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剧本被拍成烂电影,到底是谁的错

2017-06-03 magasa 虹膜

文 | magasa


常言道,剧本是一剧之本。


也就是说,电影制作是从剧本开始的。业内常常在抱怨缺少好剧本,好莱坞和中国皆然。这或许是事实,好剧本永远是稀缺的。


不过这种说法常常令人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好剧本常有,好电影不常有,因为即使有了好剧本,也常常拍出烂电影来。人们在批评电影糟糕的同时,一不小心就连剧本也否定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前两年有一部接连在台北电影节和金马奖上获得最佳编剧奖的台湾电影,《行动代号:孙中山》,就是这样的例子。


《行动代号:孙中山》


易智言编剧和执导的这部喜剧片讲的是两个台北最穷的高中生都想偷走学校储藏室里的孙中山雕像拿去换钱。


如果单是看一遍这部电影,我相信很多人不会喜欢它,因为它所追求的喜剧效果完全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观众反而会因为刻意的台词、演员稚嫩的表演方式发笑,这肯定不是导演想要的结果。



不过这部影片却有一个非常别开生面的剧本,影片中人物一心想做的事在我们看来完全没有意义,他们嘴里说的台词又极其无聊,编剧显然是有意识地要通过这种无聊和没有意义来反讽一个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台北光鲜外表下的贫富分化。


但在从剧本到影片的转化过程中,执行出了差错,尤其是选角带来的表演方式问题,让这部影片并没有它的初衷那么好,但抛开影片不谈,我认为它获得的最佳编剧奖绝对是实至名归。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的《黄金时代》中。这是一部导演完全臣服在编剧脚下的影片,即使我们不读纸面上的那个原剧本,仅从成片反推,也能感觉到它所包含的极大雄心,可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最终影片却让人觉得十分惋惜,好像是许鞍华并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把剧本的意图表达出来,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对「间离」效果和文学化对白的追求。


因此,剧本作为电影制作的起点,影片作为终点,它们之间一定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



优秀的导演及剧组创作团队懂得如何把它弥合起来,让影片比剧本所追求的创作初衷更好(这非常难,做到的影片并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影片比起剧本完全走样,不仅丢失了原剧本中的优点,还多了不少电影拍摄中永远回避不了的那些缺点。


有人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电影行业在剧本上花了那么多钱,每年还是有那么多烂片出来?


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写出一个好剧本难,更加是因为把好剧本拍成好电影那是难上加难。


电影制作是一项需要上百人配合的工作,这上百人所使的力气,大多数时候各有各的方向,互相抵消,互相牵制,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碰到所有人的努力是指向同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那等于是天意要出一部杰作了。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集美丽、优雅和才华于一身的女演员,她死之后好莱坞找不到第二个

如果没有戛纳,你看到的电影会比现在糟糕

革命伦理和情感伦理哪个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