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二十 信仰习俗

2017-05-28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天地崇拜


一、敬天与祭天


天,或作昊天、苍天、皇天。指的是与大地相对应的茫茫太空。自尧舜禹以来被人们尊为至高无上的“帝”或“神”。在人们的心目中,天,管理宇宙,包容无边,是自然与社会的主宰;天,主持正义、公道,关心全社会利益,至情至理,赏罚严明;天,具有标准的伦理道德,对地上的君王“唯德是辅”,它是王权的赐与者、保护者,也是王权的控制者和监督者;天,主宰着人的生死寿夭、富贵贫贱、事业成败;天,就是一个高高在上、全智全能、公正无私的全社会的“老家长”。


敬天是民众普遍的信仰,但并不狂热。民众敬天,主要目的是乞福获佑;君王敬天则是效法天道,感天恩,报天德。


由于敬天的目的不同,祭祀方式也大相径庭。历史上皇帝的祭天活动主要有四种形式:


(1)郊祭。就是在京城南郊设坛祭祀。北京尚有天坛,就是皇帝祭天的地方。

(2)封禅。皇帝亲临泰山,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叫做“封”;在山下祭地,报地之功,叫做“禅”。

(3)告祭。在新朝初建、新君初立、建都、迁都、封国以及其他国家大事进行之际,要举行告天之礼,以稳定政局、安定民心。

(4)明堂祭。明堂是天子颁布政令的地方,在这里也举行宗教祭祀,明堂祭在秋季,所祭天神常是五帝,富有阴阳五行色彩。


老百姓祭天比起皇帝祭天要简单得多了。保德群众的祭天活动集中在年关。在保德的院落中,座北向南的主建筑物的外壁上有一个小神龛,这就是天帝和地祇的住所,俗称“天地爷楼子”。大年三十,贴一个“天地三界”神位牌,就算天帝就位了。有的人还要在神龛的两边写一副对联,以示庆贺。诸如“天得一以晴,地得一以宁”“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谢天谢地交正月,无事无非又一年”、“一奇与一偶,成象又成形”、“日月星辰终古系,山川草木万方生”等。

一些较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在腊月间请一份“天地马”,在大年三十那天贴在神龛内,取代上年的旧纸马。


 “天地马”,又叫“全神”或“百份”,是一种木版彩色套印的神像,墨线印出轮廓,套以红、蓝、黄、绿、紫五色。所刻的神像分三层排列,上层是佛教的诸佛,中央是如来,两旁为观音、弥勒佛、四大天王之类。中层是道教诸神,如三清、三官、关帝之类。下层是民间杂祀诸神,如财神、灶王、马王、城隍、土地、井泉龙王之类。流行在晋北一代的天地马规格则小得多,诸神的排位也与全国流行的不尽相同。中央是玉皇大帝,胸前有一牌位,写着“天地三界”,两边排列着佛教诸佛、道教诸神和民间俗神。


民间的祭天地大典在除夕午夜和春节凌晨,都由男性操作,妇女是不许参与的。


祭祀前,要做一系列准备,首先要在“天地爷楼子”前设“天地桌”。若无“天地爷楼子”的人家,“天地桌”要设在院内靠近正面上方。

“天地桌”是一张长条高桌,桌上围以“桌帏”,桌上置“香斗”,“香斗”是一个木制器皿,长约一尺,宽约五寸,广口,下有卷云足,内装小米,黄纸鞔盖,意喻土地。正面贴一个“满斗焚香”的红色纸条或斗方,表达对五谷丰收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专门的香斗,则用升子代替。“天地桌”的上方,要高悬明灯,也要贴上“明灯高照”的红纸条,以增加节日气氛。供桌前要铺设毡毯。如果是特别讲究的人家,还要在供桌外搭彩棚,饰以松柏枝叶,供桌上设置“炉瓶三事”及丰富的供品,桌前吊挂黄纸做的“长钱”。


祭祀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除夕午夜举行,俗称“安神”。年三十晚上,在将要吃年夜饭的时候,男人们盥洗更衣,在“天地爷”前点灯、焚香、敬黄表、鸣放鞭炮,犹如人间宴会前散发请柬,邀请诸神,祭毕即各自归家吃年夜饭,守岁熬年。村人就不再上街行动了。


