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美欠薪,钱都去哪了?

梁婷婷 贾诗卉 有意思报告 2022-11-30
国美的冬天,来得更早一些。
11月3日,国美被曝停发员工工资,称公司在未来半年到一年里可能延时发放工资,要求员工签署承诺函表示理解并做相关承诺,该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裁员、欠薪等消息并不是第一天“缠上”国美。从去年年底开始,国美旗下多个平台陆续被爆出裁员、业务收缩,以及拖欠薪资等情况。今年9月,国美也曾就欠薪和现金流危机等外界关注的问题正式做出回应,承认对薪酬发放调整,也不排除继续实施减员计划的可能。
截至目前,国美旗下港股上市公司“国美零售”股价仅为0.13港币/股。当年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家电业“一哥”,何以沦落至此?灵魂人物黄光裕正式“归来”近两年的国美,到底发生了什么?
黄光裕为什么救不了国美?
网络流传的承诺函文件显示,由于受到内外部复杂环境的重大挑战和影响,公司战略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不论上述文件是否属实,国美的确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而这股颓势,早已有了明显迹象。
2017年以来,国美零售就陷入亏损,2017年至2021年,其净利润分别为-4.5亿元、-48.87亿元、-25.9亿元、-69.94亿元以及-44.02亿元,加上今年上半年亏的29.66亿元,其在五年半的时间里,累计亏损超过220亿元。
再回看去年2月,创始人黄光裕意气风发地回归时曾掷下豪言,宣布将争取用未来18个月,使企业恢复原有市场地位。显然,事情并没有起变化。
当18个月约满之时,国美更是陆续曝出十余名高管相继离职,其中包括有互联网背景的原国美在线CEO向海龙、原“真快乐”App执行副总裁丁薇,也有在国美摸爬滚打多年的原国美电器CEO张德炬、王巍等。
高层动荡之外,黄光裕重掌国美的18个月里,国美延续此前的“家·生活”战略,并宣布进入第二阶段。
这一战略由国美在2017年首次提出,要在零售生态中引入家装业务和家庭服务场景,试图走出“家电零售商”的传统身份,转型构建以“家”为核心的零售新生态。
可以说,国美自2007年销售额破千亿、稳坐家电零售头把交椅以来,最核心的优势就是长期积累的家电供应链及其线下与线上的联动。所以延续这样的转型方向,似乎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到了2021年,黄光裕面对的是一个尾大不掉、连年亏损的国美。彼时的国美,线下受到严重挤压,线上几乎被京东、阿里、拼多多等瓜分殆尽。
关于“第二阶段”,据国美零售2021年度报告,是要在已经建成的“线上、线下、供应链、物流、大数据&云以及共享共建”六位一体的全零售生态共享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娱乐化运营能力、发挥娱乐化的催化剂作用”。
所谓的“娱乐化”加持,是以真快乐APP为核心,定位于商品真、送货快、买得开心,要做娱乐化和社交化的购物兴趣电商。国美APP于2021年1月正式更名为“真快乐”,年报显示,2021年APP商品成交金额(GMV)同比增长108.4%,月活稳定在5000万以上,日活则近1000万。国美零售的总GMV规模达到1468亿元。
单看起来很美的数据背后,不仅有外部竞争对手们好几亿的日活,好几万亿的GMV,还有国美内部不断累积的负债,截至6月30日,国美零售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24.09亿元,甚至不抵上半年的亏损额。
至于“家·生活”战略的重要部分、2021年4月上线的“打扮家”APP,虽然承载了黄光裕在家装家居领域“再造一个国美”的梦想,但到今年7月,打扮家全线业务已然暂停,穿插其中的是高管离职、业务停摆、裁员欠薪等新闻。
转型诚然不易,姑且不论国美的策略问题和黄光裕的个人风格,但在电商业务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面对早成庞然大物的互联网巨头们,积重难返的国美连烧钱的资本都没有。
赛场变了,对手变了,连游戏规则都变了。入狱十几年的黄光裕,似乎再也没有机会带领国美追上不断向前的新时代。
黄光裕出狱前几年,国美零售的股价一度徘徊在1港币上下,每次传出出狱消息都会迎来一次波动,去年2月黄光裕正式出狱后,股价一度涨至2.38港币,是近五年来的最高位。
如今,0.13港币/股(截至11月4日收盘)的国美,几乎危如累卵。

