3
报名条件及材料
Part.1
报名条件
一般不超过40周岁;已取得博士学位;一般需要有3年及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已取得一定学术成果。
Part.2
报名材料
本人学术简历及学术报告摘要,其中学术简历应包含个人基本信息 (含中文姓名出生日期、联系方式、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代表性成果(含论文)以及其它认为必要的内容。
4
报名及联系方式
Part.1
报名方式
请将上述报名材料通过电子邮箱发送至scce@sjtu.edu.cn。邮件标题注明:“姓名单位-2023年上海交大变革性分子论坛”。
报名截止日期:2023年12月10日
待会务组审核后,向被邀请者发送论坛正式邀请。
Part.2
联系方式
▪ 联系人:焦老师、岳老师
▪ 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霞光楼312室
▪ 电子邮箱:scce@sjtu.edu.cn
▪ 联系电话:+86-021-54743179
承办单位介绍
化学化工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源于1928年成立的交通大学化学系和1946年成立的交通大学化学工程系。1997年化学化工学院正式成立。
自建立来,学院坚持理工交叉、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发展理念,立足“人才强院”主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引育并举、分类发展,依托学科平台和学术声誉优势,逐渐汇聚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佳绩。
目前,学院建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双一流”学科,其中化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前千分之一,跻身QS全球48名;化工QS排名位列61名,位居国内前五。化学学科Nature Index(自然指数)全球排名前十。以学科为依托,设有化学系、化学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四个系,以及分析测试中心和教学实验中心两个公共平台。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建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共建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建设教育部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
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是由教育部批准设立,2020年7月正式成立的校直属研究机构。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由丁奎岭院士担任。中心坐落张江科学园,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中心聚焦分子科学领域“从0到1”核心科学问题,以变革性小分子、变革性大分子、变革性超分子和超快原位分子表征技术为研究主线,拓展小分子药物创制、功能大分子精准合成及细胞机器人三个研究方向,牵头承担我国生命、药物和材料领域重大研发任务,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的分子科学研究平台、顶尖人才汇聚的学术高地。
中心实行PI负责制,课题组长享有充分科研自主权及良好的启动支持与待遇保障。中心已初步建成一支高水平研究队伍并持续招募领域内资深学者及乐于接受挑战、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青年英才。
转化医学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承担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的建设和运行,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组织开展交叉研究,发展生命健康“大科学”,建设国家科学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以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三类重大疾病转化研究,药物、试剂、材料有效性验证,大型高端医疗装备关键共性技术转化应用为目标进行设计建设的规模化、集成化、系统性综合研究设施。
目前,转化医学研究院主要设立“化学生物学”、“数据科学”两个新兴交叉学科,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分别组建以“设施科学家”、“技术科学家”领衔的科学研究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研究院根据“大健康”总体规划,逐步推动若干大科学研究计划与系统级设施能力研发,包括生物活体跨尺度透景、DNA信息存储、糖化学生物学、尖端质谱、生命感知、超级标记等。
编辑 | 邱冬胜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