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红色小上海”汀州的长征记忆(组图)

2017-12-04 汤家庆 中红网

    深秋时节,我们从福州出发,驱车600多公里,前往当年中央苏区的“红色小上海”汀州,寻访红军长征前后留下的史迹。

    “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风景秀丽的汀州山城始建于唐代,为闽赣边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是众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刚下榻“客家宾馆”,我们就来到城中心的水东桥,凭栏远眺,只见卧龙山、云骧阁、惠吉门等名胜古迹映入眼帘。汀州古城依山而建,清清汀江穿城而过,蜿蜒南流,直下广东潮汕。据史载,宋代后汀江航运十分发达,船只号称“上游三千,下游八百”,汀州商贾云集,成为闽赣边界的货物集散地。苏区时期,党中央在汀江沿线建立了一条“地下红色交通线”,周恩来、张闻天、瞿秋白、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就是从上海转道香港,然后沿汀江航线到达汀州,再进入“红色首都”江西瑞金,苏区和红军的许多紧缺物资如食盐、药品、武器弹药等,也是通过汀江航运到白区采购的。踏着汀江码头的青石板和拍岸的浪花,我们仿佛看到昔日船工们为红军繁忙运输的情景。

    水东街、兆征路是当年“红色小上海”的繁华地带,我们漫步其间,只见街道两边老店连排,商铺林立,苏区留下的中华贸易公司、中华纸业公司、闽西工农银行、闽西列宁书局等旧址,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当时的汀州城,有中华织布厂、红军印刷厂、红军斗笠厂等500多家公营和私营企业,有红色饭店、红色旅馆、及各种商店达360多家,还开辟了两处红色市场,单大米一项,每天交易多达六七万斤,可谓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汀州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城市和红军的后勤基地,“红色小上海”的美誉从此传扬。

    穿过水东街,我们来到汀江边的一座青砖小楼,这里是当年中共福建省委旧址,1934年7月到10月,刘少奇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时在这里办公。早在1932年,刘少奇曾以中华苏维埃全国总工会主席身份视察汀州,所以对汀州的工商业发展情况十分熟悉。此次中央赋以刘少奇的使命,是在做好扩红支前、配合主力红军反“围剿”的同时,要发动群众筹措物资,为红军长征做好准备。在二楼刘少奇卧室里,我们抚摸着草鞋和油灯,眼前浮现出当年这位省委书记清瘦而坚毅的面容。9月初,国民党十几万大军向松毛岭进攻,直逼汀州、瑞金,红军长征的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刘少奇主持召开紧急会议,一方面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参加松毛岭保卫战,另一方面动员汀州人民在一个月内完成“收集5万床被单”、“借谷60万担”、“募集草鞋20万双”、“生产斗笠20万顶”的支前任务,汀州红军被服厂、兵工厂的工人们日夜加班,赶制了大量的军衣和弹药。9月30日起,红九军团在松毛岭与敌军血战7天7夜后,奉命分两路从钟屋村向汀州转移。10月3日,红九军团15000人于汀州会合,在宝珠门外的西郊驻扎了4天,汀州市动员了1900多青年加入红军队伍,并给每个红军发了1件新棉衣、1条新夹被、3双新草鞋、10斤口粮和2枚手榴弹。10月6日,红九军团作为长征队伍的左翼后卫从汀州出发向江西瑞金、会昌开进,刘少奇以中央代表的身份随红九军团出发长征。出征时,红军将士和苏区群众紧紧拥抱,挥泪告别,一幅动人的场景。

    沿着兆征路走进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这里展出的《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历史陈列》把我们带回到血与火交织的岁月。主力红军转移后,国民党军队向汀州进逼,福建省委、省苏政府、福建军区机关和闽西工农银行等从汀州撤离,迁往四都山区坚持游击战争,红二十四师和长汀地方游击队3000多人在南山、河田一带节节阻击敌人,确保“十月份汀州不能丢”,全力掩护主力红军转移。11月1日,国民党三十六师占领汀州后,反动派残酷镇压苏区群众,长汀全县被毁村庄145个,被烧房屋34933间,被害干部群众3237人。然而,苏区人民并没有被敌人的白色恐怖所吓倒,坚持开展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讲解员指着展柜中一枚银光闪闪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大印介绍说,这是老革命王克成用鲜血和生命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

