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七夕节不能改称“中华情人节”?

2017-02-14 慕朵生 青春儒学

作者授权发布

近年来,围绕传统节日展开的激烈争论成为中国一道独特的人文现象。今年(此文为2007年旧文)的焦点是七夕节改名问题:专家学者建议改为“中国情人节”,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改为“中国情侣节”,还有人建议改为“女儿节”或“爱人节”……。

建议虽不一,但建议者初衷大体相同,也值得赞赏:痛感西方情人节在中国大行其道,忧虑中国七夕节日渐式微,因此希望通过更改节日名称促使人们重视和重过七夕节,以便保存历史记忆、传承传统文化。然而,七夕节之忧恐怕既不在于中国人不重视,也不在于改名称,而在于从过节方式到改名建议等一系列的西洋化倾向。

早在1997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就曾明确指出:“‘中国崛起’堪属用词不当,说‘中国复兴’更为准确。”“复兴”往往意味着回归或恢复曾经有过的、特别是曾经辉煌过的某些东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虽曾一度销声匿迹,但却随着中国的逐步复兴而被国人日趋提升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所唤起。

但是,如今的年轻人过七夕,不再举行原汁原味或具有传统韵味的各种活动,而是送鲜花、吃巧克力、喝咖啡、发短信,或者相约到肯德基、麦当劳、比萨店等吃顿西洋快餐,有些地方还热衷于举办接吻大赛,颇具现代时尚和西洋色彩,而不再举行女子乞巧、斗巧、拜织女和男子拜魁星,以及葡萄藤下听私语、种生求子等传统七夕活动。这表明,七夕节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国人的第二个西方情人节,而与保存历史记忆、传承传统文化云云变得越来越风马牛不相及了。

 “2011·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珠村开幕,图为“拜七娘”仪式

将七夕节改为“中国情人节”不但扭转不了“中节西过”的局面,而且还会把名称也西洋化,甚至是忽视乃至偏离了传统: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纯洁两性关系的国度——这与西方的传统有些不同。尽管这种情况目前已有了很大变化,比如婚外恋、包二奶、一夜情等现象急遽增加,但“情人”二字在许多人眼里仍然是一个十分暧昧的字眼。将七夕节改为“中国情人节”,极有可能为中国两性道德的进一步堕落推波助澜。

何止是七夕节的西洋化,整个传统节日都有西洋化的倾向!近年来,将孔诞确立为“中国圣诞节”、将舜诞确立为“中国父亲节”、将孟诞确立为“中国母亲节”、将重阳节改为“中国老人节”、将风筝节改为“中国儿童节”等建议不绝于耳。与此同时,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的商业化、娱乐化倾向也愈来愈明显,而传统节日习俗则日渐消亡。

又何止是传统节日的西洋化,整个传统文化都有西洋化的倾向!中国大学按照西方学科分类将本不分家的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文史哲等不同学科,大学教授把孔子比附于“中国的苏格拉底”并按照西方学术范式讲授中国文化,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穿着笔挺的西服、说着流利的英文,中国人习惯了谈论舶来的自由、民主、平等而忘记了重温传统的道德、仁爱、中庸……。

又何止是传统文化的西洋化,整个中国都有西洋化的倾向!中国学位服完全模仿西方,幼童只知道英文字母a而不知道汉语拼音a,央视台标是英文CCTV,传统建筑被推到而代之以高楼大厦,中医在科学名义下西医化,中国纪年采用西历,祭拜祖先鞠躬作揖,外交礼仪握手拥抱,黑头发染成黄头发……。

相关新闻

从传统节日到传统文化再到整个中国,西洋化已经成为流行时尚,“西洋无限好,只恨皮肤黄”构成了国人一种的心理潜质。网上趣称这种现象为中国人的“香蕉化”,即“皮肤是黄色的,内心是白色的”(白色人种的心)。前不久,美国《新闻周刊》上有文章说:“世界汉语热,中国英语火。”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中国化,中国正在西洋化。

