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弟子规》是糟粕吗?传统文化培训师与儿童教育专家的激辩

2015-12-16 安鲁东 青春儒学


作者授权首发



前言

初次在网上看过王立华老师写的“我为什么反对读《弟子规》”一文时,感到不过是个烂帖,没当回事。可是后来,却发现她这篇文章还是影响了很多人。有一次在课堂上,有个学员就拿她文中的一些观点,给我提问题,居然让我这样爱辩论的人一时语塞。我不得已,又找出这篇文章细读;却发现了一个难题:越是不严谨,而且似是而非的文章,往往就越难反驳。王老师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你明明知道她文中的观点是偏狭的、武断的,却不知该自哪里反驳起。后来揣摩出了一个道理,像这样漏洞百出的文章,从整体上很难把握,还不如将之分解,一部分一部分的予以反驳。


因此,我根据其文理,大致将之分成了17节。每节的前边引原文,后边跟评论。本来,我想心平气和地与王老师商榷,可是在分析评论的过程中,因为受其粗暴之气的影响,不免也沾染上了刻薄的文风。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章的文风,也会影响人的心性。




1、原文:上周六,我给首都师大成人大学生监考《儿童发展心理学》,考完后我就在隔壁教室阅卷。没多久,一位美丽的女学生轻轻推门进来,她面带微笑说:“王老师,我想和您探讨一个问题!希望没打扰您!”


我示意她坐下,并爽快地说:“不会,欢迎你!”学生说:“关于幼儿读《弟子规》的问题,我和您有不同的认识!您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在讲台上批判《弟子规》,不主张让幼儿读,是不是太偏激了!”听闻此话,我一点也没有恼怒,反而很欣慰!同时也对这位爱思考、敢质疑、善表达的女学生刮目相看。


我说:可能是你还不太了解情况,在这件事上,我并不偏激!我做出的专业论断,是经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和较为深入的专业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我认真读过《弟子规》,还逐句逐字分析过。



评论:您说您批判《弟子规》为伪经典,并不偏激,是做出的专业论断。您所谓的专业判断,无非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您是儒学方面的专家,她站在儒家学说的高度,“逐句逐字分析”《弟子规》,最后验明正身,得出结论它是伪经典,糟粕含量极高。


第二,您是儿童教育方面的专家,她站在儿童教育的角度,判定《弟子规》属于精神雾霾,不适宜儿童读。

2、原文: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我从事幼教专业18年的积淀以及对儿童心理的把握基础上的,不是信口开河!我做出这样的判断是负责任的!我不仅要在大学课堂上讲,外出给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以及家长做讲座时也要这样讲。



评论:王老师您很实在,没有冒充儒家学者;只说自己是个“从事幼教18年”的教育工作者。显然,您所谓的专业论断,是一个幼教专家的论断,您并不懂儒家,也了解儒家思想。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对她不熟悉的东西,妄下定论,往往很片面,不靠谱。


当然,这样说王老师可能不完全合适,因为您毕竟还是个幼教专家、全国百佳园长、首师大外聘教师;您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上,也有判断《弟子规》适不适宜现代儿童阅读的资格。


不过,作为一个幼教专家,您要评判《弟子规》是否为糟粕,不可能离开三个角度,一是思想的角度,二是幼教理论的角度,三是实践的角度。


鉴于王老师在下文中,要从思想与幼教理论方面展开话题。我这里暂且从实践的角度,弱弱地问几个问题:


王老师您是幼教方面的佼佼者,请扪心自问,您这18年的教育实践真得很成功吗?


您按照现代“先进”的幼教理念,教育出的孩子是否都心理健康、德才兼备、创造力高强?


那些孩子的家长,对您教育的满意度有多少?


如果把您的教育经验,推向全国,我们国家备受诟病的儿童教育问题,是否就能迎刃而解?


