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虹膜 | 中国影评人缺少对专业的尊重

2015-08-08 卫西谛等 虹膜

本文是一个针对影评人的问卷,有三位影评人回答了问卷中的问题。设计这个问卷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发觉,影评人这个行当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那就是现在越来越少的人承认自己是影评人,其中一部分是确实转行了,而另一部分羞于承认这个身份。对影评人身份的焦虑感可能成了这个微型行当所遭遇的头号心理问题。至少参加这个问卷的三位影评人都还是认同影评人这个身份的,但他们也有一些槽需要吐。



1、你们鄙视拿了别人钱说好话的所谓「红包影评人」吗?

卫西谛:谈不上鄙视,都是为了生活嘛。不过我觉得拿了片方的钱,就是片方的人,「影评人」在我概念当中还是相对独立的角色。「红包影评人」其实相当于一个好比是个东家不固定的营销短工。如果(大多数)影评人都去拿红包了,看来写「不拿红包的影评」并不能养活(大多数)影评人。

magasa:鄙视。我非常尊重从事电影营销和宣传的工作人员,我只是鄙视一种身份的人伪装成另一种来误导受众。「红包影评人」的工作属性本质上是广告,那就不应该把自己打扮成影评。不过,这种现象不只是电影圈的问题,类似的情况渗透在整个社会每个行业的每个角落,这成了一种庞大的体制性力量,几乎无可抵御,你不是在这里屈服,就是在那里屈服。

木卫二:鄙视。虽然这种鄙视只是鄙视链上的微弱一环,但悲哀的莫过于,你还被不少人认为是这个群体的一员。



2、你写影评时,是为假想中的某个观众群写作呢,还是为自己而写作?


卫西谛:最初的最初,其实都不知道自己在写影评,主要是和同类人的分享的快乐,观后心得。经过十年,觉得还是这个状态最为放松。为媒体写作,虽然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但也会因为对方的读者群而转换不同的视角和文风。

magasa:为自己。我认为读者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影评人相比影评人寻找自己想取悦的读者要更为有效。与其瞄准某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读者群,不如假设惟一的读者就是你自己,觉得你有道理的读者会自然地选择你。

木卫二:这个分阶段的。早期阶段确实不抱有多余想法,只是留作记录,回头看矫情肤浅又可笑。随着身份变化,自己也做出了选择调整,会更多地考虑媒体跟受众的要求,克制强烈的主观个人情绪。偶尔还是掩饰不了,粗暴直接,那可以说是「为自己而写作」吧。



3、绝大多数网民把影评人、电影宣传、红包枪手、公知闲人以及编剧策划混为一谈,这是说明了当影评人写影评没门槛,还是说真正的影评人欠缺实力,抑或影评人已经在中国电影的烂泥里发臭?


卫西谛:差不多这个问题已经包含了答案。没必要也没办法澄清这些关系吧,如果这些都能混为一谈,说嘛这个行当本身够混乱的。

magasa:问题里的说法都对。在网络时代写影评、就某部电影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没有门槛,也不应存在门槛,但如果把电影评论作为一种专业,那它和任何专业一样,其实是有门槛的。说目前的影评人欠缺实力是符合实情的,中国的确缺少好的影评人。在发臭也对,问题是你在这个社会上还能找到任何一种职业保持着纯洁,受人尊重吗?记者、医生、教师、警察、城管、小贩、公务员……都或多或少在被污名化,影评人并不例外。

木卫二:挺好的,如果他们喜欢,韩寒是内地影响力最大的影评人,但他的影评真的写得很烂。



4、中国影评人最缺什么?(不要回答缺钱)


卫西谛:也许是影评的「传统」吧。和我们电影的发展一致,断了又断。

magasa:缺少对专业性的尊重。好多影评人写得最好的时候是刚出道时,然后越写越差,越写越水。很少有越写越好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觉得影评的写作是一件应当反复磨砺、精益求精的专业工作,或者压根没有长期从事影评写作的规划。我多次听到影评人敷衍了事地说,写影评只要把你内心真实想法说出来就行了,没有别的。这完全是自我贬低。

木卫二:中国挺缺影评人的,尤其是正大光明跟所有人说,我是影评人。所以,我觉得,中国影评人最缺人。曾告诫很多小朋友不要走这条道路,因为很苦也没有保障,但内心还是希望不断有人能进入这片荒芜之地。



5、以当下的环境而言,当影评人这个集体/称谓被鄙视时,你们有什么反应?


卫西谛:起先有点尴尬,后来就习惯了。主要看这个集体被鄙视的时候,被冠以什么名目,比如「红包影评人」,想想好像自己没拿过钱,也就算了;要是「水平低下的影评人」,想想自己挺不学无术的,就流汗两天呗。

magasa:装作无所谓,集中注意力干好自己的事。你想想假如反过来,影评人是个光荣的头衔,我会觉得与有荣焉吗?应该也不会。在集体的掩护下得到的安全感是很虚幻的。

木卫二:想到痛骂过的无数国产电影,偶尔被骂骂也是好事。隔着网络,骂不死人,鄙视也不会死人。你该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久而久之,会麻木跟无所谓,可内心隐约总有一股遗憾:自己能做的事情太少,需要做的事情又太多。也许,这也是太过可笑的责任感。


6、不同的观看介质(大银幕、DVD、在线播放)是否对应着不同的「对电影的爱」?


