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个刘氏家族子孙都很有出息,秘诀在哪里?

2016-12-14 金戈、翁宏业 青春儒学

晚清外交官刘芝田

脚踏实地不图虚名

“人生世间,凡物受用有尽,唯善根受用无尽”、“立身务必奋志努力以求上进,不可徒袭虚名”,这是晚清外交官刘芝田在《家规十三条》中给子孙留下的良言规诫。现在金陵门西殷高巷14号的“刘芝田故居”依旧是刘氏家族精神上的依归。

【家训解读】

①家本者何?存心是也。人生世间,凡物受用有尽,唯善根受用无尽。

【解读】立家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任何东西都有用尽的时候,只有种下善根才能受用无穷。所以,要常怀“利济之心”,祛除“损人利己”之恶,以成就利国利民的“天地之功”。

②家范者何?修身是也。家长之身系一家之观型,尔身不正,孰克有正?

【解读】治家的规范、风教,关键在于修身。家长就是一家人的表率,如果自身品行不端正,谁还会坚守正道呢?因此,长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③读者必奋志努力,以求上达,不可徒袭虚名。

【解读】读书必须要奋发向上,持之以恒,不断提升自己,务求通达于仁义,不能贪慕虚名。

④勤俭为兴家之本。勤能补拙,俭可养产。

【解读】勤劳俭朴是家庭兴旺发达的根本。勤劳能够弥补不足,俭朴可以让家底更加丰厚。

⑤夫人未有生而不善者也。皆由始之不谨,渐积而成始。

【解读】人没有生下来就品行不好的,都是一开始的时候不注重小节,慢慢累积,终成大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要慎微慎初,防微杜渐,治病于初萌。

——原文摘自《安徽贵池南山刘氏瑞芬公世珩公支系史乘》之《家规十三条》

【家风故事】

刘瑞芬(1827—1892),字芝田,安徽贵池(今池州)人,以“诸生”(县学生)的身份入李鸿章幕府,主管水陆军械转运。光绪十一年(1885),奉命出使英俄等国。光绪十五年(1889),任广东巡抚,光绪十八年(1892)卒于任所。刘瑞芬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忠实支持者和参与者,是一位很有作为且具有爱国情怀的外交官。

刘芝田故居,南京人又称之为“刘钦差故居”,位于金陵门西殷高巷14号。传说原为明代开国功臣胡大海的住宅,清光绪年间为刘芝田购得,如今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故居门额上写着“福禄攸同”四个大字。此句出自《小雅采菽》曰:“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结合上下文,意思大致为:“柞树枝条一丛丛,它的叶子密密浓。诸侯君子真快乐,镇邦定国天子重。诸侯君子真快乐,万种福分来聚拢。”可见,主人把安邦治国,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职责和幸福源泉了。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脚踏实地,不图虚名”,是刘芝田一生坚持的原则。他19岁入县学贯通经史,曾热切盼望通过科举正途,实现“暮登天子堂”的宏愿。然而,自咸丰元年(1851年)起,刘芝田两次来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试,皆名落孙山。但他并未就此沉沦,而是一边设馆教书,一边图求进取,终于“由附生入仕”,一步步登上中国近代史的风云舞台。

刘瑞芬为官颇有政声。在任地方官期间,他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励,夙夜在公,勤理政务,在文教、赈灾、筹款、司法、吏治和防务方面均有建树,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同时,大力奖掖扶持后进,1891年2月20日《申报》曾载:“刘中丞以培植人才为己任,每阅书院月课,均捐廉加奖,以惠士林八百孤寒同声称颂”。

艰难探寻民族振兴之路

刘瑞芬在外交事务中显露出出色才干,曾任驻英、俄、法、意、比诸国公使。在列强环伺、积贫积弱的清末,身为外交官,他秉持民族大义,总是竭尽自身力量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钦定国史本传刘瑞芬》记载,“瑞芬驻沪久熟,悉夷情,遇交涉事,守约持平,华夷翕服”。

在外交生涯中,他亲身体验到近代工业文明的神奇魅力,逐渐明白“欧洲各国日趋于富强,推究其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为此,他大力推崇西学中用,热衷洋务运动,艰难探寻民族振兴之路。刘氏家人以之其为榜样,砥砺而为。北洋水师名将刘含芳(1840—1898)是刘瑞芬的堂弟,自幼跟随比自己大13岁的堂兄兼塾师刘瑞芬读书。咸丰十一年(1861年),刘瑞芬带着他投奔曾国藩,后入淮军。甲午战争时,刘含芳誓死坚守烟台,夫人郝氏手持两杯鸩酒,放在桌上,准备敌至共饮。又在墙壁上大书“地存臣存,地亡臣亡;夫妇殉节,忠义成双”16个大字,誓与城池共存亡。当时来往于烟台的众多外商称:假如出征的都像邓世昌、守城的都像刘含芳,日本岂能侥幸取胜?

刘瑞芬无论是驻外还是在国内任职期间,不忘读书、藏书。他的藏书之风,深深影响了子孙。刘瑞芬的第五子刘世珩(1874—1926年),清末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文学家,藏书10余万卷。光绪二十年(1894),刘世珩在江南贡院中举人,历任江宁商会总理、湖北及天津造币厂监督、历办江南商务官报、学务等职,后任直隶财政监理官。

【今人风采】

“从慕尼黑到古都西安”的杰出女性

2012年11月1日,刘瑞芬的后人历时九年,编纂完成《安徽贵池南山刘氏瑞芬公世珩公支系史乘》,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后人刘薏分别向南京金陵图书馆及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捐赠该书,供史志研究之用。该书家谱部分的“卷首”即为祖上传下来的《家规十三条》,要求子孙培家本、端家范、择交友、睦宗支、励廉耻、防微渐等。

在刘瑞芬的后人里,他的孙女刘诒娴(1911—1989)值得一提。刘诒娴先后攻读于日本早稻田和德国汉堡、柏林、慕尼黑等大学。因学习用功、才华横溢获得难度很高、世界闻名的洪堡奖学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她惜别丈夫,带着一岁的幼子和怀胎腹中的女儿回到祖国,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轰轰烈烈的建设中,开始在当时的外交部东德使馆担任德文翻译,后来被派往西安,参与筹建西安仪表厂。为了追忆母亲,刘诒娴的女儿刘碧瑞和丈夫毛世明历时3年,奔波于海内外,搜寻母亲生前资料,并于2012年完成传记《从慕尼黑到古都西安》。刘碧瑞说,“我们再联系她当年的学生时,他们都非常怀念我母亲,仍对她肃然起敬。从他们口中,我听到的是一位气质非凡、大气、坚强的女性。”


现在仍居住在南京的刘瑞芬第五代孙刘桓说:“刘家的子孙,个个都读书识字,涵养很好,说话都是轻言慢语,文质彬彬,而且都很有出息”。




原文标题:"家风隽永 德润金陵"之四:脚踏实地 不图虚名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整理者:金戈、翁宏业



本期主编:雅晴

责任编辑:子虚



往期推荐



1、习大大拉“家常”:家庭要引导孩子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

2、中药不可能毁中医,毁灭中医的,只有一个:人心

3、这位大官总在一些小事上与子女“斤斤计较”,他到底想干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