3、原文:实际上,不只是我一个人反对幼儿读《弟子规》,连我认识的很多专业人士,如儿童教育专家、儿童文学家以及亲子教育专家等,都对此持反对态度。



评论:这很正常啊。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儒家就被妖魔化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不只是“儿童教育专家、儿童专家以及亲子教育专家”反对读《弟子规》,朝野上上下 下没有不反对的。现在风气转了,民智重开,读经的风潮涌起;可是,有些受过去宣传教育影响比较深的人,不可能一下转过弯来。新文化运动的时候,钱玄同先生激烈反传统,但他本人在生活中却是谦谦君子,极重传统的规矩,有人问他为何言行不一?他说:中国的希望应该寄托在下一代新人身上,因为老一代的人,受传统文化毒害太深,很难改变了。


现在正好与那时相反:老一代的一些人,受过去的宣传教育影响太深,指望他们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基本上不可能,只能寄希望于八、九十年代以后的人了。


现在的思想文化领域实际上有一道奇观:一部分受西方思想影响比较深重的老辈人——主要集中在教育界、文学界、法律界、媒体界、学术界,试图继续他们的“启蒙”运动,用西方的思想唤醒中国人的灵魂;而许多年轻的被“启蒙”对象,则认为那些要启蒙者别人的人,才是真正需要被蒙蔽者,他们顽固偏狭,死抱着西方的教条不放,自己昏头昏脑,还喜欢骂别人迷瞪。

4、原文:学生又问:那您们为什么要反对幼儿读《弟子规》啊?我在幼儿园带孩子读时,觉得效果不错呢!有些孩子就变得懂事、乖巧了。你们也不能说《弟子规》一无是处啊?答:我没有说《弟子规》一无是处,没有说《弟子规》中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但《弟子规》整体上来讲,是糟粕多于精华,它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是“伪经典”!你看到的孩子读后的变化,可能是多种原因促成的,也许并不是读《弟子规》后的直接后果!或者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评论:这话似是而非,有点听不明白。


(1)、您不是儒学方面的专家,拿什么标准判定《弟子规》是“伪经典”。


(2)、人家说,孩子读《弟子规》变得懂事、乖巧了。您反驳说,乖巧懂事可能是多种原因促成的,也许与读《弟子规》没有直接联系;又说,即便真的表面乖巧懂事,也未必是好事。


您实际上最终等于说。读《弟子规》只能使孩子表面乖巧懂事,内心未必。可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您不是那些孩子,又没有具体考察过那些孩子的心理,有何资格妄言他们表里不一?退一步讲,您难道认为,一个孩子假如外表粗俗,行为恶劣,又不懂事,就是好事了?


您教育出的学生,是否都真得外表荒唐顽劣,而内心乖巧懂事?或者,您可能根本就认为,一个孩子不守规矩、不听父母师长的话、不通一般事理,才算真正有个性,才算真正人格健全。

5、原文:学生追着问:您为什么说《弟子规》中有“糟粕”啊?那什么是“糟粕”?我反问道:你如果连什么是《弟子规》中的‘糟粕’都分辨不出来,你又如何去引导孩子们读呢?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2000多年,已经够长了,封建思想对人的毒害已经够深,难道你还希望封建思想继续“发扬光大”吗?



评论:有些强词夺理,乱贴标签。听您的意思,封建思想就是糟粕。这些糟粕毒害了中国两千年。


可是,这里有几个历史事实需要告诉您:


第一:中国的封建社会,指夏、商、周,不是指秦朝之后的两千年,不要被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的宣传把您忽悠了。分清什么是史实与什么是宣传很重要。


第二:中国落后于西欧,不过是康乾之后的事,至今不过三百年;其余近一千九百余年的时间,相比于世界的其他地区,中国算是治理最好的。


世界原有五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希腊——现在有四个不存在了,只有中国文明延续至今。您难道认为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希腊的文化,没有“封建思想”,都比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更优秀。


第三:在欧洲文明全球强力殖民扩散时,中国虽然也是受害者,丢了一些土地,受了一些屈辱;但与其他非欧民族相比,受的伤害还算比较小的。


第四、当今所有后发国家中,在现代化方面,能跟欧美竞争者,主要是一些有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与地区,比如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亚洲四小龙等。


“封建思想”,没有您想象的那样腐朽过时、不堪一击、一无是处。复兴,也未必是坏事。

6、原文:学生有点不服气:习大大现在都提倡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呢! 我答:当然,习大大的主张没有错!我们需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问题是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什么”以及“如何传承”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问你:你说说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国学中的精华”?或者说‘什么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我的问题使学生无言以对。



评论:您问学生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国学中的精华”?或者什么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学生无言以对。


不过,估计学生拿这几个问题问您,您也会无言以对。


当然,您是老师,怎能让学生问倒?想当然地胡扯,也得扯上几句。

7、原文:我接着说: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毫无概念时,又如何能很好地传承呢?


