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击现场 | 昨日,“策展:实践与跨界“学术交流研讨会成功举行

工美小匠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2023-03-29




扫码观看研讨会回放


昨天,“策展:实践与跨界“学术交流研讨会在中国刀剪剑博物馆报告厅举行。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博物馆与美术馆的馆长、青年策展人以及艺术界独立策展人开展了一次跨界的交流,以期探讨广义上的博物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机构体制化中的一个重要坐标点,对展览作为其实现社会价值与文化构建的重要载体,进行了一次自我认知与实践的探讨与交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主旨发言


李建毛

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研究馆员


“中华文明物语展”策划与反思

Planning and rethinking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story”


为丰富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我们根据今年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策划了“根·魂——中华文明物语”特展。

特展在内容策划和陈设上做了一些改变,引起业界关注。整个展览仅有31件展品,解读时把文物置于立体的时空当中,依其蕴含的各种文明成就进行横向、纵向多维度解读,梳理每件文物在纵横网络中所处的节点与焦点,如式样、纹样演变上的节点,南北、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处的位置,在典章制度、社会时尚变迁中的坐标,所包含的体现出的优秀民族品格、德行和精神……,进而点出文物演变对当今的影响或启示。在空间布局上,尽量做到一物一围合,一景一描述。所有文字、图片、多媒体解读都置于周边板面,展柜内只有展品供观赏,观展方式也有所变化。

“仰“、“俯”之间的有意设置

即在于我们策展人致力于创造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能动对话关系。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严洪明

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


关注博物馆展览的当代性

Focusing on the modernity of museum exhibition


展览是一个博物馆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多元合作的集体作业。展览在科学性(学术性)的基础上需要作秀,要有自己的灵魂和特色,最怕平庸,即想照顾到各个群体,想面面俱到,想逻辑严密去讲理,反而显得没有个性而平庸化;一个博物馆要与现代结合,我们要在历史叙事基础上建立当代叙事,要充分考虑有闲暇时间、有消费能力、有传播力、有社交欲望的中产阶层和学生群体等的需求和新期盼,抓住这些重点人群,提升口碑及扩大影响力。

“当代性”,其核心“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建立当代叙事”

用当代的视角来解读,运用现代技术,为当代人服务。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谢晓婷

苏州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


关于博物馆的展览

About museum exhibitions


苏州博物馆自2006年新馆建馆以来,在策展方面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做展览、做好的展览、做系列展览、做品牌展览。回顾这十几年做展览的案例,有几个经验可以分享:

一是展览要与地域文明相契合,博物馆应该寻找所在地域最重要的特点,树立博物馆自己的精神;二是要培养博物馆的策展团队,在平衡好“保护博物馆收藏”和“举办更多吸引人气的展览”关系的基础上,想要把展览办得既叫好又叫座,“展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展览本身,而是需要更多诸如教育活动、宣传营销等配合工作;三是要有自己的学术坚持,博物馆必须有自己的文化高度,所以不论是策划古代艺术展,还是策划现当代艺术展,都要有自己的学术坚持;四是要注重观众体验,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早已不再以“物”为中心,“观众”与“藏品”开始同时被博物馆关注,根据上一年展览的观众反馈来调整下一年展览的内容和方向是苏州博物馆办展的特点之一。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蔡琴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


逻辑与并置:博物馆展览的多重时间

Logic and juxtaposition: the multiple “times” of museum exhibition


纯粹时间的体验,是一种绝对的感受,是一种抽象。在博物馆,纯粹时间其实根本就不是时间,而是空间。之所以说它是空间,是因为从时间的意义上看,纯粹时间几乎是静止的,是在片刻的时间内包容的由物件承载的历史、记忆、人物甚至细节所造成的一种空间性存在。

