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越技术革命的电影摄影大师韦克斯勒(下)

2017-10-25 林黎 虹膜

文 | 林黎


《飞越疯人院》


这部电影大概是大部分影迷最为熟悉的韦克斯勒的作品了,获得当年奥斯卡的提名。


开篇,有些诡异的音乐,画面始终停顿在一格湖光山色上:清晨,阳光微露,皑皑白雪覆盖了山顶。这一时刻都倒映在平静的湖中,时间好像凝固了一般。山下,一辆车缓缓驶过,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方被人遗忘的世界。


《飞越疯人院》(1978)


人物亮相


影片采用了传统的叙事结构,人物一一出场,就像登台一样,每个人都路过进入疯人院的长长的走廊,就像登上「崭新」的人生舞台一样,需要一个亮相似的。


通常,拍摄悠长的纵深空间的拍法有一定的法则,比如:为了让人物的运动显得漫长,尽量避免让人物从纵深处迎面走来,这时人物的运动被挤压,显得非常无效,似乎花了很大的力气也走不出来。



我常常会联想起《秋天的童话》里,当发哥眼见钟楚红被陈百强接走后,跟着跑车后面狂奔,却怎么也追不上那辆跑车。那组镜头的拍法就是让发哥从画面中心点向摄影机的方向奔跑,却始终很难追上前车,摄影将他的奔跑塑造的绝望和无助。与这个方法相反的摄法,就起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秋天的童话》(1987)


清晨,护士瑞秋来疯人院上班,她打开铁丝网的门,走进疯人院。画面是中正的构图方式,几乎完全对称。瑞秋在画面中间,从中心点迎着摄影机走来,走了很长时间才接近观众,景别才有了变化,观众才看清楚她的样子。



接着,机位直接在轴线上跳切到瑞秋的身后:几个正在打扫卫生的黑人护工纷纷和瑞秋打招呼;瑞秋的眼前,即画面的背景是更为纵深的走廊。这条走廊没有户外阳光的眷顾,就像一个无底深渊一样密不透风。全身着黑色的瑞秋不苟言笑,没有任何表情,走路的样子也是一板一眼的,毫无生机。



轮到主角出场了,默克菲尔由护工护送走进来。相对于其他人的死板,他显得那么的活跃,他一身浓重的深色;咖啡色的皮衣、黑色的帽子、牛仔的衬衫和裤子。默克菲尔对这个「新世界」充满了好奇感,又显得一切尽在掌握。



当默克菲尔走近镜头,景别变成膝盖以上的中景时,机位随着他同步往后退,摄影机的运动从固定变成移动跟拍。



默克菲尔左顾右盼,信步走着,善意地跟其他疯子打招呼,却得不到什么热情的反应。毕竟疯子们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除非不是真的疯子,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围绕着这群生活在疯人院的正常人中展开的。随着他走进来,默克菲尔身后的长廊也随着他的步伐而变得越来深邃。


空间的开放与闭合


在默克菲尔刚刚入院时,与医生谈话的场景中。医生身后是整面的玻璃窗,默克菲尔的右肩后面是一扇窗户,可能看到外面的风景:一栋房子和树,树被风轻轻地吹拂着。这大概是摄影对初入院的默克菲尔生活的表达。



疯人院必须是一个被禁锢、隔绝的世界:高墙与铁丝网,加之冷若冰霜的面孔与药物是这个独立王国的标准配置。这个疯人院也不例外。这个病院的空间区隔是用铁丝网作为隔断,因而,不同空间之间实际上仍然一目了然。


影片的主要场景是疯人院,疯人院中的活动区域又是疯人院中的重点场景。这个活动区域位于疯人院中间的部分,连接着进入疯人院的长廊和疯子们睡觉休息的地方。



疯人院中,用菱形铁丝网作为隔断空间的方法,一方面做到了隔而不断的效果,增加了空间上纵深感和通透性。除此以外,疯人院的疯子们在客厅玩耍、打牌的时候,用小景深拍摄每个疯子特写的时候,后面的菱形方格子成为很漂亮的背景,显然比一堵装饰感强的墙面,多了些透气性。



尤其是表现默克菲尔,他亦正亦邪、既癫狂又理智的性格。这是韦克斯勒对默克菲尔这个悲剧人物的怜悯之情,默克菲尔的身体虽被囚禁,但摄影师始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或者一点点可以呼吸新鲜空气的气孔。



活动区域的一边是护士站。护士站是这个疯人院的权力中心,和外面的活动区域用一大面可以移动的玻璃隔开。护士站有三堵墙,和不能与外界同呼吸的玻璃,这看似透明的环境其实阻隔了一切。站在护士站监视着病人的瑞秋和护士,才是那个真正被囚禁在病院中的人。



圆形会议


围圈而坐的开会,在这个疯人院中每天都上演,有时像脱口秀,有时集体声讨,有时像忏悔,活脱脱的闹剧。其实,参加每天例会的疯子们,都不是真正的疯子,他们能言善辩,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他们不过是一群避世的疯子而已。


第一次开会。三三两两的疯子坐着,后景散落着各行其是的真疯子们。两个护士自然不会和疯子们出现在同一画面中。



疯子和疯子之间空间的设定,是靠和后景的其他疯子之间的关系而建构起来的,或者先让这些疯子站一轮对。例会开始,先用了一轮中近景的景别交代了一圈每个人的状态,基本上给每个人塑个形。


这也是这些疯子们第一次集体亮相。镜头不仅要交代出他们每个疯子病况的前史,还要把他们如今的状态一并展现出来,同时又要略微的交代一下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当瑞秋发问,大家都没有什么反应的时候,她挑中了很有控诉欲望的哈定,让哈定声讨他太太的艳史。