在我看来,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国的民乐、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国武术和中医等等,其中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传承的精华部分。这些内容是对于成人而言的。


对于幼儿来说,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幼儿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与成人存在巨大的差异,适合成人的教育内容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幼儿。



评论:果然您在胡扯了。


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国的民乐、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国武术和中国武和中医等等,不过是传统文化中术与艺的部分,根本谈不上是核心精华。它们只是传统文化的外壳,不是灵魂。


您认为它们是精华,只是因为您所理解的教育,完全是工具性的。您根本不能理解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教学生,规范心灵,知道做人何为正确?其次才是教学生知识,让他们获得谋生的手段技巧。


中国当前教育的悲哀,正在于教育的过度工具化,把北大、清华这类国家一流的高校,都几乎变成了只有术而没有道,专门“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的职业技术学院。

8、原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满族人以几十万人统治亿万汉族人,统治者需要顺民、傀儡、奴隶,所以《弟子规》一诞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主题就是听话,无条件的服从。只强调无条件的服从,就会产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压抑,只会变成温顺听话的奴仆。



评论:说《弟子规》是清朝统治者奴役国人的工具。您这样下结论,也不怕风大闪着舌头。


其一、《弟子规》不是李毓秀老先生的独创,它的基本思想主要来自《论语》与《礼记》。


《弟子规》的前身,最迟在宋朝就已经出现,先是朱熹的《小学》,后有陈淳的《小学诗礼》。到明朝时,有个叫屠曦时的先生,又编了一本《童子礼》。李毓秀先生,删削综合前人的童蒙文,模仿《三字经》的形式,才写成了《弟子规》。


《弟子规》开篇就说:“弟子规,圣人训。”圣人指的是孔子,李老先生述圣人言而已,他何敢宣扬私意?


其二、您只看到儒家在孝的方面强调无条件服从,却不知道儒家还教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儒家讲中庸之道,不像能想象的那么极端:非白即黑。


其三,您认为人性被严重压抑不好;可是,人性被完全放纵难道就好吗?


一般而言,孩子因为心智不全,多是倾向于放纵自己欲望;为了平衡孩子的这种天性,压抑一下未尝不可。

9、原文:下面是我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的主要理由:


第一、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弟子规》的语言形式属文言文,幼小儿童很难接受。


儿童心理学认为,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幼儿园大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


幼儿对抽象文字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很有限,《弟子规》的行文方式晦涩难解、枯燥抽象,其内容和要求符合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与现当代儿童的生活相距甚远,也不合符现代文明规范,难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这种教训、诫条式的口吻,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原则相反。《弟子规》也许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却很难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这本书打着儒家旗号,但是讲的东西并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贩卖的是自己的私货而已。



评论:您这个反对的理由,有四个问题。


第一,您说《弟子规》的语言形式属文言文,行文晦涩难解,恐怕有些武断。


《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实际上多数孩子都喜欢接受。这与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二,您认为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就应该以形象的东西迎合他们,譬喻多做游戏,多教他们读“小燕子,满天飞”之类。


但您忘了人的儿童时期,还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还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不引导他们朗朗读书,不让他们适当记忆一些好的东西,才是浪费他们的生命,压抑他们的本性。


第三、您认为《弟子规》中“勿”字多,训诫的语气多,会损害孩子的健全人格,不知有什么科学依据?