1935年,萨孟武等十位大学教授曾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里感叹:“在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见现在的中国了。”如今,在文化领域不要说看不到传统中国了,我们就连想象传统中国的能力也受到很大局限,特别是多半打上了西方的烙印,按照西方的标准描述古代中国和重塑现代中国——七夕节举办接吻大赛的事实和将七夕节改为“中国情人节”的建议,就是典型的例子。

情人节接吻大赛

西洋化曾经是一个选择。百余年前,中国人震惊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痛感于中国的受制于人,因此提出了“以西方为师”、“向西方学习”的命题,藉以救亡图存,并最终出现了“打倒孔家店”(吴虞)、“不读中国书”(吴稚晖)、“拼命往西走”(胡适)的激烈反传统和全盘西化现象。职是之故,中国成为世界上走向现代道路的重要国家中割裂和抛弃自身传统最为严重的国家。

世与时异。当救亡图存的命题得以解决而中国复兴的势头益渐强劲之际,中国人逐渐走出了“妖魔化中国传统”和“乌托邦化西方文化”的历史阴影,开始重新重视和缓慢回归自己的传统。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所说:有些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初期往往是以“西方化”促进现代化,后期则往往以现代化成就促进“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复兴。无他,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之然耳!

然而,重视归重视,到底该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劣西优”的价值取向和“以西为师”的思维模式,因为长期的影响和积淀,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流连而忘返”和荀子所说的“长迁而不反”。

正因为如此,面对各种问题,中国人通常采取的一个论述方式是:因为西方A或非A,所以中国也必须A或非A。因为西方有苏格拉底,所以孔子成了“中国的苏格拉底”;因为西方有情人节,所以要改七夕节为“中国情人节”。不是吗?有谁听说过中国人说“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和 “七夕节是西方的情人节”!

改七夕节为“中国情人节”,恰如明明是中国人,偏要取个洋名字“汤姆”,充其量也就是加上了“中国”两字,变成“中国汤姆”而已。但“汤姆”就是“汤姆”,绝不是“中国”。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洋化,貌似回归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异化和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

假如我们还承认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越性并决心回归和复兴之,则必须明白: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无不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韵味,一个民族所以为一个民族而不是其他民族,端在于这种特色和韵味的传承和持守。小小犹太民族影响世界,决不仅仅因为其产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等世界名人,还因为他们两千年来执着恪守犹太教的教义教规。以色列建国前后,甚至复活了消失千年之久的古希伯莱文!

这并不说传统就是一成不变和顽固保守的,而是说传统的变化和创新必须是内生的、连续的演进,而不能剧烈的变革,更不是武断的抛弃——我们可以把孔子从神坛上请下来,但不能取消他的圣人地位,更不能以讥讽他为“丧家狗”;也不是说传统就是封闭的,而是说传统的开放是有限度的——我们可以偶尔使用西洋的刀叉作为餐具,但不能以刀叉代替筷子,更不能以为刀叉比筷子优良而遗弃筷子。

概而言之,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不必西洋化,西洋化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当然,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在目前也受到巨大挑战,比如城市年轻人在七夕节时要找个葡萄园去听私语,确属困难。这是对中国人在传统和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张力下如何恪守并传承传统的一种考验。


作者简介

慕朵生,男,独立学者。中国儒教网主编,儒教复兴论坛总版主。




原文标题:为何七夕节不能改称“中华情人节”?

作者:慕朵生

来源:作者授权

图片:网络


本期主编:雅晴

责任编辑:彭幸




往期精彩推荐

   1、著名儒家学者陈明力辩:七夕当然可以是中国情人节!

2、元宵节原来是中国的情人节!

3、爱情也是必修课,成功是“爱情与学业双丰收”~

4、▪【头条】七夕节你知道多少

5、【民俗】“七夕”原来是这样来的

6、【民俗】七夕应该怎么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