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习王昭同志的三点体会(组图)

2017-12-15 张志平 中红网

张志平在发言

位于河北平山县温塘镇天井村的王昭故居

青海群众在日月山立碑纪念王昭同志

    中红网北京2017年12月15日电(张志平)在北京举行的纪念王昭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追思会上,张志平同志作了题为《学习王昭同志的三点体会》的发言,会场上多次响起热烈掌声,全文如下:

    一、王昭及平山老一辈革命者,为毛主席、党中央移驻西柏坡、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于对平山这片红色土地的敬仰和热爱,30多年间,我开始不间断地行走平山,探访红色历史,寻找革命遗址,开展专题研究。也正是在这个期间,我对王昭同志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论是在抗战中心洪子店,还是在大山深处的蛟潭庄,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人们讲述王昭的故事,而且非常具体非常传奇,使我产生了要深入研究他的想法。1991年,我到西柏坡纪念馆工作,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修改17年没有改变的展览,也第一次提出要增加平山的内容,反映党中央、毛主席到西柏坡的历史背景。西柏坡的陈列是中共中央的陈列,要增加一个县的有关内容并不容易。后来做了不少工作,终于取得了领导的支持,为平山革命史增加了一个序厅,起初叫“模范边区晋察冀”。1998年,改名为“光荣的平山”,主题更加明确,并设在第一展室,至今已经25年了。这个展室重点介绍了平山的革命历史情况,介绍了于光汉、栗再温、王昭等平山早期重要领导人的革命事迹。介绍了毛主席、党中央选择西柏坡作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历史背景。平山既是中国共产党迎接胜利的落脚点,也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出发点。为打造平山这块坚强的革命根据地,王昭等老一辈革命者及这里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英勇战斗,无私奉献,做了打基础的工作。关于王昭同志的贡献,在我担任总策划和总撰稿的纪录片《平山记忆》中有比较集中的体现。2014年5月30日,在审看《平山记忆》样片后,战书同志说,“通过平山历史上很多事件、故事和许多英雄群体来反映平山的革命历史。平山的这段革命历史与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紧紧连在一起,与中国革命全局紧紧结合在一起。看完文献纪录片《平山记忆》后,自然感觉到平山确实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平山记忆》之所以得到领导、专家和观众,特别是平山人的普遍认可,说明它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平山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现了平山革命与中国革命全局的紧密关系。在《平山记忆》的第一集和第七集,通过王昭同志的家人、亲友、战友、同事以及和他一起经历战争的平山乡亲的回忆、访谈,一个大写的、不朽的、有血有肉的王昭越来越清晰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不管工作怎样变化,我研究平山革命史和王昭等老一辈平山革命者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王昭同志的光荣业绩,也在我主编的《感受西柏坡》、《非凡岁月》、《英雄平山团》等20多本书中都有重点表现。

    二、王昭是平山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优秀领导干部和平山儿女的杰出代表。

    平山县1931年建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18个年头,王昭在平山战斗工作了近15年,是革命战争时期平山籍领导在平山战斗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位领导人,经历了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全部过程。他生于平山,长于平山,战斗在平山,在白色恐怖里斗争,在残酷环境中锻炼,是平山人民培养起来的优秀儿子,是我党的优秀党员。他了解平山,热爱平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人民群众喜欢的领导干部。建党初期,他和栗再温一起发展壮大了平山党的组织,识破了叛徒张惠森的阴谋,挽救了平山游击队。抗战开始,他作为县委书记,积极动员群众参加八路军,短短一个月就组建了著名的“平山团”。1940年,栗再温离开平山时,极力推荐当时年仅23岁的王昭担任四地委书记的重要职务,历史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一方面说明栗再温知人善任,看人看的准;另一方面说明王昭有能力、能担当、对党忠诚。王昭和栗再温是在白色恐怖下并肩作战的革命战友,他们都有着平山人那种忠诚勇敢、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风骨和精神。王昭同志担任四地委书记后,在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辛庄战役”后,他第一个赶到现场,和郄俊升一起,安抚群众,掩埋遗体,动员青年参军复仇;齐计三、齐子才牺牲后,他费尽千辛万苦,把“齐家五姐妹”接到了根据地;当敌人扫荡时,他奋不顾身,指挥部队掩护1000多名华北联大的师生撤退。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由于王昭勤奋工作,功绩卓著,他所领导的四地委的工作一直走在了其它地区的前面,经常受到边区党委的表扬和鼓励。关于王昭同志的工作,在《晋察冀边区革命史编年》等党史资料和老同志的回忆中都有很多记述。平山人具有慷慨悲歌、忠勇稳定、仁厚实在的地域精神特点,王昭同志就是平山人的优秀代表。精神也是有传承的,革命战争时期,平山县涌现出来一大批英雄群体和先进模范:英雄平山团、铁军五团、回舍大枪班,播火者栗再温、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战斗英雄韩增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作者曹火星、战将韩怀智、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平山人铁骨铮铮、不怕牺牲、坚强不屈、对党忠诚,为抗击外侮、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新时期,又涌现出了“双百”人物秦文贵,优秀企业家李赶坡,心系家乡、无私奉献的将军贾雪阳。

    三、王昭具有崇高的品德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之所以说起这首诗,是因为觉得用它来表现青海人民对王昭同志的感恩和怀念之情是再恰当不过了。王昭同志1961年,44岁时,被中央任命为青海省第二书记、省长,兼任青海省军区政委。到1970年2月12日,被“四人帮”残酷迫害致死,在青海工作了整整9年。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世沧桑,时过境迁。老一代当中的很多人已经故去,年轻人对那段历史也没有了清晰的记忆。如果一个人还能被人们不断地提起、念他的好、感他的恩,他肯定是做过一些令人难忘的事,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王昭同志就是这样的人。这里我想从两个细节来说明一下。一个是青海人民在日月山口为王昭树立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民为贵”几个大字,另一面写着“王昭同志您慢慢的走……”,表达了青海人民对王昭同志的深切怀念。王昭同志为西北人民的解放事业,为青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付出的心血,甚至生命,人民群众永远记得他。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今年初,青海省的有关部门为了筹备王昭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来到河北,我参加了座谈,在互动过程中,他们拿出了一本2012年编的《党员干部读本》,里面的第一个楷模人物就是王昭。没想到王昭同志去世已经44年了,青海的党组织和人民还没有忘记他,可见王昭在青海人民心中份量很重,其精神和影响历经近半个世纪仍不朽。一座日月山口的纪念碑,一座人民心目中的精神丰碑,两座碑共同印证了王昭同志的非凡和伟大。这也充分说明,人民群众在你的心中有多重,你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就有多重!缅怀王昭同志,还要学习他的优良家风,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他的夫人韩琴谱,平山人亲切地称她为“大韩”。韩琴谱同志是平山县三汲乡后街村人,也是“老延安”。她和王昭在战争年代结为革命伴侣,“文革”中饱受折磨,两位亲人先后离去,但她仍坚强面对,革命理想和信仰从未消退。她给平山办的好事如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她去世后,许多平山人泪流满面,争着去为她送行。在纪念王昭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我们也要向韩琴谱大姐送上我们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今年7月9日和7月20日,我参加了在平山县和西宁举办的王昭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人们缅怀他的功绩,颂扬他的品德,追思他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感慨万千。王昭同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终生受用。正如战书同志所指出的:“平山儿女的父辈们创造了平山光荣的过去,我们要创造平山光荣的现在和未来。”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和缅怀王昭同志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张志平,西柏坡纪念馆原馆长、河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河北省社科院原党组书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