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这部电影开始,贝尔走上了死亡减肥的不归路

2017-12-15 盛昊阳 虹膜

文 | 盛昊阳


除作品上映期之外的大部分时间内,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新闻几乎总是与减肥增重,不修边幅有关,但他也有对外形一丝不苟的时候。


在2000年的电影《美国精神病人》中,贝尔饰演一位事事要求完美的投行骄子帕特里克·贝特曼,电影第二幕不疾不徐地演出了他清晨起床后的一干准备事项:边健身边敷冰,洗澡要用两种沐浴液外加磨砂膏,脸部清洁磨砂后,敷上面膜,须后水必须无酒精,最后涂上滋润乳霜和抗衰老眼霜。


《美国精神病人》


镜头缓慢舔舐过25岁贝尔的健美肉体,这样贪婪的镜头预示着一种让人不安的噩兆。


在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的原作中出现的帕特里克更像是一个真正的变态杀手,电影里他的公寓一尘不染,大部分尸体被塞到第一个受害者保罗·艾伦的住所。


小说里,他的「地狱厨房」墙壁血迹斑斑,角落里堆满腐烂的尸体,他还另有一间专门用来化学分解死者的房间。大量残暴的谋杀场景被省略,包括残杀儿童的部分,只在台词和他的涂鸦笔记本中一闪而过。


虽然《美国精神病人》的电影分级是R级,但它的血腥原作毕竟曾让作者收到无数死亡威胁信,在多个国家被禁止贩售给未成年人。女权运动先锋格洛尼亚·斯泰纳姆就曾因大量凌虐女性的描写抵制过原作,她后来成为了贝尔的继母。


《美国精神病人》


在女性导演和女性编剧的手中,帕特里克这个角色毫无疑问具有让人垂涎欲滴的魔性,他缓缓撕掉脸上的薄荷面膜,独白却更像是正在戴上一层铁铸的面具。


观众理当膜拜这样完美无瑕的造物,他教养良好,风度翩翩,品味上佳,收入不菲。如果考虑到作者本人的双性恋性向,这也许可以算是一种歪打正着,如果电影由原定的大卫·柯南伯格导演,成品可能会更接近于《裸体午餐》。


帕特里克有着人类中第一流的外表,而外表在电影里却又无关紧要,任何人都可以认错对方,叫错姓名,精美的外形只在吸引被害者时起到某种作用。在撕下面膜的场景中,他不带感情地说到:「这就是帕特里克·贝特曼的概念,有些抽象,但是真实的我不存在,只有一个物体……某种幻觉」。


《美国精神病人》


这个角色对自身的理解如此之深刻,但他还是从一个虽然虚荣自恋但还算正常的金融界精英逐渐转变,他开始提及那些历史上的连环杀手,甚至向同事坦白自己的罪行,最重要的是,他真正成为了一个凶手。


类型电影里的连环杀手通常在最后揭示真实身份,少有像《美国精神病人》一样从凶手的视角来看待世界。观众感受到的并不是《电锯惊魂》里作为被捕猎者,生命时刻受到威胁的恐惧,而是捕食他人的快感。


帕特里克不是一个普通的精神病人,他仍然保持正常生活,鉴赏音乐和美食,也能抑制冲动放弃杀死秘书,他最初的杀人动机源自保罗的名片比他的更精致,能订到最紧俏的饭店座位,和被误认为他人时的身份危机一样,躁动的情绪危机也只是由于担心失去食物链中的地位。

《美国精神病人》


在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中无法获得独立的身份和高人一等的地位,自我认识的意义便不复存在。只有借助杀人的越界行为,帕特里克才能感受到某种真实。


电影背景设置在1987年,片中处处可见雅皮士文化的时代印记,帕特里克谈论着当时著名的艺术家、音乐人和名流富豪。作为主角,他的过去却一团模糊,仅仅知道他的父亲拥有这家公司,这也为他的似乎不务正业却依然挥金如土铺垫了可行性。


除了嫉妒的对象,他无差别杀死的多半是无家可归者和应召女郎。看过本片的观众一直在为某一幕戏争论不休,想弄清谋杀案究竟是帕特里克的臆想还是真的在现实中发生。


《美国精神病人》


如果按原作者的解读,「谋杀是幻想,是他逃离文化困境的方式」,这一点也可以用一名应召女郎逃跑时,经过的墙壁上血涂的「雅皮士去死」的字样佐证。质疑自我存在的焦虑感导致自我厌恶,导致欲望和冲动的自我抑制,最终指向毁灭的道路。


悲哀的是,自我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帕特里克在片尾冷漠地环视芸芸众生,心中供认着他的「罪行」,而这份「罪行」,当然不可能专属于他一人。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我们当年一文不名,怎么拍出了牛气冲天的《血迷宫》?

《1922》重现了史蒂芬·金的看家本领

这部外国爱情片,恰似《天龙八部》的梦郎与梦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