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绝对是年度最佳的综艺节目,数万人打出 9.2 分便是铁证

2017-12-25 冯立 虹膜

文 | 冯立

清华大学历史系


在看《国家宝藏》之前,我根本没有想到,讲文物历史、挖掘、修复的故事还能这么拍。


这档第一季一共10期的节目,以国内若干家国家级博物院作为每集的主题,刚出到第四期豆瓣评分已经飙到9.2分,快赶上同题材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9.3的分数了。

 


在已经发布的四期中,分别是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些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背书,保证了节目在历史层面上的真实性和专业性,就好像主持人张国立在节目中说的一样——

 

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在我们的印象中,文物似乎总是归属于历史的、厚重的、书本的叙述中,纪录片娓娓道来的解说词里,博物馆透亮但孤寂的玻璃柜里。但《国家宝藏》与上面说的这些,都不一样。

 

它居然能把文物故事,做得综艺化。《国家宝藏》把文物知识普及、其所属的历史、发掘其价值的当下,用综艺节目、小剧场表演、亲历者解说、纪录说明等方式结合起来,让这些文物故事,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可看性。

 


大概不少人最近都在朋友圈看到,段奕宏演了「一把剑」,这简直是《国家宝藏》有如神来之笔的一个设计,每期的节目在推出该博物馆的国宝文物之后,都会请明星来担任「国宝守护人」和「解说员」,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与这件文物相关的「前世故事」。

 

除了段奕宏以外,撒贝宁、王刚、张国立、雷佳音、刘涛、秦海璐、李晨、王凯等人都有出演,其中还不乏一些自我调侃式的演绎。


像是第一期节目中,就通过王凯吐槽了乾隆的「农家乐」审美,本来素雅的御用瓷器非要搞上十六种花色,要给黄公望「一峰先生」的画,题上五十五处字。不过想到故宫文创产品里把帝王玩坏的节奏,这也算是一种自黑的延续。

 


很难想象到,严肃而冰冷的文物能以这种方式在屏幕上获得新的生命。毕竟,文物是没有生命的,但通过当下的演绎,普通的受众又会觉得它们重新活过来了,又具有了新的生命与脉动。

 

在综艺性和娱乐性以外,《国家宝藏》的历史专业性也相当强,在已经上线的四家博物馆之外,还会有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这个阵容,在「中国十大博物馆」里就占了七家,囊括了从南至北各个地域的历史文明。

 


八十年代中国考古掌门人苏秉琦先生曾经提出了中华文明的多源头说——「满天星斗」说。


他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一是以仰韶红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二是以泰山地区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黑陶文化;三是湖北及其相邻地区的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四是长江下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五是西南地区,从江西的鄱阳湖到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六是从陇东到河套再到辽西的长城以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一带的红山文化和甘肃的大河湾文化。

 


此次浙江博物馆在节目中即将推出的「玉琮」,便是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文物;而辽宁省博物馆的标志——「玉龙」,便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文物。

 

在文物的选择上,为了更具备可看性和新鲜感,有的博物馆特意避开了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镇馆之宝,去挖掘了一些大众知名度不那么高,但仍应被世人铭记的文物。


比如第三期的特约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并没有选择国内青铜器文化精品、河南省博的镇馆之宝——「莲鹤方壶」,而是选择了「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其出土的「下寺楚墓」曾遭一部分盗掘,它是被抢救下来的文物。


云纹铜禁出土于1978年河南淅川县下寺楚墓,淅川古称丹阳,是楚国贵族发源地。该楚墓出土了一系列精美的春秋中期的,由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是现今出土的春秋时代的楚墓、乃至整个春秋时代中墓葬的精品,可惜现已沉入丹江口南水北调库区。


其墓主人是楚庄王之子,在楚康王时担任令尹(楚国的丞相)的王子午,墓中出土的「王子午鼎」因其繁复的失蜡法而具有精美雕饰。

 

