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年来唯一达到美剧强度和水准的国产剧 | 国剧经典

2018-01-27 鬼脚七 虹膜

这是「国剧经典」专栏的第七篇。前六篇分别是:


赛人:《潜伏》是最好看的谍战剧 | 国剧经典


87版《红楼梦》三十年盛名不堕是有原因的 | 国剧经典


论权术,《雍正王朝》哪里不如《权力的游戏》? | 国剧经典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对今天的女性也是警示教材 | 国剧经典


90年代最受欢迎的国产剧,它绝对在前三名 | 国剧经典


《围城》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知识分子电视剧 | 国剧经典


*点开主页君的菜单【虹膜专栏】,即可看到我们的全部专栏内容


文 | 鬼脚七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是很愿意将《黎明之前》称为最佳谍战剧的。当然,《潜伏》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驳倒的对手。


《潜伏》(2009)


但是好在我们并不需要去争论这个问题,作为完全两种不同的叙事策略的代表,如果说《潜伏》以一种将革命情怀现实化的方式来为自己找到的出路,《黎明之前》在我看来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它使用完全不属于谍战的另一种方式,将革命情怀更加浪漫化了。


《黎明之前》(2010)


这个方式——目前看起来或许仍然是红色谍战题材的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之一——在水手、刘新杰和谭忠恕三个人物的来回拉扯当中从容不迫地完成了它的任务,《黎明之前》以一种传奇小说般的仙气完成了对于信仰和个体命运的叙述。


《黎明之前》(2010)


《黎明之前》的高口碑来自于缜密的推理段落,环环相扣的细节,以及人物塑造和情感把握的精确,这些无需赘言。全剧的高潮段落,从水手被捕到反间成功,到最后刘新杰「反杀忠臣」,一气呵成,干净利落。


此前20集的铺垫由此得以释放和爆发,这种叙事上的作用和结构显而易见。但是问题在于,谍战片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至少对于当代观众来说,必须得到解决的合理性质疑「究竟为何而死」,却并没有得到完美的回答。



身为卧底,无时无刻不需要说服自己;身为观众,在面对人物牺牲的时候,也必须要被说服。《黎明之前》在迎来它精心编织的最大转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这个最为根本的问题。


在此前的一众配角相继牺牲,已经将「为了信仰」这个理由用得干瘪空洞之后,水手的自我献祭必须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否则整个故事不过就是在一大堆烈士名单上堆砌出来的公式化口号而已。



但是《黎明之前》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尤其在将水手塑造为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超然存在之后,更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了。


于是它选择了另一个方式,将水手彻底地神化。



鲁迅先生曾评价《三国演义》「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话是批评,但是也挡不了玄德孔明成仁成圣。艺术的合理性是一回事,现实的合理性是另一回事。


水手最后选择用一种华丽的武侠小说式的方式自我了结,立地升天,几乎在一瞬间,让我们对于合理性的怀疑土崩瓦解。


他为什么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死的。从水手的死到刘新杰最后的脱险,这之间的情节几乎马不停蹄,欲罢不能,这一切自然都归功于那一瞬间的轰动所带来的回响。



从这一点上说,刘新杰反而成为了水手的陪衬,或者严格一点说,成了水手的替身。在水手隐而不发的前半部分,代替他和八局斗智斗勇的角色。刘新杰一次次面对暴露危机时候的嬉笑怒骂,化险为夷——而这不过正是水手这个「妖」的简化版本。


讲到替身,刘新杰和水手这种互为表里的关系同样在谭忠恕和李伯涵身上得到照应。这是整个剧在结构设计上的另一个饶有趣味之处,水手和李伯涵是隐,是王牌;刘新杰和谭忠恕是显,是台前。



同时也借由这种关系,《黎明之前》延伸出更复杂的四重嵌套对立立场,更外层的是上海情报局与地下党,是内战中的国共。标准的将抽象的矛盾具体化,浓缩到两个人物身上的剧作技巧,而且这两人还是战友,是兄弟。



谭忠恕与刘新杰的纠缠关系的情感成分远超过他们的立场对立,从而成为对于全剧缺乏感情线索的紧张剧情的平衡和弥补。


最后一集结尾,面对溃逃台湾的结局,谭忠恕意味深长地让刘新杰「做出自己的选择」,两人颇具象征意味地在一个岔路口「分道扬镳」,镜头给到坐在汽车后座面无表情的谭忠恕,他在此刻是不是已经觉察到他的兄弟的真实身份?甚至更极端一点说,他从一开始的怀疑是不是就从来没有放下过?