并置不是目的,进而呈现出的对比也不是目的,通过并置对时间因素去中心化才是目的。并置表现的瞬间意象等都是在空间性的探索中寻求一种永恒的时间品质,依靠它,观众体会到时间流逝的同时将这些意象融为一体,可以提高并纠正有限的认知力量并加入到公共记忆空间中去,从而过去的历史变成了当前的叙事,并走向未来。

并置成为打开边界与自我拓展的途径,在寻找新的参考系与他者视角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审视,以此来面对复杂无序但丰盈鲜活的当下。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陈同乐

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后策展时代

The coming Age of Post-curating


博物馆是发现意外之美的地方、博物馆是文化交流的空间、博物馆是带来灵感的空间、博物馆是能唤起沉思和学习的地方。博物馆展览时代背景在改变,来临的“后博物馆时代”具有几个特点:时代与观众的倒逼,观众更新、理论更新,更全面、多元、成熟、规范、专业、职业、敬业。从“策展”与“人”,“策展”与“展览”,“策展”与“博物馆”展开讨论。

今天的博物馆已⾛走过前策展⼈人时代,从过少交流到到过多交流。

“过少交流”,是指博物馆的展厅中基本没有任何主观说明,任由内容⾃自⼰己彰显意义“过多交流”,在那⾥里里,所有的展示都配以或⽂文字说明或视听演示或其他各种技术⼿手段的演绎。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裘琤

浙江省博物馆


展览的策划与思考:以《越王时代》为例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exhibition “The Time of King Yue”


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春秋晚期,历经一年多筹备,集结了全国27家文博机构320余件(套)馆藏文物,其中一级品达80件,以越文化为主线,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三个最有影响力的诸侯霸主吴、越、楚之间,相互征伐、文化融合的历史片段。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鲍文炜

上海博物馆


他者的目光:从上海博物馆“浮槎于海”一展说起

The Gaze of Others: some thoughts about “Arts of the great ocean” exhibition in Shanghai Museum as an example


上海博物馆2019年5月开幕的展览“浮槎于海: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太平洋艺术珍品展”是大陆首个较为完整地呈现大洋洲艺术的大型展览。对于中国博物馆观众来说相对陌生的文化和物品,使得展览从一开始便面对着一系列挑战;从法方策展人的视角展开的展览逻辑与文本如何被改编和理解,两家博物馆对“物”的阐释方式和呈现视角在处理异文化时是否会引发争议,如何讲述和转译一种陌生文化、甚或为观众拓宽新的知识维度,都是在展览过程中切实发生的思考和问题。

在这次展览中,上海博物馆与博物馆观众实际在以一种他者的目光对太平洋文化、乃至欧洲与大洋洲的互动进行打量;这种目光使得异域文化的交互更加复杂,也为展览带来了丰富的探讨空间。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郜珊珊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如何策划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展览:以“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体验展”为例

How to organize an exhibition for children: one case study


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举办的首个青少年教育体验展为例,介绍工美馆群如何利用及结合自身特色,从宣教工作的角度出发,以“展教结合”的形式针对青少年人群打造“无展品”、“沉浸式体验”的教育展,给孩子们传达一种全新的展览模式及观展体验。从博物馆的角度分析展览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并对展教结合的思路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蓝庆伟

独立策展人


美术馆的转向:从知识生产到智识生活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t galleries: from knowledge production to intellectual lives


从近年美术馆界常常提及的知识生产展开,梳理其中含义、机制及其产生缘由,同时关涉美术馆的智识生活在国内语境的叙述,讨论美术馆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对比知识生产与智识生活之间的差异,分析从知识生产到智识生活的美术馆转向问题。

所谓智识生产,就是运用自己的大脑,以人们明白无误的形式,提出一种新的东西——信息。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张春艳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作品会说话?—设计博物馆的历史叙事与策展理念

Exhibits can speak?—Historical narration and curatorial concept of China Design Museum


