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斌 2018-05-25

清明将至,祭祀祖先又成为热门话题。按照中国人的旧俗,每逢清明以及中元、寒衣、冬至、春节等重要节日,人们总会去祖先的坟墓上或者祠堂中祭祀祖先,摆上各种供品,焚烧纸钱,以祭奠祖先的亡魂。随着时代的变迁,“低碳环保”、“文明祭扫”、“鲜花祭祀”似乎成为大势所趋,而焚烧纸钱、摆放供品似乎正在以“封建迷信”、“污染环境”等原因而越来越受到摒弃。那么,这种认识正确吗?应该怎样祭祀祖先呢?

清明祭扫(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明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或者一个假期,更多的是承载了中国人几千年慎终追远的精神信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古代被视为是与国防同样重要的国家大事,而祭祀祖先则是祭祀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献——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出祭祀祖先的重要性。商代对祖先的祭祀极为重视。卜辞有不少关于祭祖用牲用酒的记载,有时候一次祭祖就要使用上百头牛和几十壶香酒,场面之壮观,仪式之隆重,可想而知。商代后期的周祭制度,对商王历代先公先王进行轮番祭祀,一个周期约为三十六旬或三十七旬,即大约一年。

鉴于商王频繁而奢侈的祭祖活动造成的政事荒疏和财富浪费,从周代起,周公等先圣先王对包括祭祖礼在内的礼乐制度进行了改革,奠定了此后中国三千年礼乐文明的基础。周代的祭祖礼主要为四时之祭,即春祠、夏礿、秋尝、冬烝。每逢岁时之首,用时令菜果祭祀祖先,谓之四时之祭。《诗经》中有“禴祠烝尝,于公先王”,“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等诗句,就是描写四时之祭。此外,还有合祭群庙毁庙之主的祫祭和禘祭。祭祖礼的程序较为复杂,主要有阴厌、飨尸、馂、阳厌、送尸等。周代的祭祖礼对后世中国的祭祖礼影响深远。

周代的祭祖礼是与国家制度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王静安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周公制礼作乐,以“立子立嫡”之制为核心,由此衍生出宗法、丧服、封建、君臣、庙数、婚姻诸种制度,而以道德为准绳,把普天之下融合成为一个道德的团体。这就是周公制礼作乐的本意。而此“道德之团体”,其核心只在一个“孝”字。严几道先生说:“孝,则中国真教也。百行皆原于此。远之事君则为忠,迩之事长则为悌。充类至义,至于享帝配天;原始要终,至于没宁存顺。盖读《西铭》一篇,而知中国真教,舍孝之一言,固无所属矣。”

祭祖礼则是承载周公制作之制度及其核心“孝”的重要载体。“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可见祭祖礼在经国序民上的重要性。祭祖礼有其精神核心,即孝。“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祖,就是用来追养祖先,继续实行孝道的。“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能做到事父母、葬父母、祭父母都以礼而行,才能成为一个孝子。可见祭祖对于道德之养成的重要性。

祭祖礼由“孝”而衍生出对亡故的祖先的魂魄的认识。依礼,人是由魂和魄结合形成的。魄指躯体,魂指灵魂。魂魄结合则生,魂魄分离则死。对于魄,孝子以礼而安葬于墓圹,叫做“送形而往”;对于魂,孝子以礼而迎请并祭祀于家庙,叫做“迎精而反”。因而祭祖礼涉及到对人的灵魂的认识。古人并不认为人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这不是孝子所敢想象的,也不是认为灵魂去了天堂或者地狱,而是认为祖先的灵魂仍然要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继续接受他们的孝养。因而孝子就要在家庙中为祖先的灵魂设立神主,使之有所依凭,并岁时致祭,就像他活着时一样继续侍奉他,并作文来称颂祖先的德行。这就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借助于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生命在子孙身上得以延续,祖先的美德在子孙身上得以继承。“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人文化的信仰,没有丝毫迷信在里面,反而是一种对子孙进行道德教育的绝好的方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凭借祭祖礼,天下、国、家遂合为一个“道德之团体”,祭祖礼亦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

以祭祖礼反观今日之“鲜花祭奠”等种种所谓的“文明祭扫”方式,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却未免显露出对中国文化和国人信仰的无知和轻蔑。虽然焚烧纸钱确实于礼不合,但尚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意义在其中,因而是有“孝”的教育意义的。“鲜花祭祀”则把祭祀做成了追思会,祖先不仅躯体被火烧成了灰,而且灵魂也不被承认,祭祖的教育意义就更谈不上了。“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于心也。”如果连对祖先的祭祀也不能以礼而行,这样的子孙有何面目面对先祖?我们应该做的,与其说是“文明祭扫”,不如说是“以礼祭扫”。




文章标题:慎终追远:清明祭祀是最好的国民教育

文章来源:腾讯儒学

作者:刘斌




本期主编:雅晴

责任编辑:子虚


热门推荐


  • 习大大的一堂“国学公开课”

  • 威武!用文言文纪录9·3大阅兵的《中华阅兵赋》

  • “超人”曾国藩是怎样炼成的

  • 缅怀屈原,求索当代的知识分子精神

  • 纪念钱穆专题特稿:永远的温情与敬意

回复“01”即可取阅以上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