孔子诚然强调乐学,但他也强调人在学习方面有级差。上智之人,特别聪明,不用教他就能学;下愚之人,特别冥顽,用鞭子教,他们的学习也进步有限。惟有大多数的普通人,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有的人理解能力差,可以直接训诫;有的人举一反三的能力强,可以间接启发。


孩子一般都缺乏自控能力,而且理解能力不健全,对他们进行教育,可能灌输的效果,要大于逻辑引导与启发的效果。


10、原文:第二、从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讲,《弟子规》中多处内容体现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于幼儿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弟子规》的内容很容易禁锢儿童的思想、限制儿童的行动,很容易扼杀儿童活泼、自由、烂漫的天性,它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培养奴才和顺民的教科书,不适合现当代社会。当今的中国更需要民主意识、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


如《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问题是,父母也有误解孩子或言行失当的时候,难道孩子受到错怪,也要顺从地接受吗?难道孩子就不可以为自己辩护吗?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句话,前半句没什么问题,但是后半句“号泣随,挞无怨”就有问题。当孩子向父母提建议时,父母不听,生气就可以随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时,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应该逆来顺受,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不懂变通,也是陷亲于不义。


可见,《弟子规》中要培养的儿童完全没有话语权,一切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提倡要孩子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权威。这与当下所倡导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的现代教育主张相去甚远!《弟子规》中的教条更善于培养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顺民”和“奴才”,更利于培养没有平等意识、毫无个性、没有主见、不会思考、缺乏创造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如何完成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评论:您认为《弟子规》要求孩子无条件顺从父母,这纯是一种误解。如果要求孩子完全顺从父母,就不会要求孩子对父母的过错劝谏了。


至于“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一句,您认为大有问题,您认为孩子应该反抗。但怎样反抗呢?父母骂你,你与父母对骂;父母打你,你与父母对打。或者离家出走,跟父母断绝关系;或者是默默地记下这份怨恨,将来等父母老了之后,再疯狂报复。


您认为这样的孩子,就会有平等意识?就会有民主独立精神?就会有个性、有主见、有创造力?


就算这些的东西他都有了,他还有人性吗?您希望自己的孩子那样吗?

11、原文:第三、从教育方法来讲,死记硬背的方式不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


儿童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还有限,抽象的文字并不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儿童是通过游戏、活动,通过动作、感知觉、形象来认识世界。


现代学习观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有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儿童在学习中具有主体地位。儿童在学习中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对知识的意义理解。


当然,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指导。“建构主义的教师不是放弃自己作为指导者的角色——他要鼓励和引导儿童努力去建构知识,而不是仅通过呈现预备的结果,导致扼杀儿童的自主性。”


所以死记硬背是一种十分陈旧低效、理应被摈弃的学习方式。对记忆和背诵的过度崇拜是中国旧式教育的一大陋习,这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是对儿童生活的扼杀,是对儿童生命的禁锢。和记忆相比,也许探究、理解、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更重要!


儿童是按照生命自身的内在法则、自然节律和时间表逐步发展与完善的。儿童有一个内部的自然的老师。幼儿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最高体现是“游戏”!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游戏”!


正如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期的主要任务是“看事物和现象”。儿童需要读的是美好丰富的大自然之书,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的源泉;儿童还需要读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大社会之书。


幼小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内容应是自由的游戏、充分的幻想和想象、自由的歌唱、快乐的涂鸦、是品味儿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粮:童话、童诗、童谣,而不是读什么大部头的成人认为重要的“经史子集”!儿童有那么多适合他们天然的精神食粮,为什么非要盯着伪经典《弟子规》不放呢?


有人说,孩子读经不需要理解,只要背诵就好,长大了他自然会明白。实际上,不求甚解、鹦鹉学舌的结果,通常是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后又迅速遗忘,白白浪费宝贵的童年时光!让儿童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地学习《弟子规》,是简单粗暴的灌输教育,是一种“洗脑”教育!盲目崇拜、盲目背诵只能培养盲从的奴隶和精神上的瞎子!



评论:您这段话的问题有两个。


其一。您认为幼儿不需要人文学习,他们只需要凭自己的感知能力,自由地去感知世界,就算是学习了。


真是这样吗?幼儿园的小朋友学点汉字,难道就会戕害他们心灵?你认为,让幼儿背点《弟子规》,他们就必定痛苦?退一步讲,您认为让孩子一天到晚玩游戏,他们就必定全体喜欢?事实上是,就算您万事顺着孩子,他也未必不哭鼻涕。


况且,大班以后的儿童呢?难道把大班以后的儿童,也要视为主动的学习者? 假如一切遵从孩子的心意,他想去网吧去网吧,想下池塘下池塘,想不做作业就不做作业,还要监护人干什么?还有老师干什么?