主要探讨在中国新兴的设计相关博物馆的知识生产。世界上首个设计类博物馆在一个半世纪前诞生,而在中国却是近十年的事。博物馆的设计策展成为了中国策展人的新挑战。而在中国语境下,如何用来自国际的设计作品来建构设计的历史话语,尤其值得讨论。此外,面对后现代的环境,设计与传统文化,设计与商品社会、设计与当代艺术的关系,都依然值得反思。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刘畑

中国美术学院


论“前提”

On “condition”


通过2018年策划的华宇青年奖的策展项目《前提/Condition》尤其是其中的特别项目(Pre-Act)“布展者之夜/The Nights of Work-er”(入选凤凰艺术《2018年值得回顾的十个研究型展览和项目》),回应此次 “策展:实践与跨界”研讨会中,除了“策展与工艺美术”之外的各个议题:1)策展与知识/知识生产,2)策展与空间/展示,3)策展与时间/展览史,4)策展与公共关系(传播/教育/伦理),6)策展与策展人(展览评估/策展机制)。

策展人的工作对“华宇青年奖”的各个“条件”的考察开始,进而,通过“布展者之夜”(The Nights of Work-er)这一新设立于展览开幕之前的十天项目,反转奖项、展览、时空、人员的设置:将布展时间转化为有效的生产时间,将作品的展出转化为作者相处的契机,将孤悬的海岛转化为交流、碰撞的“反应堆”,将评奖的“零和游戏”之“结局”,转化为某种过程中预先的各自收获,并期待以此埋伏未来更深远的可能。同时回归于这个关于“艺术家”而非“艺术品”的奖项及其“艺术季”的本质。这一意识也贯穿至展厅现场超过一百件作品的呈现之中,其核心的目的,是将今天对于效果和结果的普遍的、表面的关注,转向艺术工作与艺术工作者的不可见的“前提-条件”。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DAVID FRANCIS

大英博物馆


博物馆展览的“手艺化”:策展实践与藏品的保存和看护

Crafting museum exhibitions: Curatorial practice and the act of caring


我将在发言中讨论策展与工艺之间的关系,并且将他们作为工艺类文化遗存与藏品的“保存/看护(caring)行为”的概念进行横向对比。在西文语境中,“策展”是从拉丁文“保存/看护(care)”演变而来,而对作品的“保存/看护(caring)”同时也是在19世纪欧洲兴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核心思想。

讨论中将引用一些中国的案例,并将特别关注“工艺者”在这些案例中所持有的双重身份,即“工艺制作者”与“策展人”。同时,也将分享对博物馆展览而言,从“物品的制作”到“展览的制作”可以借鉴的一些建议,包括从小型的现代艺术馆/画廊空间到百万美元规模的超级新馆。

作为筹建中的大埃及博物馆的叙事顾问,在分享一些个人经验的同时,也将会对明星博物馆/超级特展与小规模的工艺展览进行对比。

If as Yanagi says ‘utility is the well-spring of beauty’ then it is only when the museum has open and is used by real, rather than imaginary visitors that we can determine whether we have created a truly functional and therefore truly beautiful museum.

如柳宗悦所说的“实用是美的源泉”,那么只有当博物馆被真正的、而不是想象中的游客使用时,我们才能确定我们是否创造了一个真正实用、因而真正美丽的博物馆。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肖飞舸

成都博物院


巧手夺天工:传统工艺的现代新生

Heavenly creation by miraculous Hands: contemporary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油纸伞、竹藤编、绣织品、木板年画...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东西既陌生又熟悉,它们时不时出现在影像作品里、景区纪念品商店里、又或者,儿时模糊的记忆中。实用性的缺乏、审美的传统性,让这类物品在人们的印象里,跟博物馆里的文物一样,都无法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博物馆里的展品不是记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就是极具价值的艺术品。非遗展品,这些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又依然在现代社会中传承的物品,如何走进博物馆?又如何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2019年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元年,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以“荟萃多元文化、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通过“全域非遗”“非遗之旅”创新理念,聚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成都博物馆与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将于2019年9月27日至11月20日举办“巧手夺天工—传统工艺的现代新生”展。

