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么就没人指出来?他是当今最优秀的中国导演之一啊

把噗 虹膜 2018-11-07

文 | 把噗

 

《找到你》上映了,大家在讨论女性的人格和尊严,在讨论姚晨和马伊琍的演技,但所有关于这部片的讨论里,似乎忽略了一件事。


它的导演,吕乐。


导演 吕乐


说到吕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认识……


如果认识,更主要是知道他是中国电影最牛逼的摄影师之一。


他担任摄影指导的作品很多都成了现在的经典:田壮壮的《猎场札撒》(1984)、张艺谋的《活着》(1994)、《有话好好说》(1997)等。


《猎场札撒》(1984)


后期吕乐更是成为了冯小刚的御用摄影师,掌镜了诸如《集结号》的一系列作品,再加上与吴宇森合作的《赤壁》,还有他所获得的那些殊荣——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提名……


这样的成绩,如果评选「中国电影史十佳摄影师」,吕乐肯定能入选。


《集结号》(2007)


但这么牛逼的吕乐,还常常被人叫错自己的名字——因为他叫吕乐(yue),而不是吕乐(le)。


和摄影师吕乐牛得不分伯仲的是导演吕乐,即使很多人对他的导演作品相当陌生,这就是我下面会介绍的重点。


吕乐与第五代导演田壮壮、陈凯歌和张艺谋等同属于北京电影学院七八级的学生,但他的导演作品却并不是我们熟悉的第五代常见风格,也与第六代作品相异。


一句话,吕乐在中国电影界,独树一格。


《找到你》是非常纯正的商业类型片,在现实主义批判性上可以和《我不是药神》相比较,这也是吕乐之前没有尝试过的电影,因为他过去的作品基本都可以算是艺术电影。



吕乐最早的导演作品,是1987拍摄的《怒江,一条丢失的峡谷》,听名字我们就知道了,这不是剧情片,而是一部纪录片。


而且它当之无愧地可以被认为是大陆现代纪录片的开山之作,不仅比吴文光的《流浪北京》(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纪录片」)更早,在艺术水准上也远在其上,因为《怒江,一条丢失的峡谷》还是一部视觉人类学的作品。


或许是拍摄纪录片的经历,让吕乐具有其它第五代导演所不具有的深度观察现实、捕捉真实的能力。


吕乐的与众不同,也能从他的另一段求学经历中找到答案——因为《怒江,一条丢失的峡谷》(这部电影获得巴黎「人类学电影」大奖)受到了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真实电影的创始人让·鲁什(Jean Rouch)的高度赞赏,从而有机会前往法国求学。


让·鲁什


我相信这段异国求学的经历给吕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帮助他清洗掉了时代加在他身上的束缚,这是诸如张艺谋和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灵感源泉,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包袱。


第五代导演群体对现实生活感知的无力——我们是否要将其归诸于那场运动呢?从而导致于其间长大的他们普遍丧失了捕捉日常生活真实的能力——在张艺谋、陈凯歌与田壮壮三位代表导演身上表现地最为明显。


比如他们都喜欢改编小说,而不是讲原创故事;喜欢构建民族寓言,希望从历史中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答案……这样也就使得他们几乎从未讲述过当下中国人在生活中遭遇的困境,而这种缺失的社会关注与情感描摹自然交到了第六代导演们手上:代表者是贾樟柯和娄烨。


从法国归来的吕乐与张艺谋合作,接连指导了《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有话好好说》三部电影的摄影工作,摄影风格一改早年表现主义的风格(《红象》《猎场札撒》),转而追求一种生活化的随意性,让摄影机跟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并大量运用自然光。


《活着》(1994)


《有话好好说》作为张艺谋电影生涯中的异类,其特殊性或许能从吕乐身上找到答案,在这部作品中,吕乐将镜头的变换使用到达极致,呈现出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锐感。


《有话好好说》(1997)


也正是从这时起,吕乐开始正式转型为导演,将自己在西方学到的先进技术与先锋理念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的剧情片处女作《赵先生》(1998)中对日常生活情感的真实捕捉,远不是第五代的导演能够做到的。电影里的婚外情因为拍得实在太真实,让人感到触目惊心,虽然电影最后获得了洛迦诺电影节最佳影片的奖项,也难逃「被禁」的命运。


《赵先生》(1998)


《美人草》(2004)作为《找到你》之前吕乐唯一公映的作品,讲述的是革命年代的爱情故事,这也是第五代作品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但吕乐从真实环境中真实个体(思想和情感)的角度切入,比张艺谋与陈凯歌只能从重构环境入手的思路显然高明许多。


《美人草》(2004)


还有《小说》(2007)中虚构与纪实轮转出的美妙游戏,以及演员的即兴表演所展现的真实感,已经逾越了第六代关注时代与情感的创作;如果你想知道中国电影的影像真实达到了何种程度,不妨去看看《小说》中王彤的表演,你肯定会被惊艳到。