您说老师可以引导,但引导不听怎么办?您告诉一个孩子,九九乘法口诀很重要,引导他背诵,他说我有计算器,用不着;你告诉个小女孩说,你必须会读写一千个汉字,她说我将来专门给人做二奶,用不着。


您认为,自由就会快乐,可您知道自由过分还会空虚迷茫吗?


其二,您认为,童话、童诗、童谣是儿童的天然精神食粮。而读《弟子规》这类书,如果孩子读懂了,是一种洗脑教育,只会把他们培养成盲从的奴隶和精神的瞎子;如果孩子不懂,只是鹦鹉学舌般地记住了,以后便会迅速遗忘,白白浪费宝贵的童年时光;


童话、童诗、童谣诚然需要读,但那里面真得有美好的精神营养吗?靠这些东西,就能健全人的人格、滋润人的心灵、增长人的知识吗?


您说读《弟子规》的人,会变成精神上的奴隶和瞎子;您反对读《弟子规》,按道理应该您会独立思考。可是,我看您的一些教育理念,基本都是从前苏联与欧美拼凑而来的,拾人牙慧而已,何曾有半点自己基于现实的独立思考。你也不过是前苏联与西方的精神奴隶,何必五十步笑百步呢?

12、原文:第四、从《弟子规》核心价值观来看,它所宣扬的是成人本位、长者本位的价值观,与现代教育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背道而驰。


《弟子规》要求孩子无条件的服从长者,凡事都以长者利益、需求为先,幼者的需要、愿望和利益永远低于长者。不允许幼者辩解、质疑、拒绝,只有绝对服从和顺从。可见,《弟子规》中的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教育思想及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意思是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强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遵循长幼秩序,难道幼小的孩子饥饿时,也只能强忍?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否过于苛刻?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个也片面,父母喜欢的,孩子就去做,父母厌恶的,孩子就不要做!一切要以父母的爱憎为标准,难道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了吗?


有人说:学了《弟子规》,孩子可以变得尊敬长辈,变得和善、孝顺,这很好啊?孩子、父母与教师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儿童也有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需要,《弟子规》以成人为中心和本位的价值观,成人的要求如同圣旨一样,儿童必须无条件服从,没有协商的余地,这必然会导致儿童对成人盲目服从、不会思考质疑,墨守陈规,不会创造规则,这会大大抑制儿童的个性和活力,会把儿童培养成浑身带有奴性的小大人!


《弟子规》倡导的“规矩”恰恰是封建思想糟粕的集中体现,如果用其中所宣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来教孩子学“规矩”,是十分错误和荒唐的做法!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判了封建社会“长者本位”的思想,他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呼吁人们要做“觉醒的父母”,主张以“幼者本位”代替“长者本位”,要解放“幼者”。


“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父母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幼者)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评论:看您这段话的意思,好像幼儿真有自己的人文价值观一样。


实际上,幼儿没有什么价值观,幼儿只有动物本能,他们的价值观必然是成人影响给他们的。


假如把中国的一个婴儿,放在英国成长,他基本就会有英国人的价值观;把他放在伊斯兰社会成长,他就有伊斯兰社会的价值观;把他交给大猩猩抚养,他就是一只人形的大猩猩。


成人如果不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他就会接受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他在人类社会中生存,不接受好人的价值观,就会接受坏人的价值观。这个世界上,从古到今,除了少数圣人之外,还没有几个人能独创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正确的价值体系。


您认为《弟子规》提供的规矩不好,那您认为拿来基督教、伊斯兰教提供的规矩就好啦?


