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三体》电影版面世之前,其实我们可以期待《流浪地球》

2018-03-08 危险冬瓜 虹膜

 文 | 危险冬瓜


春节档厮杀的硝烟刚刚散去,在你们都在讨论票房争夺战的几部重量级影片的时候,我却想说一下在春节档「看到」的另外一部影片,相信很多人也注意到了,在《捉妖记》放映之前,有一个贴片预告,带着浓厚的科幻感,它就是由刘慈欣的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


对于华语科幻电影,太多人都在说《三体》,但是,现实一点吧,就《三体》三部九十万字的程度,连好莱坞都不敢下手的宏大世界观,我们都心知肚明,要拍,还得等上不少年。


而在《三体》电影版面世之前,很多科幻迷心里中国科幻文学的标杆作品,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其实更适合影像化。


它的篇幅并不长,只有几十页,在故事体量上,无疑更适合改编成电影;但在世界观的构架上,它又丝毫不逊色于《三体》。


现在,这部小说也已经拍成了电影,正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中,影片即将在今年上映,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应该是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华语电影之一。



《流浪地球》的小说开篇就给出了一个很绝的设定——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


这个「刹车时代」,是人类的一项大计划中的第一步。因为科学家们观测到太阳即将在四百年内发生氦闪。


氦闪过后的太阳,将炸毁太阳系所有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并不断自我膨胀,乃至吞噬掉地球。


为了生存,人类只好设定了「人类逃亡计划」,这个逃亡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安转在地球上的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

而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层早就已经不见了,地表上的生物,也会由于环境的变化而死去,地表上任何可用的元素都会被用作地球发动机的燃料,人类只能居住在地下城,上地表观测、学习的时候,都必须穿着地表防护服。


为此,大刘还专门设定了一项技术,叫做「重元素聚变」,它能让人类,把岩石这样的物质,都变成地球发动机的燃料。


当然,我们现在的技术,只能让氘这样的轻元素发生聚变反应。



在现实中,流浪行星也真实存在,它们是宇宙中不绕任何恒星公转的行星,它们可能曾经属于某个星系,有自己的运动轨迹,却因为未知的原因被踢出了它原本所在的星系。


有种说法是,冥王星(现在它已经不是第九行星了)轨道之外还未被发现的太阳系第九行星,可能曾经就是一颗「流浪行星」,因为在远古某一时期被太阳的引力所捕获,而成了太阳的行星。


虽然现实中流浪行星存在,但是用地球发动机,改变地球的原有运动轨迹和速度,让地球逃出太阳系,成为流浪行星的设定,就像是小说中的一句话一样——


像地球发动机这样连神都不敢想的奇迹,是不会在四个世纪内变成现实的。


在《流浪地球》电影最新发布的预告片里,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到小说中写到过的很多元素。


比如把霍金在现实中提出的的深空探索计划,跟「流浪地球」的项目结合在了一起;出现的中国航天飞船的画面,也暗示了中国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现实中,霍金联合俄罗斯的两大富豪于2016年提出这个计划,目标是实现人类的高速深空探索,争取飞抵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



一直以来自称刘慈欣粉丝的奥巴马,也出现在在了预告片中,做着跟「流浪地球」计划相关的演讲;联合国大会的现场,也证明着,这是一项全人类的大计划。



在最后的几秒钟里,《流浪地球》电影画面首次曝光,一群穿着外骨骼和地表防护服的人类在暴风雪中集合,按下了一个按钮开闸。在一闪而过的镜头细节里,我们能看到「earth enginecontrol center」的字样,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人正处在地球发动机的门闸前。



当闸门按钮被按下,重型防护门开启之后,闸内世界掩映在浓重的蒸汽中,众人走进门内,开启了未知世界的冒险。



小说中,有非常多宏大的场景,都带有强烈的冒险动作元素


比如在地下城居住已久,从来没有见到过太阳的主人公,要被学校的义务教育带上地表认识太阳,对于他们而言,太阳就像是恐怖的末日图景。这意味着影片将要把我们所熟悉的一切,陌生化成未曾见过的恐慌。


导演在教室内讲戏


比如,人类从踏上「流浪地球」这段冒险之旅后,出发后不久就看到一望无际的冰面。小说中的描写是,「这冰原似乎一直延伸到宇宙的尽头,或者它本身就是宇宙的尽头。」这意味着电影也很可能也会展现这种充满了冒险,孤独到极致的场景。


再比如,在地球都已经开始流浪之后,叛乱却同时在各个大陆爆发,因为太阳氦闪的末日预言,很有可能是个阴谋。这听起来,又很像一个类似《饥饿游戏》或者《分歧者》这样充满了动作元素的反乌托邦作品了。


小说中描写的这些场景在影像化之后,会使得影片在类型上更接近动作冒险片,但是它的动作和冒险的尺度,是在地球「飞起来」的状态之下实现的,是在地球脱离太阳系之后,基于银河系尺度之下的动作和冒险,这等于是把我们此前看到过的那些基于地球这个场景上的冒险电影,放大了无数倍。


就好像我们以蜉蝣看地球的视角,去看整个宇宙。


实现这些场景的真实性、合理性、本土化,都是制作团队们要面对的难题。在拍摄前,影片就已经有了300人的概念美术团队,历时15个月,打造了2000多张概念图和5000多张分镜,可谓是早就已经将这个几十页的故事,拆分成了实在的影像。


电影中的外骨骼


曾经执导过《李献计历险记》的导演郭帆,还专门邀请了四位中科院专家,共同设定了影片的世界观,以及包括地球发动机在内一切元素的现实规范。有了这些落到实处的前期工作,影片在最后的呈现上,应该也会有足够厚重的质感。


导演在现场讲戏


回到小说这里来,这个「流浪地球」的基础设定,带有浓厚的「讽刺」和「自我背反」的意味,这也是《流浪地球》为什么会被诸多科幻迷奉为神作的原因。


在物种危机到来之时,人类并不想离开自己的家园。但是,在人类用地球发动机带着地球,往太阳系之外探索深空生存的可能性之时,这个家园,已经面目全非,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家园了。


这是一场带着家园的流浪,它自身就具有着矛盾意味。


「流浪」显然是这部小说的主题,它与我们所常见的那种探索太空、深入太空的科幻片完全不同,带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壮感。


普通太空片总是指向一个特定的地点,不管这个地点是地球还是异域,是行星还是飞船,它们总是在寻找一种相对稳定的空间,以此确认地球的「家园感』。


但《流浪地球》却不是这样,在这里,去到太空具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义。在小说中,这由对地球的未来持两种态度的人表现了出来。一类,叫做「飞船派」,认为人类应该造一艘巨大的飞船,去往深空。另一类,就是设定人类带着地球逃亡计划的「地球派」。


前者,是逃离;后者,则是充满了诗意的流浪冒险之旅,它尝试在流浪中为人类建造新的故土,以漂泊确认自我的存在,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荷马史诗》般的神话意味,甚至饱含了救赎精神。


刘慈欣说过,如果小说成为现实,那他一定是飞船派,但是飞船派却不会具有地球派这种史诗般的美感。


刘慈欣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角度,跟他个人的经历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幼年时的他跟着父亲的工作变动辗转,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家乡,他也曾多次表达自己是一个没有「家」的人。


他还曾这样写道——


其实,自己的科幻之路也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回乡情结之所以隐藏在连自己都看不到的深处,是因为我不知道家园在哪里,所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找。在《流浪地球》中所能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行者带着孤独和惶恐启程的情景。


今年,我很期待这个「行者」,在银幕上启程的样子。

 

完整预告片戳阅读原文可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