展览突破传统非遗的展示方式,旨在探索传统工艺在现代语境下的新生。通过传统非遗作品与现代设计的关联展示,体现非遗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根源和滋养,因此所选展品不仅涵盖非遗项目,也遴选了数位青年设计师的创新作品,这些作品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材料、新技艺、新思想。传统,通过新一代设计师,以当下的视角,正在与现代生活和谐融合。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罗攀

中国民族博物馆


手作中国:寻找非遗手工艺展示的可能性

Crafts China: finding possibilities of demonstrating intangible craftsmanship


物质文化研究是博物馆参与讨论社会发展、文化传播、适应与变迁的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表述与展示是当下博物馆不可回避的工作类目。但博物馆所展示的非遗手工艺,如何跳出“物”本身,关注并向公众呈现当下在保护非遗、扶持民族手工艺发展的各项政策、民族手工艺在目前的发展状况,并展现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变迁及其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

本研究将以中国民族博物馆“手作中国”课题的部分调研成果为例,介绍如何通过人类学民族志记录和对民族手工艺发展现状的田野调查,发现手工艺及其所反映的人、物关系,并将展览策划的视角置于时代变迁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多元渠道对民族手工艺进行介绍、展陈。本研究还将探讨,如何利用博物馆作为“接触地带”的优势,通过展览与社会热点的对接,唤起民众的兴趣与关注,促进以民族手工艺为基础的、不同专业背景的交流,进而推动民族手工艺的创新性发展。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邵晨卉

杭州黑曜石展示策划


联结当下·在地创生

Connecting today·based on local: some thoughts of local museum exhibitions


在讲述地方故事时,是停留在过去?还是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让“传统”很现代?也许我们可以跳脱传统的思维和传统的展览样式,呈现不一样的地方故事。本人将结合一些展览案例和观展感受,从在地故事的收集、叙事角度的选取、视觉语言的重构等维度,反思地方主题展览中传统与当下的关系、地域与人群的关系,探讨以当代人的视角和方式呈现这一类型展览的可能性与实践路径,让传统回归生活、联结当下,并内化为在地创生的新动能。

不断思考——如何通过策展思路、取材方法、设计语言等多维度,建立起在地展与当下的联系、与本地观众的联系。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彭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博物馆与公众的对话方式探索

The exploration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museum and visitor


当今社会对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博物馆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博物馆展览应以何种姿态与观众对话,已成为策展人在策展之初就必须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兵马俑虽世界知名,但如何使观众看清、看懂,不虚此行?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我们通过原创展览做了一些努力和新的尝试。以秦俑馆藏品为基础,以新的展览理念和思路策划的“考古工作者手札”展、“真彩秦俑”展、“跨越时空的邂逅”三个展览,尝试以新的角度和方式去解读兵马俑及其背后的故事。三个展览均选择一些“点”进行突破,实验性地创意展览内容和表现形式,让展览有深度和广度,更有温度,给观众新的博物馆体验。

将过去的社会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

让观众参与到展览中来。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许潇笑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重议“让文物活起来”:策展与博物馆的“现代性”

Re-discussion on “making heritage alive”: curating and modern museum


博物馆是一个以自然与文化遗产为对象与媒介进行知识生产的主体,揭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规律,并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对话与交流的场域,形成一个公共知识生产机制与生态。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语境,博物馆需要脱离“收藏者”的刻板印象与传统的身份认知,博物馆及其生态的生长与完善,需要持续更新博物馆的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

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博物馆与展览时代的紧密联系与共同生长,策展思维的转变,“让文物活起来”,以多维度的“知识生产”与“公共性”的构建是现代博物馆文化发展的充分条件,也同时是其当代价值可被形塑的路径。

主讲人ppt(滑动观看)

关于此次研讨会的详细回顾

将在后续以系列形式推出,

敬请关注!


 延展阅读 


 9/20  “策展:实践与跨界”学术交流研讨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