第二阶段,在春节——也就是大年初一凌晨举行,俗称“接神”。待雄鸡三唱之后,男人们洗手洗脸,穿新衣戴新帽,响“开门炮”、“发火笼”(点旺火),然后点灯、上香、敬表、烧长钱、上供品、奠茶、放炮,开大门,仪式始告结束。旧时村人互相拜年时,多在“天地桌”前举行。而今一律改作见面问候,并不真的磕头作揖了。


除年关隆重祭典之外,有的人家还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在“天地爷”前烧香摆供,乞求平安。


此外,涉及到“天地爷”的活动还有:新婚夫妇的婚礼要在“天地爷”前举行,要给“天地爷”磕头,俗称“拜天地”。表示新婚夫妻,天地撮合。如若家中有事、有病,有的人便在“天地爷”前许愿,乞求保佑,事过后或摆供或“礼牲”还愿。有的人受到冤屈,便在“天地爷”前赌誓,乞求明辨是非,但这种人并不太多。

有的人家为了常年祭祀,则做一个“天地君亲师”的综合性牌位,或“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神位”放在家中烧香磕头,实际上也不是天天顶礼膜拜。


二、大地祭


大地之神,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俗称后土、地祇或地示。

后土原为男性,传说是共工氏的儿子,名句龙,他能力很大,曾平定九州。后随着历史的演变,后土逐渐变成女身,成了后土娘娘了。《太平御览》卷三六引《物理论》云:“地者,其封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祇。”根据这种理论,民间认为后土为女性神比较合理。这大概是由男变女的原因吧。   

人们往往把天神与地祇一样看重,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天地和合,万物生焉。所以把地祇与天神相对并称。


天神与地祇是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神灵。历代皇帝都把祭祀天神地祇当作最为隆重的典礼。在城南设坛以祭天,叫天坛。在城北设坛以祭地,叫地坛。正所谓天南地北。今北京尚有地坛遗址,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地的场所。

地坛,亦称方丘或方泽,北向,属阴,与地的属性相吻合。为砖石结构的两层方台,四周有水池环绕。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所以地坛造成方型。


地坛的祭祀,在每年的夏至日黎明举行,祭祀的对象,除大地之处,还有五岳、四镇、五陵、四海、四渎。五岳为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四海为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四渎为大淮、大江、大河、大济;四镇指镇守一方的大山:扬州的会稽山、青州沂山、幽州的医巫吕山、冀州的霍山;五陵指汉元帝以前五位皇帝的陵墓: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辛亥革命以后,国家不再举行这种仪式了,但在民间仍保留了这种祭祀大地的风俗。一般在祭天神的同时祭地,所以有了“天地三界”这种称谓。祭祀的时间、方式一如祭天,事实上祭天同时也是祭地,祭地当然也是祭天,天地成了不可分离的一对神祇。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九 信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八 信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二 岁时习俗(中秋节与月饼)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之一百零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之一百零十 岁时习俗(端午节杂谈)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九 游艺习俗(十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八 游艺习俗(十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七 游艺习俗(十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六 游艺习俗(十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四 游艺习俗(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三 游艺习俗(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二 游艺习俗(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零一 游艺习俗(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一百 游艺习俗(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九 游艺习俗(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八 游艺习俗(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七 游艺习俗(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五 游艺习俗(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四  游艺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三 生活习俗(三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二 生活习俗(二十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一 生活习俗(二十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 生活习俗(二十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九 生活习俗(二十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四 生活习俗(二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三 生活习俗(二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二 生活习俗(十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一 生活习俗(十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 生活习俗(十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九 生活习俗(十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八 生活习俗(十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七 生活习俗(十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六 生活习俗(十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五 生活习俗(十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四 生活习俗(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三 生活习俗(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二 生活习俗(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一 生活习俗(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 生活习俗(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九 生活习俗(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八 生活习俗(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七 生活习俗(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六 生活习俗(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五 生活习俗(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四  生活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二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一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九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一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九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