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菂出走车库咖啡:理想和商业的罗生门

2018-03-25 蔡浩爽 寻找中国创客

创业进入专业化时代,情怀与商业化的割裂,在这个三十九岁的北京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共计5386字,阅读时间10分钟。



记者 | 蔡浩爽 实习生 | 何雪峰 梁山

编辑 | 赵力


“明明一流的精神旗帜却被做成了二流的商业,抱歉,你们玩吧,我不玩了。”3月22日,车库咖啡创始人、You+国际青年社区联合创始人苏菂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句话。

 

苏菂一手打造的车库咖啡,曾经是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地标性建筑。而如今,几经创业沉浮的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选择出走,很可能,接下来的中国“币圈发源地”和“链圈孵化器”也要换个地方了。


成立于2011年的车库咖啡,最初为早期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资源对接和创业指导服务。可以说这里是中国第一个草根创业者的聚集地。时至今日,车库咖啡依然是很多投资人、创业者会去“朝圣”的地方。

 

3月22日下午,苏菂连发多条朋友圈消息,称打算把自己在车库咖啡约一亿元的股份全部捐出给协会。“目前各个分公司估值都在一个多亿,但把核心精神的东西都丢了,这么去短视的逐利是不可能汇聚创业精神的。”


就在苏菂发出这条朋友圈消息的三天前,车库咖啡官方发布了一条招募车库咖啡孵化器(城市)合伙人的消息。


面对苏菂这一表态,车库咖啡现运营团队向寻找中国创客记者回应称:“只能说是大家经营理念有分歧。即便是做公益,也先要能生存下去。大家(指现车库咖啡经营团队与苏菂)的初心都是一样的。”

 

下一步,苏菂想要去做一个完全 NGO 化的记录创业者历史的博物馆的模式。“我找到了一个100倍于车库曾经精神的模式和方向,思考了三年,all in做!”

 

“精神”、“情怀”,是苏菂这几天在朋友圈里使用最频繁的词。创业进入专业化时代,情怀与商业化的割裂,在这个三十九岁的北京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1

商业 VS 情怀

 

这已经不是苏菂对车库咖啡第一次“放手”。

 

2014年12月15日,北京创业之路咖啡有限公司(即“车库咖啡”注册名称)法人由苏菂变更为陈戈。据苏菂近日在朋友圈解释,“三年前离开车库是因为我无法说服全部股东坚持纯粹的公益。”



“我不便多说什么,过去的已经放下。”苏菂告诉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记者,自己最近正忙于筹备纯 NGO 性质的新产品,“这两天脑子有点晕。”苏菂委托从2011年就入驻车库咖啡的道器科技创始人刘寰青接受采访。“你们想问的,寰青应该都知道。”

 

刘寰青是车库咖啡最早的一批入驻者。2011年4月7号,车库咖啡开业,11天后,刘寰青在这里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我是通过参加一个活动知道有车库咖啡这个地方的。看到它为创业者提供的环境、资源,觉得很适合我。”时至今日,刘寰青和苏菂依然在一个名为“车库老友”的百人微信群里。刘寰青也是在这个群中得知了苏菂创业者博物馆的新事业。



苏菂的离开,带走了包括刘寰青在内的一大批“车库老友”。“以前的车库咖啡就像是我们这群创业者的‘同福客栈’,老大就是我们的‘佟掌柜’。老大一走,车库的魂儿就没了。”刘寰青称呼苏菂为“老大”。

 

“老大在的时候,他会给你引荐各种人,经常组织大家聚会,就像《水浒传》里一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老大的脾气性格就像是宋江。苏菂离开之后,车库对创业者的硬件帮扶没变,但人情味儿少了,商业味儿重了。”在刘寰青看来,车库给他最大的财富就是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创业同伴。“创业是很艰苦的,在创业路上,有时候‘同学’比‘导师’更重要。”

 

让苏菂和他的追随者刘寰青反复提及的“商业味儿”,究竟表现在何处?时隔三年,苏菂又为何再“怼”车库咖啡商业化?

 

一名接近苏菂的核心知情人称:“苏菂当初创立车库追求的是聚集早期创业者,很多老车库都把这当成了家一样,很多人缅怀曾经的车库。后来几个股东执意要尝试商业化,全国各地开车库赚政府的补贴,包括去投资占股一些创业团队。(现在的运营团队)都是哪儿给钱就去哪儿开,我都觉得丢人!”