卫西谛:确实感受并不一样。大银幕的介质,应该是感受到一种传统的、具有仪式感的爱;DVD对我们这代影迷的影响最大,更还有一种收藏癖的爱;在线播放,还没感受到爱,遗憾的是我看到,这种便捷的快餐式的观影方式,很快就会替代仪式感的或收藏癖的观影方式。

magasa:是的。从大银幕到DVD(蓝光、录像带)到在线播放,大体上是观影效果递减的顺序(将来在线播放的质量会随着带宽提高),也是物质载体形式越来越淡化的顺序。本质上我们热爱的都是电影,但电影一定得依附于某种物质形式才能存在,所以我们对电影的爱会迁移一部分到相应的物质形式上,并对那种物质形式也产生非常坚固的爱,这种附加的「恋物」并非不重要,倘若没有它,电影的历史不会有今天这么完整和丰富。不过我比较提倡一种超越「恋物」的,或者说能在各种物质形式之间自由转化的「对电影的爱」。

木卫二:没有人格分裂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情感冲动是相似的。不可能说,你爱的一部电影在大银幕上是满分,在DVD上是60分,在线播放就是10分了。有人用反复拉片观看的次数来证明对电影的爱,有人用收藏各种不同版本的光盘来示爱,有人用进电影院贡献票房来表达,有人熟背演员名字,有人眼中只有声画,我只能说,它们的爱绝对是一样的。如果有不同,那只是选择方式的不同。


7、作为一个以电影为对象的研究者、或评论者、或随笔者,会偶尔鄙视自己吗,会感到某种不满足吗?


卫西谛:总是针对他人的作品发表意见或感想,还是会有成为一个创作者的心理需求。

magasa:不会鄙视自己。但会感到不满足,我指的是觉得自己能做的太少了,而应该做的又有很多。

木卫二:好像在其他问题里面回答过了。无论自身水平还是能做的事情,都不满足。ps.打赌其他几位也会回答不满足。


8、如果以满分一百分来计算,理想状态下,你觉得自己写的电影评论最高能到几分?当前又是什么分数?


卫西谛:看从什么角度来算分。如果是学术角度而论的严肃的电影评论,深奥的名词解释都不会,应该不能及格吧。好在我给自己的角色是个普及型电影文字工作者。

magasa:满分100分,最理想能到50分,当前30分左右。

木卫二:如果继续努力个三五年,也许能到80分吧。当前就是60分,自我安慰下。



9、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算起,内地电影评论发展到现在有十几年了,你最怀念哪个阶段的人和事?为什么?或者如果可以选择,你想去哪个年代写影评?


卫西谛:虽然算是经历了这几个阶段:BBS论坛阶段(比如「后窗看电影」)、网络社区阶段(比如豆瓣、时光网、天涯)、个人博客阶段、到现在的全民微博阶段。如果说最纯粹和最有热情可能是办「后窗」的时候,不过我是个不太会怀念什么、也不太会展望什么的人,眼下的事能做好就是最好的。

magasa:问题应该限定为「网络影评」。这样说的话,00-07年左右颇值得怀念,那时的网络影评人比较单纯,也没什么红包枪手、水军的概念,很多人就是单纯喜欢然后就在网上写了。但那个年代也并不值得回去,我个人选择的出发点是影片资源及电影知识、资讯获取的难易程度,那么显而易见,越往后越容易,所以最好的年代就是现在,更好的年代在将来。

木卫二:希望三五年后或者十年后,我会怀念现在。因为不断鄙视过去的自己,所以我觉得应该怀念不断前进的现在。如果可以,各国新浪潮的时候都挺不错的。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王家卫 | 黛德丽 | 武打 | 爆米花 | 猫咪 | 胡金铨 | 文艺 | cult | 戴锦华 | 裸戏 | 阿黛尔 | 凯恩 | 历史 | 股市 | 贾樟柯 | 邵逸夫 | 陈凯歌 | 小时代 | 西游记 | 郭敬明 | 隐形人 | 图灵 | 蔡明亮 | 美国电影 | 塔蒂 | 肖申克 | 酷儿电影 | 伟大电影 | 半年盘点 | 赵涛 | 色情电影 | 大圣访谈 |


合作、互推请联系:irisfilm@qq.com

编辑 | 徐寒冰



长按识别码可下载《虹膜》


《虹膜》是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每月出版两期,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中文世界里最具深度和创见的电影文字。苹果用户可点击上方二维码下载《虹膜》,或在苹果App Store商店中搜索「虹膜」来下载。也支持Kindle、多看和豆瓣阅读等所有主流阅读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