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面对苦难的生存哲学,都在《地久天长》里

把噗 虹膜 2019-05-11

文 | 把噗


1


《地久天长》的成功有迹可循。影片讲述了两个家庭在时代洪流下从亲密到疏远、再到和解的悲情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



这种大时代背景下普通家庭和个人的故事,早已成为某类中国电影典型的叙事模式,不少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曾拍过此类「史诗」巨作。


比如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壮的《蓝风筝》、贾樟柯的《站台》、冯小刚的《芳华》……大陆最有分量的几位导演都曾拍过此类电影,而王小帅,之前已有多部作品从历史的横断面入手,那这次将时间尺度延伸,让作品积蓄更多的震荡和沧桑,必定是他多年的创作夙愿。


上述作品几乎都深受普通观众的欢迎,没有一部在美学或观点上受到过严重苛责。无疑说明,中国观众高度认可此类刻画大时代变革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伤痕」叙事,大家对此感到「心有戚戚然」,从而对创作者「将心比心」。


2


我先简单回顾一下情节,不可避免会有一点剧透。


《地久天长》的主角是两位国企工人,刘耀军和王丽云,他们有一对挚友夫妻,沈英明和李海燕,两个家庭各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儿子。



刘耀军的儿子刘星相对沈英明的儿子沈浩来说更加内向,一次两人在郊外水库游玩时,胆怯的刘星被沈浩怂恿和逼迫,入水淹死了,这件事彻底破裂了两家人亲如兄弟的关系。


由插叙得知,王丽云之前怀二胎的事被作为计生干部的李海燕知道了,被迫强制引产,并永久无法生育。上述两件事导致了刘耀军夫妻终身不能再有儿女。随之而来的便是国企下岗浪潮,刘耀军和王丽云下岗了,他们收养了一个男孩,在福建闽江过起隐居生活。


而精明的沈英明夫妇则成功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发家致富。两家人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相遇,曾经的隔阂和误会在时间的作用中慢慢消逝和解了。


《地久天长》


《地久天长》时长175分钟,接近3个小时,远远超过了一般电影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长容量。这是「史诗」电影的特性,必须通过延长观影时间来加剧观影强度。


电影一反常态地放弃了「史诗」类电影惯常采用的单线叙事发展模式,采用在时间线上来回跳跃的「新颖」叙事形式。似乎想借情节中的裂缝积累悬念,再抽丝剥茧逐步揭开事情的真相。


因为观众一时间无法把握故事全局,注意力被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吸引,使之更加凸显出来。


《地久天长》


尤其是王景春和咏梅扮演的夫妻,在承受无数苦难后依然顽强地生活着,他们为此奉献了极为细腻自然的表演,将默默承受痛苦的父母形象表现得真实而令人信服。其他的像齐溪、艾丽娅、徐程等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


但同时,我怀疑也是这种选择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影片「史诗」感的丧失,时代的变革成了偶尔跳跃至观众面前的符号,人物失去了安身的空间和环境,观众不断将注意力放到辨识演员脸上的妆容以便确认具体年代,而演员的发型三十年不变,诸如此类外形设定,也让观众比看《真探3》时加倍费力。


3


电影的戏剧核心是两家人因为刘星身亡而陷入尴尬和沉默的疏远——我不想称之为决裂——王小帅用非常中国人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非常难以处理的矛盾。


刘星之死是否因为沈浩的缘故?双方家长是否心知肚明?电影一直没有对观众说破,直到快结束时才做了交代——原来刘耀军早就原谅了沈浩,他们选择独自承受失独的痛苦,并不愿因此报复和记恨任何人。



这真正就是中国人在面对人生厄运时的态度:沉默,听天由命,让岁月去化解一切。


不过,让一个普通家庭遭遇时代所能加予的全部不幸:二胎被打、独子身亡、工作下岗、友情破裂、离乡逃亡、养子叛逆、妻子自杀……像《活着》一样,在一个人身上过度集中所有典型特征,似乎反而会使其丧失典型意义。


4


值得分辨一下的是,电影是否有批评计划生育的意图?相信有不少观众都觉得刘耀军夫妇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因为「计划生育」。


但问题在于,造成刘耀军一家悲剧的直接原因首先是一次意外,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事件发生之前,我们可以说它间接影响了刘耀军后来的人生,但很难说它是罪魁祸首。


观众之所以看完电影后会归因于「计划生育」,原因在于创作者巧妙地将最直接、最根本的那个原因(意外)做了搁置和替换,让其消隐在「地久天长」的友谊之下,当观众失去指责对象时,「计划生育」不知不觉顶替了那个位置。


《地久天长》


于是,观众似乎被引导认知,「计划生育」应当为悲剧负责,而海燕将责任抛给权力机器算一种「平庸之恶」,刘耀军在孩子失事后说的「只要活着,就一个字不要说出来」,以及最后刘耀军夫妇面对沈浩的忏悔作出的谅解,都在引向一种中国人传承千年的「生存哲学」。


至于,对这种生存哲学是否需要加以反思,这部电影并没回答这个问题,甚至也没提出这个问题。


5


《地久天长》在呈现人世苦难时用了一种平易的观察视角,角度与演员平视,特意选用中近景的景别,拉近观众与角色间的距离。王小帅相对克制地将生活的原始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当然我们希望导演在表现人物的时候能顾及人物处身的空间和环境,后者的塑造对于观众来说会有更强的体验感和代入性。


王小帅对此,并非没有自觉。他在点映时曾发过一条朋友圈,有意引导观众不要将电影当苦情戏看待。「不是哭戏、不是哭戏、不是哭戏,重要的事情说八遍。甚至不是电影,就是好长一段生活。」



《地久天长》是电影,也是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加工后的生活。因为真正的生活充满了平淡、无意义的时刻,只有极少瞬息才会遭遇突临的变故。


我觉得在表现平凡的日常生活时,侯孝贤的电影最有借鉴价值。侯孝贤的电影超越了编排和表现突变事件的动机,尽力去表达日常生活松散的质感。看看那几部表现当代生活场景的作品(如《千禧曼波》或《咖啡时光》),电影甚至放弃了建构动作,它从头到尾呈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和人物的状态。


虽然王小帅希望否认,但《地久天长》确实很好哭。它把生活中的苦难和悲伤展现到极致,且拒绝奉送鸡汤助你消化。在这件事上,要谢谢《海边的曼彻斯特》开了个好头。


在超越苦情戏这件事上,王小帅确实尽力了。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这位五十岁的宝藏演员,今天出道也不晚哪

一部中国片的韩国版,打破了所有韩国票房记录,说明什么?

苏大强那么坏,所以我必须同情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