 

“苏菂想做的是创业者的精神旗帜。”上述知情人士说,“精神层面的东西没了,就没精英人才喜欢来这里了。”

 

在车库咖啡工作了四年多的阿北(化名)看来,苏菂与其他创始人的分歧在于出发点不同,倒无所谓对错。“苏哥这个人,是完美主义者。他看到他要做的事情,别人在做的过程中做歪了,和他想的有出入,他就想把这个事情掰过来。”阿北说,“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当初他们十一个人合伙做这个事情,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苏哥就想做公益,但有些老板觉得出了这么多钱,还是想要回报。”


2

创业符号

 

北京的车库咖啡开在海淀西大街48号一个不起眼的二层。苏菂曾表示,设置在二楼,是为了自动过滤来咖啡厅休闲的情侣之流——这里只欢迎来“上班”的创业者。

 

比起咖啡厅,里面的设置更像是图书馆的自习室,一张大桌配四把略显破旧的椅子,电源线直接从漆黑的天花板上吊下来。咖啡厅最里面是一个用于路演的 LED 屏,据店里人介绍,已经很久没有打开使用过。


现在还坚守在车库咖啡中关村店的多是35岁以上的外地创业者和找工作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即便是在这个周末,店里也几乎客满,时不时能听到有人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着“币圈”、“链圈”、“割韭菜”。“这些创业者,有靠谱的也有不靠谱的。有几个在这里逛荡好几年了,也没拿到融资,很纳闷他们是怎么维持生活的。”张姐(化名)是7年前就加入车库咖啡的老员工,从保洁一直做到收银员。


 

7年前的苏菂可能没想到,“车库咖啡”会变成一个抹不去的文化符号。

 

2011年4月7日,包括苏菂在内的十一位合伙人共同创立车库咖啡。不得不说,苏菂和车库咖啡踩在了时代的点上。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二个物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爆发。平台和互联网的力量使中国进入一个创业成本比较低的时代,创业大潮初露端倪。

 

当时在上市公司从事战略投资的苏菂发现,国内不缺少创业者,却缺少相关的服务配套措施,草根创业者苦于无路寻找投资,作为投资人的苏菂也苦于每天谈项目,在路上浪费太多时间。何不把这些早期创业者集中起来?这成为了苏菂创立车库咖啡的初衷。

 

开业之初,车库咖啡每天只有6个消费者,还都是苏菂朋友的创业团队。苏菂跟这六个人大眼瞪小眼十几天,直到36kr 在这里办了第一场活动。

 

2011年4月18日,车库咖啡接了第一场活动,也是36氪的第一个开放日。十几天没怎么见过生人的苏菂说了一句话:“我靠,人真 tm 多啊。”

 

早期的车库咖啡采用合伙人坐班的形式帮助创业团队与投资者进行对接。上市公司投资高管出身的苏菂有人脉、有资源、有经验。刚创办的那段时间,苏菂几乎拉着每个进入咖啡馆的人聊,根据他们的特点,介绍不同的创业同伴、投资人和各种资源。车库咖啡也渐渐与北京银行、阿里巴巴等大厂达成合作,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还发布专门针对车库咖啡创业企业的金融服务方案,并推出“创业贷”专属信贷产品。

 

“苏哥对这里投入的精力比较大。最初,苏哥和他媳妇天天都在这儿。晚上两三点,他就牵着他的小狗儿过来,看到有人在写东西,就过去和创始人聊天。那感觉很特别。”阿北回忆。

 

知乎网友“殷建松”2015年在回答“中关村创业大街是怎么形成的”问题时写道:“车库咖啡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车库代表了北京精神中的‘宽容’。顺便小小剧透一下,听说很多外地来的创业者在24小时经营的车库中过夜,深夜后满屋子臭脚丫味道。”

 

而现在,车库咖啡已经不能过夜。


一名创客工作许久后在桌上小憩 (图 何雪峰摄)


2011年9月,《华盛顿邮报》记者参观了车库咖啡,回去后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的文章,随后,车库咖啡相继引发了德国《明镜》周刊以及国内《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的关注。车库咖啡声名鹊起。

 

2012年2月,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副主席桂敏杰、副主席刘新华、纪委书记黎晓宏和创业板部主任张思宁、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等十余人到访车库咖啡。

 