图片截自国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官网


苏宁,国美……传统家电巨头还有机会吗?
国美的“掉队”不是自身不够努力,而是十几年过去,零售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2021年家电销售渠道方面,京东以32.5%的份额位居第一,苏宁易购和天猫分别以16.3%和14.8%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二、第三,而排在第四的国美市场份额只有5.0%。
曾经在二十年前四足鼎立的国美、苏宁、永乐、大中,如今能打的只剩苏宁。
今天疯狂追赶、多领域尝试的国美更像是在走苏宁走过的路。
2008年,黄光裕入狱当年,苏宁营收第一次超过国美,坐上市场霸主的地位。2011年,苏宁易购净利润达到48.86亿元,达到迄今的巅峰。
也正是这一年,京东停止合作支付宝,第一轮电商大战爆发。为了快速转型线上,扩充电商运营、物流仓储、流量资源等,苏宁开启了多领域买买买模式。
据公开资料显示,苏宁于2012年收购母婴垂类电商红孩子,2013年高位接盘PPTV,后又收购满座网、努比亚、天天快递、江苏足球俱乐部等……到了2019年,苏宁易购又花48亿元买下家乐福中国80%股份。据统计,七年间,苏宁易购对外投资总额达到了700亿元。
但是,把盘子做大是把双刃剑,既能够产生聚合效应,也带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威胁。一时间,除了老对手国美、京东之外,阿里、美团,甚至大型商超、物流公司,都在和苏宁竞争。
零售没赚到钱,投资产业又带来了数百亿的债务。数据显示,苏宁在全面转型后,扣非净利润从2014年-2018年一直为负,分别为-12.52亿元、-14.65亿元、-11.08亿元、-0.88亿元、-3.59亿元。
于是在2020年有了“苏宁置业商票逾期”的消息;同年12月,张近东以个人名义将苏宁置业的6.5亿元股权质押给淘宝;次年6月,张近东成了被执行人,执行标的超过30亿元;今年7月,张近东、张康阳父子,以及苏宁集团,被全球追债。
而竞争对手京东,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500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9516亿元。
在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看来,国美和苏宁走向衰败,根本原因在于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人民对家电的需求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全国改革开放之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家庭添置家电形成了强烈的刚需和时尚的潮流。创立苏宁和国美恰好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尤其是国美,同时打通了上游厂商和下游消费者之间的中间渠道,变成一个强有力的渠道。
第二阶段是京东的出现。2008年京东正式上线家电业务,彼时正值大多数家庭第一批家电到达使用寿命。于是,京东凭借价格、物流优势成为继国美、苏宁后新的购买途径。
而家电作为耐用品,如今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进入到存量市场。无论对京东还是对于国美、苏宁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说白了现在的老百姓不太需要新家电。
尤其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家电行业主营收为1.48万亿元,较2019年同比下降3.2%。
进入到2021年,中国家电行业主营收为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但主要是2020年同期的低基数以及出口的拉动。而内销市场相对平淡,据奥维数据,2021年家电市场零售规模7603亿元,同比增长3.6%,但与2019年相比,下降7.4%。
2022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实现零售额3389亿元,同比下滑9.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线上渠道零售额同比下滑5.3%,是有记录以来首次下滑。
张毅表示,在整个家电行业遇冷的情况下,“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做电商也好、线下也好都会很艰难,这也是国美面临的最大问题。
再看国美、苏宁的竞争对手,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拼多多、抖音,都是多品类发展,并且价格优势明显,在这方面国美和苏宁没有竞争优势。无法在品类和价格上去竞争的情况下,像美团做即时零售,也是出路。
在张毅看来,国美归根到底还是要站在解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上,去下手,去改革,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不过,国美、苏宁还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家电市场进入到存量市场,并且呈下滑态势,但渠道是等不及也耗不起的。对国美来说,转型虽难但却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资料:
黄光裕和张近东,恶斗20年,一起倒在2022| 凤凰WEEKLY财经


作者:梁婷婷 贾诗卉
编辑:田纳西
视觉:王欢
值班编辑:贾诗卉


「点击即刻拥有我兔手机壳」
点击观看有意思报告视频

推荐阅读

阿迪达斯为什么做不出爆款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