镜头从一个全景,带着哈定和另外一个疯子的一点点肩膀拍摄2个护士,然后直接切到哈定回答瑞秋的问题。


瑞秋又进一步引导哈定诉说故事,镜头缓缓推上去,直到瑞秋的带胸部的中、近景,再切回哈定3/4侧面的带肩近景,默克菲尔匪夷所思的近景。



在切回去的时候,只剩下哈定正面近景。接下来的争论中,疯子的站队就是景别中人物,视线和位置几乎不在镜头中实现直接交流和空间上的交代,尽量削弱人和人之间的争锋的状态。


这就是疯人院的状态,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那些解不开的心结,没有人想解开心结。而瑞秋引导哈定说出不堪的往事的时候,那个推上去的镜头着实充满了深意,瑞秋让哈定说出哈定对太太的怀疑和偷窥,镜头却让人联想到一群男人对瑞秋这个女人毫不掩饰的直视。



第一次会议在癫狂状态下结束,这些发病疯子继续发作,不作声地继续沉默。瑞秋显然对这个结果甚为满意。


第二次会议是在晚上召开的。一个微微俯视的大全景,既拍摄到了围坐一圈的病人和护士,也带到了窗外马路上驶过的车辆。这个运动镜头从高处缓缓落下,旋转半圈后,推向会议的召集人瑞秋护士身上,定格在中景,会议开始。



当默克菲尔向瑞秋提出换一下时间表,可以让他们看球赛的时候,完全就是双方直接面对面的交锋,对打、直接跳切,不带其他人的身体,显示出针尖对麦芒的感觉。



同时,他们俩不同的坐姿预示了这场交锋的结果,默克菲尔是不可能获胜的。正是由于默克菲尔的失败,才有了让评论界津津乐道的看电视、想象球赛的精彩段落。那是是杰克·尼克尔森的个人独白。



第三次会议是直接开始的,没有开场白。从比利讲述当年爱上一个女孩的故事开始。这其实也是一场比利与瑞秋之间的对话,其他疯子只是看客。他们之间没有战火,只是为了满足瑞秋那种窥探的私欲,因而画面切了更小的特写,比利侧面迎向瑞秋,希望等到瑞秋的抚慰,但没有。



后来,当他们逃出去钓鱼回来,他们开会的方式已经不是围坐成一个圆圈,而是一排病友,对面一排则是两个护士,另外一排则是靠窗的几个。



这种位置的排列方法,显示了不同的站队,谁站在默克菲尔一边,试图与瑞秋他们反抗,也有不敢反对的骑墙派,比如比利和随时可以回家的哈定。这次会议,最终变成了一场反抗疯人院暴力的战争。默克菲尔也被真正定性为精神病人,也开始策划他飞跃疯人院的想法。


飞越疯人院


电影情绪的最高点,就是在那场盛宴的Party上。尽管夜已经很深,当那些穿着花裙子的女郎潜入了疯人院之后,打破了乏味、单调的疯人院的平静,给疯人院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狂欢,每个疯子都实现了一场飞越之旅。



这真的是一场狂欢,昏暗的灯光、音乐、美食、酒精、美女……大家都在忘乎所以地玩,只有比利沉浸在绵绵的浪漫爱情之中。



默克菲尔准备轻而易举的跳窗逃走,他与这些疯子们一一道别。比利对凯蒂的不舍最终让默克菲尔决定让比利真正变成男人,正如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实现一样。默克菲尔需要逃离制度,获得自由,比利需要爱情才能成长获得男人的尊严。


作为少数族裔的酋长需要获得身份的认同。灰调,窗外的微光照在默克菲尔的脸上,他清楚地知道他在做什么。第二天,比利的自杀,让默克菲尔没有独自一个逃离,他想与瑞秋同归于尽。



默克菲尔始终是一个很遵守规则的人,因而他会用民主投票的方式来争取看球赛的权益,他不会随便逃跑,他宁愿为这种残忍的制度殉葬。他很执着,但又很天真。


默克菲尔与酋长,正如默克菲尔无法搬动浴室内的那些水龙头,最后能够撬动这个疯人院的人是酋长,只有他才能轻而易举地举起水龙头,砸碎玻璃,像个巨人一样离开疯人院,走向纯净的世界。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离开。



韦克斯勒的大部分剧情片创作集中在六十到八十年代,这些剧情片都成为了好莱坞的典范之作,其实他的纪录片创作生涯同样漫长,其中还包括了为数不少的深度剖析社会、政治问题的作品,仿佛他对世界的甄别并不仅仅在他的镜头中,更多的是来自他的内心。这大概也是他被FBI追踪的原因之一。



他晚期的纪录片《Who Needs Sleep?》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号角。数年后,当无数美国,或者世界各地的影迷来讨论韦克斯勒经典之作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始终只是聚焦于自家的「后院」而已,也不惧怕说出这个含义的职业生涯中经历的种种煎熬与压抑。


为了缅怀大师,带着崇敬之情,重看经典,又一次体会到韦克斯勒的匠心。他从经典好莱坞时期走来,经历了电影摄影的诸多技术革命,既拍摄过黑白电影,也拍摄过各种画幅的窄银幕、宽银幕影片。


哈斯克尔·韦克斯勒


他对电影的理解,对人物的诠释,对人性的剖析,毫不张扬地隐藏在导演和演员的表演之下,用不着痕迹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天然去雕饰的精巧是种境界。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每个超级影迷,都希望在 2018 年拥有这么一件礼物

风靡中国二十年的伟大日本电影,为何不再看一遍? | 梅雪风专栏

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他全拿过,这样的导演可没几个


「电影日子·二〇一八」

365天,365部电影陪你度过

一个专属的私人放映厅

让一张日历,成为通往光影深处的云票根

现在购买还可获赠

“甜美电影”明信片

扫描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虹膜微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