    当年,王克成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的工作人员,转移时负责将银元、纸币、电台、枪支等埋藏在四都高岭大山中,当突围到腊口时,他在路旁发现了用红布包着的福建省苏银印,为了避免银印落入敌手,王克成机智地将它藏在山上石头缝里,并用沙石树叶掩埋好,后随部队突围转移。经过两天激战,红军游击队大部分牺牲,王克成和数名战士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严守党和红军的秘密,在群众的援救下,他终于逃出虎口。这时,敌人烧毁了王克成家的房屋,全家16口人有的被杀,有的被卖,已经家破人亡,但王克成坚信红军一定会回来,他坚持地下革命斗争直到全国解放。1958年,王克成回到四都山区在荆棘丛中挖出了掩埋20多年的省苏银印,并把它献给了福建省博物馆。1959年,王克成被选为老区代表,上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典礼,光荣地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接见。展厅里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都在向人们讲述着长征前后的那段红色记忆。

    参观完展览,我们径直来到福建省苏旧址后院的“瞿秋白囚室”。

    这是一间约一丈见方的小平房,摆着一张木床,一张书桌,两条板凳和一个洗脸架,囚室连着天井,一株石榴花树挺立其 47 27865 47 13308 0 0 6343 0 0:00:04 0:00:02 0:00:02 6343。讲解员用低沉的声音向我们讲述一位革命先驱血洒汀州的故事——

   长征出发时,瞿秋白、何叔衡等一批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被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在从江西瑞金向福建长汀转移途中遭敌军包围,何叔衡跳崖牺牲,瞿秋白不幸被捕。在汀州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瞿秋白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他在诗词中写道:“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表达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敌人要他交出党和红军的秘密,他却在“供词”中歌颂苏区经济文化方面“有可惊的成绩”,赞扬苏区军民“在学习着,进步着”,热情讴歌苏区新生活,驳斥国民党对共产党和红军的污蔑。瞿秋白身陷囵圄,料到随时会被敌人杀害,面对死神,他挥笔写下了2万多字的《多余的话》,文中回顾了自己“为马克思主义奋斗,为苏维埃革命奋斗”的人生历程,在剖析自己作为“文人”的“二元人物”性格的同时,也表露出对党内“左”倾错误领导者的不满,但更多的是表达对党和红军的无限热爱及人间真情:

    “永别了,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亲爱的朋友们!”“永别了,美丽的世界!”

    这是一位共产党人在汀州山城留下的“红色遗书”。

    敌人劝降不成,决定对瞿秋白“就地枪决”。6月18日上午,瞿秋白换上刚洗干净的对襟黑褂、白裤、黑袜、黑布鞋,从容写下一首“绝命诗”,然后在刽子手的押送下,从囚室信步来到中山公园凉亭前“照相存验”。这时,敌人在凉亭中摆下了刑餐,有“韭菜四碟、美酒一瓮”,瞿秋白“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 他笑着说:“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随后,缓步走出中山公园,他手夹香烟,沿途高唱《国际歌》《红军歌》,来到罗汉岭刑场,瞿秋白在红地毯上盘腿而坐,微笑着说:“此地甚好!”接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最后饮弹就义,年仅36岁。瞿秋白血洒汀州时,长征中的红军正经历着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岁月。

    沿着瞿秋白临刑前走过的西门大街,我们来到罗汉岭下的烈士就义处,只见“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在苍松翠柏的荫掩下显得雄伟壮观。不远处,是新开辟的杨成武将军广场,将军威武的铜像和事迹展览,向人们讲述着将军与长征的动人故事。长征中,杨成武率领红四团冲破敌人封锁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勇当长征的“开路先锋”。还有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傅连暲、长汀县委宣传部长黄亚光、汀州团市委书记何廷一等一大批长汀子弟兵,奋战在红军部队的医疗、后勤、宣传等各条战线,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年长汀全县有17000人参加红军,大部分在苏区反“围剿”和长征中壮烈牺牲,到达陕北时仅存数百人,其中15人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红军故乡”长汀的历史辉煌,永远在我们心中闪光。

    从罗汉岭登上卧龙山顶,汀州古城尽收眼底:“一江两岸”景观修护工程,再现古汀州唐宋风韵;远处的腾飞工业开发区厂房林立,一派繁荣景象;前几年开通的龙(岩)赣(州)铁路从当年红军长征出发地横贯而过,连接着老区与北京的交通往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色小上海”汀州,正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长征之路阔步前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