《小说》(2007)


甚至在《山乡书记》(2006)这样一部主旋律式命题作品中,吕乐也能进行有趣的实验:结尾饰演记者的演员徐帆登场采访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书记,将虚构的故事和真实的采访并峙于一起碰撞出意义,实在让人惊讶。 


《山乡书记》(2006)


吕乐的电影从来都不是纪实的,虽然他的电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真实性。他用专业演员,而不是群众演员,他对电影结构有一种直觉,对于个体经验的体悟也有其它导演所没有的感知能力。


在《赵先生》中,环境要素被剔除,专注于人物间的情感冲突;剧作结构的简洁安排,细致地描摹赵先生的心理轨迹。这些真实感,完全依赖于演员的表演完成。


《赵先生》


这或许是《赵先生》中几幕场景让我们恐惧的原因:妻子张芝华发现赵先生在外面偷情,回家便是一顿劈头臭骂的情形,将上海女人数落男人时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而赵先生一味地揶揄解释,则让我们看见一个小男人的虚伪心思;赵先生与情妇田静在床上打情骂俏之时,赵先生的逢迎退劝、田静的妩媚撒娇,将情人间的暧昧状态描摹得无比真实。



如果说《赵先生》还在寻找一种现实生活的常态,那么《小说》俨然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杰作。它不凡的构思、巧妙的结构都让它在大陆电影中脱颖而出,显得与众不同。


《小说》


它虽然有一个纪录片的结构框架——即让现实中的一批小说家(如马原、阿城、王朔、余华等)参加座谈会,共谈「诗意」——中间却穿插了一个初恋情人重逢的虚构故事。



女主角作为这场作家大会端茶送水的策划员,在酒店偶遇了初恋情人,这位曾经的男友(老师)现在已经换身为生意人。这个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只用了电影三分之一的片长,却延拓开了观众对于这段感情的长久沉思。


《小说》打破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框架,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吕乐的先锋性正在于此。



我们既可以将这些爱情场景看成是其中某位小说家笔下诞生的一个虚构故事,而座谈会的主题「诗意」正是以此为话题展开;但因为这些小说家都是确有其人,因而这个爱情故事占据了与这些小说家具有的相同真实性,直至最后一幕小说家们挨个登场作点评时被打破。



虽然,我们很清楚除了现身的小说家之外,电影中的一切均是虚构,但时不时地我们就会坠入真实的谎言中,一如在观看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时所要做的视角调整。


所以,我们看看导演吕乐有哪些作品吧:


《怒江,一条丢失的峡谷》,一部带着人类学性质纪录片;《赵先生》,一部探讨婚姻情感的艺术电影;《小说》,打破虚构与纪实界限的实验杰作;《美人草》,典型的第五代文革题材爱情剧情片;《山乡书记》,标准的主旋律电影,又带点实验;《十三棵泡桐》,残酷青春题材电影,《一维》,真人仿皮影戏式的动画短片;《找到你》,女性主义的商业类型片……


《十三棵泡桐》(2006)


《一维》(2013)


论题材之广泛,风格之多元,思路之诡异,试问哪位大陆导演可相比拟?


所以在我看来,代表大陆电影当今最高水平的导演,在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娄烨这些名字之外,还应该加上吕乐和章明,而吕乐又是后两位中更被忽视的那位。


吕乐和章明不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吗?比如都游离于自己的圈子,很少被资本裹挟,潜心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但又不介意拍摄命题作品。


按上电影学院的年代划分,吕乐与张艺谋同级,当然算第五代,但按开始导演的时间划分,他又算得上第六代(1998年第一部剧情长片)。


《赵先生》(1998)


事实是,吕乐既不属于第五代,也不属于第六代,他与他们在相近的年代中走出,却确立了一种不同于他们任何的、自己的风格。


他的身上有像阿巴斯那样进行影像本体论意义上反思的艺术高度(《小说》),在让演员即兴表演的先进理念上与那位同样被忽视的日本导演诹访敦彦(《现代离婚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在通过演员表演来获致真实感的创作理念上又与德国「柏林电影学派」的导演们走在了一起(安姬拉·夏娜莱克、玛伦·阿德等)……


这些导演走在当今电影艺术探索的最前沿,吕乐是其中一份子。作为观众的我们,怎么还能让这位导演在我们面前悄然走过的同时,毫不知悉呢?

 

所以,关掉这篇文章后,快去找《赵先生》,快去找《小说》!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国产剧7.8分挺高,但痴迷「情节反转」也是现在的一大毛病

最近有一部大放异彩的国产片,探讨了年轻人生存的艰难

终于轮到我写《霍元甲》! | 国剧经典

《电影日子·2019电影历》

365天,365部电影

极致美学设计,增加生活的仪式感


和我们一起

把日子过成电影

扫描二维码

进入虹膜微店购买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