您可能会说,我就是我,我生活在自己的规矩里。如果那样,恐怕需要退化回猿猴状态,独自生活在孤岛上才能做到;因为人之所以为人,超拔于动物之上,就是因为懂得许多做人的规矩与道理。


鲁迅先生是时代的产物,他说的那些激进的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可能有些正面作用,但现在则已经过时了。他的话不是金科玉律,而是一个激愤者的呐喊。这类带着强烈情绪与偏见的语言,时过境迁之后,跟胡言乱语差不多。

13、原文:第五、用《弟子规》来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启蒙,培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


不可否认,《弟子规》中有少量基本没有争议、仍具有一定适用性的观点,但这些道理或原则在其他 书籍中也并不少见。


所以从整体上说,《弟子规》阅读价值令人怀疑。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认真读过《弟子规》,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经典著作,把它奉为圣贤之书,认为其中句句精华、字字珠玑,不加选择、辨析的让儿童囫囵吞枣地背诵,大量毒药和极少的营养物质一并吞食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是强调明哲保身,只顾自己。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那还会有见义勇为的道德行为吗?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如果看见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就不是勇敢行为。


书中不仅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不去多管。再如“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这是叫孩子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谨小慎微的结果是丧失活力,在诸多方面一事无成。这已经和正统儒家思想南辕北辙了,别说成圣成贤,连做人都成问题了。


这样的主张只能培养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的公民呢?儿童读《弟子规》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


总之,对幼儿来说,这两本也算不上是好的童书。那些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的唐诗宋词等,可以引导幼儿欣赏。


当下,中国倡导全社会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一项艰巨的任务、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中国向来有“一切都从娃娃抓起”的习惯和传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教育,应该站在幼小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立场上来探讨此问题,任何牺牲和损坏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做法都应遭到批判。


如果儿童的心智发展和创造力都受到严重影响和阻碍,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儿童如何来承担改造旧文化、创造未来新文化的历史任务?


有人问:那《三字经》、《百家姓》可以读吗?从内容方面看,这两本书中的糟粕比《弟子规》少些,但其中也渗透着奴化思想,也需要分析辨别能力的人进行有选择的阅读或导读。


朗诵,最好配上画面、音乐或做成动画,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但不宜大量背诵,需要把握度。



评论:您说对儿童进行传统道德启蒙教育,培养不出有道德的国民,并举两个例证说明。


一是“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是强调明哲保身,只顾自己,不敢见义勇为,与孔子的观点相悖。


可实际上,这句话与见义勇为,没有必然的联系。“此说长,彼说短”讲得分明是扯皮胡搅,难分清义或不义。这种搅狗屎的事,还是离得远一点比较明智,免得沾一身臭,这难道有什么不好?


另外,《弟子规》主要针对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判断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都有所欠缺,鼓励孩子见义勇为,并不明智。


二是“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意思是让孩子莫要信口雌黄;莫要不分场合地乱讲话;莫夸夸其谈,说一些招人嫌的话;莫要说一些投机取巧的妄语佞言。


这种谨慎难道不应该培养?难道孩子在外面贫嘴贱舌,招惹是非,算是有道德?


如果您所谓的孩子“不奴化”,“有个性”,就是不尊父母,不敬师长,不守规矩,任性而为,那我就无语了。


另外,您认为孩子读《弟子规》需要有人指导,而这个人必须能分辨其中哪些东西为奴化人的“糟粕”。


我猜想您心目中的指导者,一定不是一般的国学老师,而是您这类有“健全人格,独立思想”的人。但可惜的是,您所谓的“独立思想”,不过是自诩,谁能保证您的分辨能力准确?您若认香为臭,岂不更误人子弟?


您认为盲目相信《弟子规》,能养出奴化思想;可有人如果盲目信服您,受了您的蛊惑,岂非也会生出奴化思想?“封建思想”能奴化人,盲目的西方崇拜难道就不会奴化人?


