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虹膜 | 电影目击历史

2015-07-01 LOOK 虹膜

文 | LOOK

本文选自《虹膜》第二十六期(2014年9月下),版权归本刊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政治人物热衷于将电影当作宣传机器,商人热衷于将电影当作牟利工具,艺术家热衷于将电影当作抒情言志的表意媒介,普通观众热衷于将电影当作取乐宣泄的管道。除此之外,电影还能做些什么?电影的潜力被挖掘殆尽了么?于我而言,电影最重要、最让我无法释怀的魅力,在于它「再现」(representation)历史、记忆、意识的无可替代性。


《追忆逝水年华》、《红楼梦》诚然经典让人永世难忘,可它对于历史以及个人记忆的再现,永远只能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中。电影不需要观众想象,电影让观众(在影院)目击「事实」、「现象」。在很多时候,我们穷尽世间所有关于某段历史的文字,都不如有关这段历史的一段影像(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来得深入人心。


要体味法国大革命的极端暴力与残酷,我们可以观看让·雷诺阿(Jean Renoir)的《马赛曲》;至于十九世纪末意大利宁静的乡村时光,有埃曼诺·奥尔米(Ermanno Olmi)的《木屐树》;清末上海租界区高级妓院的颓废与华丽,有侯孝贤的《海上花》;美国拓荒西部的诗意与野蛮,有约翰·福特的《搜索者》;纳粹兴起之前德国社会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飘摇气息,有迈克尔·哈内克的《白丝带》;法西斯统治时代意大利小镇居民的情感生活,有费里尼的《阿玛柯德》;上海沦陷「孤岛」时期极度灰色没有明天的末日氛围,有李安的《色│戒》;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社会人人提心吊胆的白色恐怖,有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个名单还可以拉得很长很长。


《色│戒》中上海沦陷「孤岛」时期极度灰色没有明天的末日氛围。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罗(Marc Ferro)曾经总结了电影再现历史的四种方式。第一种是官方宣传式的,前苏联时期的主流电影是最佳代表。第二种是反官方历史的,大量第三世界现实主义电影都可以归入这个门类。第三种是大众或者说个人的历史记忆,也就是从个体的视点切入历史,呈现的是一种碎片化、私人化未经过严密论证纯感性的历史记忆,费里尼《阿玛柯德》、贝托鲁齐《末代皇帝》都属于这个类型。第四种是独立解读分析式的,这种历史电影要求作者对于某段历史时期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有独特的历史观点,帕索里尼的《萨罗》是最佳代表,这部影片将法西斯极权、消费社会、权力欲望这些主题用一种近乎神话的方式纽结到了一起。


按照费罗总结的这四种模式,最能让我们认同的肯定是第三、第四种。灌输式的、或者反灌输式的电影,时过境迁之后,往往会让人感到可笑荒谬。但是,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绝对。文学作品我们说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影像其实也有,这大概就罗兰•巴尔特所说的第三意义。


巴尔特说的第三意义,简言之是影像的沟通层面、象征层面之外,还有一层意指,他把这层意义叫「晦义」。第三意/晦义是漂浮的、悬置的。巴尔特举了一个电影的例子,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中有一个老妇哭泣的画面,其中的晦义可能是老妇额前的头巾。而更生动的例子来自巴尔特《明室》里面提到的拿破仑弟弟热罗姆的一张照片,他觉得这张照片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这是一双见过拿破仑弟弟的眼睛」,他把这个关注点叫做「刺点」(punctum)。这个「刺点」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晦义」,诠释的权力完全落在了诠释主体的手中。如果我们用巴尔特的这种理论去看官方宣传或者反官方宣传的电影,很有可能也会得到一些出人意料的视点。


《海上花》中清末上海租界区高级妓院的颓废与华丽。


就我个人的成长经验而言,最敏感的历史影像肯定是关于上海的,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后的上海。侯孝贤的《海上花》可以让我瞬间移情,进入那个十九世纪的时空,但关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上海的电影,碎片化的、瞬间的移情偶尔有,但能把我整个人掏空,继而蛊惑,催眠的,一部都没有。倒是已经红了两三年的小说《繁花》,整个阅读过程始终让我未曾经历过的六十年代上海,及留有无数童年记忆的八十年代上海如在眼前。现在小说的电影版改编已经被王家卫敲定,但愿五年后「就在眼前」的电影,能够让我在影院目击历史。



文中提及的电影


1.《马赛曲》La Marseillaise, 1938

2.《木屐树》The Tree of Wooden Clogs, 1978

3.《搜索者/日落狂沙》The Searchers, 1956

4.《海上花》Flowers of Shanghai, 1998

5.《白丝带》The White Ribbon, 2009

6.《阿玛柯德》Amarcord, 1973

7.《色│戒》Lust, Cution, 2007

8.《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1991

9.《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1987

10.《萨罗/索多玛120天》Salo, or the 120 Days of Sodom, 1975

11.《战舰波将金号》Battleship Potemkin, 1925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王家卫 | 黛德丽 | 武打 | 爆米花 | 猫咪 | 胡金铨 | 文艺 | cult | 戴锦华 | 裸戏 | 阿黛尔 | 凯恩 |


编辑|徐寒冰


长按识别码可下载《虹膜》


《虹膜》是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每月出版两期,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中文世界里最具深度和创见的电影文字。苹果用户可点击上方二维码下载《虹膜》,或在苹果App Store商店中搜索「虹膜」来下载。也支持Kindle、多看和豆瓣阅读等所有主流阅读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