除了云纹铜禁,第一期节目中,故宫推出的「千里江山图」,则是中国青绿山水画技术革新的代表作;「瓷母」各种釉彩大瓶,更是代表中国陶瓷烧造技术巅峰作品。


第二期湖北省博推出的「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战国时代越国战剑里的传奇。


「曾侯乙编钟」与第三期河南省博推出的「贾湖骨笛」则是古代音乐水准的代表。

 


在这些国宝背后,不仅有保护、挖掘、修复他们的工匠的心血,还是历代艺术、技术与文明的积累。

 

对于一档文物节目来说,在综艺性、娱乐性、专业性之外,再具备学术性,则更能体现其内容的多元性,也能在同时吸引更多相关行业的人士观看。相对于「前世故事」里的明星小剧场,介绍国宝的「今生故事」环节中则邀请了大批的专家学者来介绍文物。 


比如第三期出现的殷墟遗址发掘工作的主持人,就是建国以来的第一代传奇女性考古学家郑振香先生,她已经八十八岁高龄,却还来现场讲述了自己力主,深挖妇好墓的传奇经历,她和节目中众多的资深文物工作者一样,是老一辈文物工作者的代表。

 


而湖北省博科技考古的江旭东,中科院毕业的标准理工男,通过显微镜等技术来探寻越王勾践剑中的战国装饰艺术——「错金银」技术在物理层面的效果,则是新一代文物工作者的样貌,同时还代表着文物行业与其他行业交叉共进的跨学科现状。

 

第二期节目中,节目组邀请撒贝宁讲述睡虎地秦墓竹简也非常契合,因为该文物就是在撒贝宁故乡附近出土,讲述国宝历史的同时,也是对他个人历史、社会历史的回顾。


此后请上台的武汉基层警察,则和睡虎地秦墓的主人喜,做的是类似的工作。历史与当下,用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完美的叠印。

 


不过,越是专业化的节目,就越是容易在普及化之时面临难题。比如,在讲述文物的「今世故事」时,也没有必要非得慎终追远,非要追寻某一件文物是世界最早、世界唯一、确定其具体时代,通过年代久远来体现民族自豪感。


比如节目第三期讲述贾湖骨笛的时候,说文物是通过碳14测定过的,但是在实际考古工作中,碳14的测定并不能够给予文物非常精确的年代判定,存在较大误差大约是正负200年左右。


在目前的考古技术中,也渐渐不太多使用碳14测定来作为判定一种文物确切年代的唯一证据。

 


此外,节目中「前世故事」的展现,自然是为了面向更广大的观众群体,自然也会存在演绎、与历史不尽相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加工是有必要的,换个角度看,它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这里面既有艺术工作者本身对于文物创作者、古代守护者心境的自我诠释,也向大众输出了一种正确的历史观——假如用古人的心境去「凝视」国宝,我们就会获得一种与「用当下眼光看国宝」,所完全不同的历史心境。

 

我也曾参与过考古实习,也曾跟随专家学者参加过诸多考古普及活动。但一次讲座、一项考古现场实习、一天博物馆参观、一场展览,能覆盖到的人、能提供的历史背景、能展现的历史世界观,都是非常有限的。

 


它们能提供一种展示、一种观看、一种历史被凝视的机会、一种历史兴趣的被发起,却无法在宏观的构架中、具有延续性的时间内,提供更多与文物相关的东西。


但《国家宝藏》却能做到。历史真相与魅力,既需要专业性的挖掘,也需要《国家宝藏》这样综合的、现代的、敢于解构重述甚至是戏谑历史的讲述方式,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历史在书本之外、在博物馆玻璃展柜之外的一面。

 


《国家宝藏》,就是在把历史这本书,细细地翻,慢慢地翻,再演给你看。


我们喜欢这档节目,给它打出高分,不仅仅是因为节目做得好,更是因为,它点燃了我们心中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那份热爱。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成龙大哥的《机器之血》,整个思路完全是畸形的

这部国产犯罪片迈出大胆一步,让罪犯像警察,警察像罪犯

看到这份年度电影推荐榜单,你会觉得华语电影还是有希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