2013年3月,随着车库咖啡、3W 咖啡以及一系列孵化器相继落户落户海淀西大街,原本日渐荒凉的海淀图书步行街慢慢发展成日后闻名创投圈的中关村创业大街。

 

险峰华兴的投资经理王京是常驻车库咖啡的第一个投资人。随后,徐小平、雷军、王京、戈壁投资董事总经理童玮亮、高礼天使基金副总裁简江、清科创投投资经理刘一昂、上地天使投资经理商克伟等等,200余家知名机构来此寻找投资项目。投资人把在车库坐班戏称为“坐台”。

 

据车库咖啡现运营团队称,车库咖啡服务创业者数十万人次,对接投资者数千人,超过1500家创业企业从车库咖啡走出,包括钱方科技、皮影客、魔漫相机、企业湾、墨迹天气等知名创业企业,总融资额超百亿。


(车库咖啡招聘墙)

 

在车库咖啡在媒体上频频露脸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采访苏菂的记者都在追问车库咖啡的商业模式,但他本人对这个问题很不感冒。

 

“车库咖啡不亏本,维持运营没有问题。这是一个有意义、有意思的项目,能够留下记忆,这就够了。至于能不能赚钱,赚多赚少,已经不重要了。”苏菂说。

 

刘寰青告诉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别人更关注商业价值,而苏菂本人在意的是社会价值。

 

苏菂着迷于发生在车库咖啡的创业故事。“这些人创业并不全是为了钱,更多是为了实现理想。”苏菂在过去的采访中说,“一群有理想的人聚在一起、思想碰撞的地方,有意思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有一位大牛,自己搞设计在北京买了三套房,突然一时兴起想搞艺术感强一些的小游戏,结果创业两年,三套房子剩下一套,还没有做出爆品,可夫妻两人依然乐呵呵地每天起早贪黑干活。一位原来在山西卖牛肉的老板,窝在车库咖啡一心想互联网卖牛肉,结果一来二去玩起了比特币,一不小心就搞了比特币媒体、比特币矿厂,成了圈子里出了名的腕儿。”

 

这个人,就是靠炒币发了财,现在美国的宝二爷郭宏才。

 

李笑来、赵东、郭宏才、赵国峰……这些现在币圈的“腕儿”,2014年前都是车库咖啡的常客。赵东还担任了车库咖啡相当长一段时间 CTO。据悉,苏菂这次开始博物馆新事业,赵东还无偿提供了办公场地和人员。

 

关于比特币,在车库咖啡还有个段子。车库咖啡很早就可以使用比特币支付了,在一个比特币还几百元的时候,有人拿一个比特币在车库咖啡买了个披萨。

 

“宝二爷去年给了苏哥两百个比特币,第二天,苏哥就把这个币还给人家了。人家这境界我可达不到,不用说两百个,两个我也不会还。”阿北告诉寻找中国创客记者。

 

两百个币的事儿刘寰青也知道。“当时苏菂好像是想搞个什么事儿,宝二爷一听就说那我给你点币吧。不知道最后为什么没要。”


3

分歧

 

苏菂对不开分店这件事显得有些执着。在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苏菂多次表示:车库咖啡不开分店、不设基金。“我们不会做分店,也不会成立基金,也许就这样简单的发展下去了,之所以不开分店是因为只此一家才能赋予它灵魂,让它的内在能做到极致,也不违背建立之初的让创业聚集的想法。之所以不做基金,是因为希望车库是一个纯粹的平台,所有人到这里不用担心有竞争关系。”苏菂这样解释他的用意。

 

2014年12月,或许是像当初苏菂说的“车库咖啡已经完成了聚集早期创业者的使命”,也或许是像苏菂此刻在朋友圈中写的“无法说服全部股东坚持纯粹的公益”,苏菂不再管理车库咖啡,转而去做一个“住宿型的车库咖啡”—— You+国际青年社区,为创业者打造一个生活空间。



苏菂不再担任法人后,“车库咖啡”品牌下相继成立北京车库咖啡孵化器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车库咖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北京车库咖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车库咖啡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等,并在海口、福州、厦门、东莞、重庆、西安、汕头,以及美国硅谷、澳洲悉尼和南非开普敦等成立分店。

 

