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世界电影共和国的第一公民,这是他的传记电影

2017-12-18 虹膜翻译组 虹膜

作者:Jonathan Rosenbaum

译者:Issac

校对:朱溥仪

来源:《Film Comment》


今年(1995年),埃德加多·柯萨林斯基的68分钟电影《公民朗格卢瓦》获得了费比西奖。我是费比西奖柏林评审团中的一员,我想引用此次颁奖典礼上的评语:「对于柯萨林斯基来说,电影是无国界的,他是电影界的先锋者,他的佳作展现出了极有张力的多面性。」


但事实上,在那时,电影业因为国家官僚机构的干涉,而斥着民族主义,从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出来,比如英国电影协会的《世纪电影》系列(当时该系列与爱德嘉·莱兹的《导演之夜》一同被送往柏林)、公然大力支持产业化的美国公共电视网的迷你短剧系列《美国电影》等,而柯萨林斯基的电影却与众不同,引发了很大争议。


《公民朗格卢瓦》(1995)


影片中的朗格卢瓦是一个富有血性与热情的人,他是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建立者/看门人,一生都在与官僚资本家们斗争,如果不是他的坚持,他的作品不会流芳百世。他的作品有很强的党派斗争色彩,不拘一格,绝不是我的一篇文章就能概括的,在柯萨林斯基的《一个人的战争》和《日落大道》中也有所体现。


观众如果想查到朗格卢瓦完整的档案和生平记录,可能会有些失望,连法国政府也查不到。(朗格卢瓦在1968年因未能满足政府要求而被解雇,随后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而朗格卢瓦被解雇一事也引发了电影界的抗议,所以风暴平息后朗格卢瓦的档案得以修复。)


在其众多传说中,有人说疯狂的朗格卢瓦会把一袋子各国的硬币作为工资,发给他的员工。柯萨林斯基在电影中加入了这个细节——使用不同国家的货币,也是为了体现由朗格卢瓦领导的收集和整理电影这项工作是不分国界的,可能正是他这种充满乌托邦色彩的观念,激发了法国新浪潮运动以及六十年代出现的大量迷影人。


我们所在的国家在军事上的投资比在所有艺术领域上的投资还要多,所以在当时,我们可能觉得这种观念很轻浮,但现在各国都在推行电影保护计划(除了美国),这都是得益于朗格卢瓦,而且对于作者电影的发展,也是如此。



朗格卢瓦


1914年,朗格卢瓦生于土耳其士麦那(今伊兹密尔)。四年后,士麦那被希腊军队占领,朗格卢瓦一家在1922年被迫逃亡故土,当时土耳其政府宣布因战争入侵,城市五分之三的土地已被毁坏。


《公民朗格卢瓦》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一片火光中的士麦那,柯萨林斯基认为这对塑造朗格卢瓦这一富有血性的档案管理员的人物形象至关重要——而不是像在壁炉中熊熊燃烧的带有「玫瑰花蕾」字样的雪橇板一样。


理查德·鲁德在他的朗格卢瓦传记《对电影的热爱》中提到,朗格卢瓦一家在逃亡时带着一个箱子,里面有他们所有 51 29959 51 15262 0 0 1951 0 0:00:15 0:00:07 0:00:08 3172贵的东西。在电影中,朗格卢瓦描述过一个在他童年时多次出现过的一个梦境,在梦里他没能在大火中保住这些珍贵的东西。



这是电影主旨之一,在电影最后这件事真的发生了,但却是反转的结局,丢失的珍宝如凤凰般涅槃重生,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也由此而来:「玛丽·米尔逊说过『蕾娜·史密斯案件一定会再次发生,这是人们应得的!』」


朗格卢瓦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除了米尔逊还有洛蒂·艾斯利和玛莉·爱普斯坦,三人也都经历过流亡的生活,电影向她们表达了敬意。正是因为朗格卢瓦,现在的法国电影资料馆才不仅仅是一个存放电影资料的地方,更是一个促成电影业出现及发展的地方,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电影用其本身无可比拟的资料来模仿主题——即结合了《亚特兰大号》中的婚礼捧花、乔纳斯·梅卡斯记录朗格卢瓦与汉斯·李希特重聚的电影、《地铁》中的零星碎片(朗格卢瓦与乔治·弗朗叙摄于1953年的短片)、新浪潮中阐释朗格卢瓦立场的资料、由米歇尔·西蒙、丽莲·吉许、希区柯克以及特吕弗等人的馈赠——《公民朗格卢瓦》充分地描绘了其跨文本主题的轮廓的同时,又将细节展现得清晰明确。


《亚特兰大号》(1934)


整部电影没有提及朗格卢瓦是一位同性恋,也没有体现他其实是一个偏执狂。但他的人物形象依旧饱满。在我们看到他第一眼时他的形象就已经很明确了——在他六十年代中期的办公室里,他接起电话并说道:亨利·朗格卢瓦不在,他一会儿回来。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超高产的三池崇史怎么保证电影的品质?

从这部电影开始,贝尔走上了死亡减肥的不归路

好莱坞年度最佳五位演员,都有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