14、原文:从近代以来,一直有人以“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名,主张让幼小儿童读经,包括《弟子规》、《孟子》、论语》、甚至《心经》等等。


近20年来,台湾的王财贵、蒋庆、南怀瑾等人都主张儿童读经,企图以此复归传统文化。而在在中西方的教育史上,众多教育家都对此持反对态度。从古至今,反对儿童读《弟子规》之类的“经书”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中国古代的李贽、王守仁;近代鲁迅和丰子恺等。



评论:王守仁、李贽是明朝人,《弟子规》在清朝才成书,写这类严肃的文章,还是不要玩穿越。


另外,您了解王守仁与李贽吗?王守仁是大理学家,他什么时候反对学生读经了?您还是读读《传习录》吧,听一些戏说者胡扯,就盲目相信,还敢嘲笑别人没有独立思想、人格奴化。所谓自己长着一身白羽毛,反骂别人是妖精。


还有一个小问题:蒋庆先生什么时候成了台湾省的人?貌似除了您,中国还没有第二个人知道这件事,包括蒋庆本人。

15、原文:《弟子规》中有太多摧残童心、压抑个性的“规矩”,丰子恺在《关于儿童教育》中写道:“一般的父母、先生,总之,是以教孩子做大人为唯一的教育方针的,这便是大错。我尝见有一个先生对七八岁的小孩子讲礼貌、起立、鞠躬、脱帽、缓步、低声、恭敬、谦虚……这些都是从小摧残他的童心。”


丰子恺认为,礼貌等等远非恶事,然而“在人的广泛伟大的生命上看来,是最末稍的小事而已”,“孩提的时候教他,专心于这种末梢的小事,便是从小压倒他,叫他望下,叫他走小路,这是何等的教育?”


我们要爱惜童心、尊崇童心、珍爱童年的生活,反对让孩子无条件服从成人,反对过早把成人看重的道德规矩过多教给孩子。


中国当代教育学者刘晓东专门撰写《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一书,与很多主张儿童读经的人辩论商榷,明确反对儿童读经,着重进行了教育学和文化学方面的批判。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教授曾给前教育部长周济写信,表示反对蒋庆等人主张的儿童读经活动。留美学人薛涌撰文《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来反对儿童读经,并与蒋庆等人展开论战。


记得有一位著名儿童文学家、早期阅读专家认为,把《弟子规》作为反面教材还差不多!甚至有长期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公开表示反对幼儿读《弟子规》,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评论:您举的例子还太少。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就没有几个精英人物不反对读经;尤其建国之后的前二三十年,读经不仅不受待见,在某些时段可能还是犯罪行为。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大家都被五四新文化运动了洗脑,变得偏狭了,以致失去了中庸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您不是圣人,却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您的底气,大概就在于读了这些人的几篇文章吧。做这些人的奴隶,还不如做孔圣人的奴隶呢?

16、原文:在西方的哲学家或教育家中,如法国的卢梭、美国的杜威、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等,他们都反对让幼儿呆听静坐、反对死记硬背枯燥难解的文字典籍。


卢梭认为幼小儿童尚处于“理性睡眠期”,不适合进行抽象文字的学习,在这个时候,你给他一个火炬,他也是看不到的。卢梭反对超前教育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卢梭还呼吁:


“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踏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杜威认为,艰涩的抽象文字是“超越儿童生活的怪诞之物”。


他们都倡导“以儿童为中心或本位”的教育,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个性、权利;尊重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不仅如此,蒙台梭利等人还主张成人应以“儿童为师”;人类学家泰勒更是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观念!



评论:法国的卢梭、美国的杜威、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等,就都是圣人吗?他们说得话难道都是真理吗?


您了解他们的理论体系吗?对于他们的思想,您用自己的理性思辨过吗?如果没有,您为何盲目迷信他们?


十年前、二十年前,您随便引用一下西方某位名人的语录,为自己的观点背书,还是很唬人,很时尚的;但现在时代变了,再胡乱拉一些外国名人陪衬自己,已显得很可笑。

17、原文:每当我反对让幼儿读《弟子规》之类的所谓经书时,就会有人恼怒,好像我动摇了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动摇了他们极力膜拜的“圣贤之书”;还有人会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认为我是在反对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或其他成人“读经”!我没有断然否定让大一些的孩子或成人读,但是即便是读,也要讲究方式。



评论:您反对幼儿读《弟子规》,引起一些人的恼怒,一定是因为您要粗暴地用自己的“权威“,否定别人的“权威”。而且,您在无力说服别人的情况下,大概总会用文革式的语言,给别人扣侮辱性的帽子,比如“愚昧”、“奴隶”、“变态”之类。