今年3月19日,即苏菂宣布“二次出走”车库咖啡的3天前,“车库咖啡”搜狐号发布一篇招募车库咖啡孵化器(城市)合伙人的公告。据联系人何女士介绍,目前有两种合伙人招募方式:如果你资源较好,比如掌握政府资源,就可以在你的城市开一家车库咖啡,成为合伙人;如果没有一定资源,但有不错的管理能力,可以在已经开业的车库咖啡担任经营管理人员,也算合伙人。


 

据一名车库咖啡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北京车库咖啡孵化器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是“车库咖啡”品牌下的的主要业务公司,负责车库咖啡全国及全球众创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的落地推广及运营业务,同时负责咖啡店的空间管理。该工作人员表示,售卖咖啡及办公空间的运营已经不再是车库咖啡的主要业务。目前,该孵化器为早期创业团队提供资源对接、团队组建、创业指导等一系列服务,项目签订孵化合同后,车库咖啡方面将占有约1%到3%的股份,多的达到5%。目前,该孵化公司与各地政府联合发起的创业投资基金规模总计达31亿元。


“我们有独创的3G 孵化体系。” 据此前的公开报道,3G模式即GC(Garage cafe)、GM(Garage Matrix)和GS(Garage sprout)。GC代表了车库咖啡传统的服务模式,即为创业者提供基础创业服务,这其中大部分是免费的;GM代表了更全面的创业支持,既有GC的办公空间及创业活动,还有培训、融资对接,以及运营中必要的其他支持;GM代表了高度定制化的创业孵化服务,整套服务体系都以成功融资为导向,质量更高,资源对接更深入。

 

该工作人员强调,车库咖啡依然在帮助草根创业者实现梦想,比如和联合国一起做联合路演、帮助聋哑人创业项目到清华大学进行路演、搭建知识分享平台帮助残疾人创业等。


4

“车库咖啡时代”已经过去?


一位天使投资机构的 VP 也曾慕名参观车库咖啡中关村店。“在我看来,现在的车库咖啡已经有些鸡肋。”

 

这位投资人觉得,苏菂和车库咖啡的时代已经过去。“创业现在已经进入一个专业化时代。”

 

“在前两年的创业浪潮里,大家都是以融资为目的,不停融资、能烧钱就行。现在(投资人的)钱都聪明了,需要项目有商业模式,能赚钱。”

 

在他看来,在帮投资者对接资源方面,FA 做起来比车库咖啡更专业。同时,诸如诸如徐小平等投资人已走到台前,创业者无需再去咖啡厅寻找投资人。

 

而在为创业者提供工作场地方面,他认为依靠政策优惠的车库咖啡也不像拥有商业地产资源的优客工场来得可靠。“优客工场在商业地产方面拥有深厚的人脉,可以极低的价格拿下商业用地,然后按每平米低于写字楼的价格提供给创业者。如果依靠政策优惠,一旦优惠没了,立刻丧失优势。”



“我不反对做公益,但是做公益不等于不挣钱。做公益的人也需要获得可以维持体面生活的收益。”上述投资人总结道,“车库咖啡,或者说车库咖啡代表的创业时代已经过去。”

 

同样是经营服务性质的咖啡店,有闻记者之家创始人阳淼也认为,创客可以有情怀,但讲情怀的同时也要考虑商业化。“我们开有闻咖啡店也是为媒体人提供服务,这与创业者服务非常像。我们为媒体人对接采访资源、培训资源、办内部交流会等,就像是一个媒体人版的车库咖啡。但有闻并没有停留在资源整合或者出钱投资的阶段。”

 

阳淼介绍道:“有闻第一年为媒体人提供资源,第二年就在探索怎么在媒体服务之外获取稳定的现金流,第三年我们开始产品化,通过产品替代人力实现营利目的。”目前,有闻通过协助媒体人开始经验分享课程,把媒体人经验变现。


 

“今天的科技创业者,应有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革命者的情怀,也应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者的情怀。也许我们只是现代版的堂吉诃德,但我们曾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对抗平庸。”在采访的最后,刘寰青唱起来蒋大为的一首老歌:“要问我们想什么呀?献身革命最风流……”

 

3年前选择加入 You+时,苏菂说过这样一段话:“好几个算命先生都说,我45岁得退休。算一下,现在还有9年时间。You+是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值得做上9年。”

 

如今,苏菂又找到了“100倍于车库曾经精神的模式和方向”。两天前,苏菂拜访了龙泉寺贤信法师。今天,他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前天和贤信法事交流的舍得这个观点,拿起容易放下难,而把放下再放下更难。”


本文为寻找中国创客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