事实上,由林永健演绎的谭忠恕捉摸不定的性格让这个人物成了全剧最具矛盾性和复杂性的存在,阴沉不定的脸色,深藏不露的算计,对人心的揣度,甚至包括林永健借人物之口自嘲的「小眼聚光」,都恰到好处地丰富了这位军情局长艰难的处境和命运。


身处两党交战的最后时刻,谭忠恕不可能不嗅到失败的气息,更何况在外要面对水手的威胁和内部卧底的破坏,内部还要顶住上峰的权利斗争和最终要拿第八局开刀的压力,即便国党内部腐化至此,他也只能做一个注定要被抛弃的齿轮。


刘新杰口中那句描述自己卧底生涯的「烂也要烂在这块木头里」,阴差阳错地反而更像是对谭忠恕的盖棺定论。



所以,他究竟知不知道他的兄弟才是那个他不断追寻的卧底?或许吧。但是他从没有找到过证据,或者他也害怕找到证据。


在一次次逼近真相又一次次扑空的过程中,谭忠恕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所以整个故事的节点选择尤其重要——在第八局成为国民党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谭忠恕被撤职之后,才上演了嫁祸李伯涵的大反转——通过一场不公正的审判,谭忠恕和第八局处决了李伯涵,报了夺权之仇,同时,也完全终结了最后找到卧底的可能。



谭忠恕颇具悲情色彩地(他当然完全知道李伯涵不是那个卧底)亲手杀死了他的第八局和「木马计划」,更让这一行动成为对于解放战争的直白借喻:终结国民政府的,是它自己。



再次通过这样传奇性的方式,《黎明之前》完成了它的「价值观任务」。正如借助水手的仪式化牺牲,顺利解决了剧情对于信仰合理化的建构一样,在国民党这边,通过谭忠恕英雄气短的最后一搏,也完成了对于战争的政治阐释。


「共产党员无私牺牲」和「国民政府腐败透顶」这两个在红色经典叙事当中最容易被当代观众诟病为「形式化」的问题最终找到了完美的释放点。



最后回到刘新杰,我将他在前半段看做水手在人物对位上的替身并不是想否认他的叙事作用,而相反的是,由于充满个人魅力的角色塑造,当然也包括吴秀波的诠释和演绎,让他成为全剧最大的看点所在。


在前半部剧中,刘新杰面临的身份暴露危险都是通过倒叙来完成脱险,这种技巧未免显得花哨和设计感太足,但是也确实足以调动起紧张气氛,反过来丰富人物的魅力和性格。



只不过对于主角,我们仍然要吹毛求疵地指出不满足之处:他太坚定,太冷静了。如果连谭忠恕都能在面对要杀掉24个共产党人的时候焦灼不安地怀疑「我们会下地狱吗」,但是刘新杰却从来没有彻底地释放过自己情感上的迷茫和波澜。


唯一在阿九牺牲之后,他朝着水手咆哮出了自己的愤怒,但是这场发泄很快被水手的传奇的自杀所平息。



刘新杰卧底了整整30集,也憋了整整30集,他看着战友们牺牲,情感却无处宣泄。仅仅靠那几场醉酒和噩梦是不够的,刘新杰的冷静冰封了他的情感流露,以至于他除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意外的其他情感,都难辨真假。



他爱过顾晔佳吗?他同情过谭忠恕吗?他和齐佩林、孙大浦之间有过一丝半点的友情吗?他在最后一刻对于这样一场「忠义难两全」的命运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们不得而知。刘新杰就此以一个无名亦无情的形象埋藏里历史当中。



或许这正是历史本身的无情,也或许创作者正是刻意为之。但是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连欲言又止的冲动都没有的刘新杰成为了《黎明之前》当中最大的哑点。


于我而言,这是最难以接受的仓促结束,但是无论如何,在这样一个充满演义色彩的华丽故事中,刘新杰、谭忠恕和水手,用他们各自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黎明即将到来之前的1948年,他们共同成为最后驱散黑暗的那个点灯人。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看完《风筝》你该知道,历史上还有很多郑耀先

《色,戒》最大的败笔是结尾的软弱和自欺欺人 | 歪莱坞

韩国人拍《西游记》让孙悟空和唐僧谈恋爱,这是好事



《大家写给大家的经典神话书系》

用做奢侈品的标准呈现一套书

为你揭开北欧神话的神秘面纱

还原古韵,梦回光影中


老少皆宜

当之无愧的传世经典

长按扫描二维码

进入微店最低价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