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虹膜 | 学会隐身只需要三个步骤

2015-07-18 范克里夫大尉 虹膜

文 | 范克里夫大尉


电影特效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数字技术发明之前,电影工作者已经能利用机械、化学、光学的技术生成非常复杂逼真的效果。这篇文章介绍了上世纪30年代的经典电影《隐形人》的特效是如何实现的。



在「威廉姆斯法」活动遮罩特效参与完成的传世经典《隐形人》(1933)中,通体透明的杰克.格里芬博士取下缠在头上的绷带。


1916年,弗兰克·威廉姆斯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遮罩特效手法。拍摄前需要绘制详细的故事板,确定背景和前景演员的画面构图。拍摄过程只需要三个步骤:首先,张挂一面巨大的黑绒背景幕,演员以及戏中的某些活动物件位于黑幕前,在高流明布光下进行拍摄,此为第一次曝光;然后,将拍得的底片仔细水洗,但是不经定影便放置于干燥箱或暗室内;最后,在干燥后再将底片卷回摄影机中,根据事先制订的故事板构图,以二次曝光拍摄画面所需的背景,再以一般流程冲洗加工底片,即告完成。


第一次显影后,第一次曝光拍摄到的黑幕背景部分的卤化银感光材料仍保留其未反应的原状,因此这些区域在二次曝光时对光线仍有光化作用;而第一次曝光时画面上被打亮的部分(演员以及其他前景物件)实际上便是二次曝光时的遮片。



借助遮罩效果合成多次拍摄所得的素材。


威廉姆斯于1918年为这种特效手法申请了专利,这也就是早期的活动遮幕法(亦称湿遮幕法或预显影法)。活动遮罩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也能有效降低电影制作的成本,不必再费心费钱地让剧组东奔西走或搭建巨大的实体背景,不过这种手法中前景物件(一般是演员)的照明和色调都很粗糙,特别是演员在活动时还是会让观众看到二次曝光区域透光的现象,真实度大打折扣。


1920年代初,威廉姆斯进一步优化了活动遮罩特效:首先,在白色背景前让演员身着深色(最好是黑色)服装进行表演,拍摄时用高流明布光均匀照亮整个白幕,演员在表演时要与背景保持较远距离,使背景虚化;底片显影后,用普通胶片印一条正片,再用高反差的胶片印一条正片,在透明的底片上得到演员的黑色剪影——这条正片是阳版遮片;然后在拍摄背景画面并冲洗;在合成时,从上到下将阳版遮片、背景画面底片和未曝光的正片底片叠放在印片机内,印出留有演员剪影的背景画面正片作为阴版遮片,随后将阳版遮片和背景画面底片取下,再把印有演员画面的普通正片叠放在阴版遮片上印第二次,得到合成画面的正片。这种被称作「威廉姆斯法」的活动遮罩虽然有些复杂,但却较好地解决了二次曝光区域透光的缺陷,而且画面质量相当好。《隐形人》(1933)一片以其逼真视觉假象而名垂影史。



《隐形人》活动遮罩镜头的拍摄。


尽管原著作者H.G.威尔斯对这部片子的娱乐元素很不满意,但本片仍跻身美国电影学会百年百大惊悚电影之列。




作者介绍:


范克里夫大尉,在没有电视却有个简陋电影放映场地的部队大院里长大,成了个热爱传统电影特效和奇想志怪影片的老男孩。在《虹膜》发表过多篇文章,包括:


  • 巧妇硬为无米之炊:鹈之泽伸与《机动警察》的投拍

  • 制造假象的艺术:从帕贺塞斯的画布到《地心引力》

  • 「低科技」创造科幻经典:斯坦·温斯顿的特效课


本文由《虹膜》和「老片痴影症」合作发布。


老片痴影症

微信ID:movieobsessions



长按二维码关注「老片痴影症」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王家卫 | 黛德丽 | 武打 | 爆米花 | 猫咪 | 胡金铨 | 文艺 | cult | 戴锦华 | 裸戏 | 阿黛尔 | 凯恩 | 历史 | 股市 | 贾樟柯 | 邵逸夫 | 陈凯歌 | 小时代 | 西游记 | 郭敬明 |


合作、互推请联系:irisfilm@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