所以,奉劝您一句,您若真想做一个真理法官,立志从《弟子规》中分辨出“精华”与“糟粕”,那么就虚心地学习儒家经典,先弄明白儒家是怎么回事,再严谨而务实地研究幼教理论。如此,您说得话才不会信口雌黄,漏洞百出,粗暴无礼。


用乱扣帽子与骂街的方式讲理,除了能唬住几个孩子外,估计没有多少人会真正信服。



18、原文:我的主张是:家长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素养和文化学养,如果不具有独立思考、辨析能力,最好还是不去引导孩子读《弟子规》!如果教师连《弟子规》中的精华和糟粕都辨析不出,最好也不要引导教育学生!我也反对让不具备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学生独立读《弟子规》!


对于有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可以引导高年级小学生以及中学生、大学生来读《弟子规》,引导他们批判地阅读,找出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但就《弟子规》而言,它整体上仍可归于“反面教材”之列。


实际上,不少人对《弟子规》、儿童心理、传统文化等认识倾向于片面化、简单化。如果想对一个事物有比较客观、全面、公正的认识,要获得接近真理性的认识,需要多角度的观察、审视和思考。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哲理诗启发我们: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地考察某一事物时,才有可能窥见其“真面目”!


我和学生探讨辩论了近一个小时。在观点的碰撞与语言的交锋中,没有人身攻击、没有面红耳赤,只有理性地辨析和平等的对话!


如果能多培养出几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好奇心强、富有探究精神的学生,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希望我们更多人能成为“苏格拉底式”的教师!

另外说一则案例:


上周日,我想再次亲自验证一下和学生共读《弟子规》的感受。于是就引导一名北京国际小学五年级学生读《弟子规》。她是一位阅读能力强、成绩很优秀,心智较成熟,独立思考能力也较强的学生。


我们逐字逐句地阅读,有时她朗读,有时我朗读,然后再一句一句地分析讨论,找出其中的符合现代文明的合理部分,同时也挑出其中的荒唐谬误、不合时宜的部分。


分析阅读完毕,这位小学生既吃惊又不满地说:“我一直以为《弟子规》是一本好书!以前我学校的老师逼着我背诵,我没有背。我妈妈曾经做过老师,她告诉我:‘这种书,不是什么好书,不背就不背吧!’今天您带我读完,我才知道:《弟子规》原来是一本‘变态’的书!这太恐怖了!有些部分简直不忍直视,这分明就是在教育、培养奴隶的嘛!”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面对那些理所当然的封建奴化思想与观点,这位小学生最多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凭什么啊?为什么啊?这也太不讲理了!”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多数都存在问题,有明显的“奴化意识”存在其中,是需要摈弃的;有一小部分基本没有争议,有可取之处。如果不加分析辨别地传递给学生,不管是幼儿,小学生、中学生还是成人,后果会比较严重。


评论:您指责他人对传统文化、国学的理解很片面,其实您也高明不到哪里去,您不懂装懂,甚至比他们还要片面。


您推崇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好奇心强、富有探究精神的人,这很好。不过,您最好先拿这些怀疑精神,检验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所固执的知识与理念,是否靠得住。


古人说:自知者明。自己不明,戴着变形与有色的眼镜,如何能够正确地看待他人?


《弟子规》确实称不上儒家经典,它只是一本训蒙书,它也确实有许多与现代社会脱节的地方。但是,以您的学识与态度,您没有能力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您如果一定摆出一副教育专家的模样,粗暴区分,恐怕只会误人子弟。


文章标题:《弟子规》是糟粕吗?--与王立华老师商榷

来源:儒家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期主编:雅晴

责任编辑:彭幸


热门推荐


  • 习大大的一堂“国学公开课”

  • 威武!用文言文纪录9·3大阅兵的《中华阅兵赋》

  • “超人”曾国藩是怎样炼成的

  • 缅怀屈原,求索当代的知识分子精神

  • 纪念钱穆专题特稿:永远的温情与敬意

回复“01”即可取阅以上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