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剧评分高达9.5,让每个都市失败女孩感动不已

刘起 虹膜 2019-05-10

文 | 刘起


两季的英国迷你剧《伦敦生活》,在一个令人心碎但又有着某种温暖的抚慰性场景中,完美地落幕。


《伦敦生活》(2019)


这部描写当代都市女性自我成长的剧集,灵巧、机智、刻薄、幽默,一边颓丧一边尖刻,在灰暗中隐含一点亮色,在冰冷中暗藏一丝温暖,在喜剧性之中含蓄地写出了人生某种悲剧性的存在本质。



女主角在第一季丧到极致的生活,终于在第二季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好的变化——开始尝试与家人和解、开始敞开心扉去爱另一个人。


《伦敦生活》(2016)


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转机,绝不是国产电视剧中「大女主」彻底翻身成为人生赢家的成功学套路,而是一种真实坦诚的女性自我成长,一种在磕磕绊绊、充满失败的人生路上,渐渐找到自己、接受自己、同时接受自己的失败与不完美,并与自己达成和解的勇气。



失败者之歌


「我有一种可怕的感觉,我是一个贪婪、变态、自私、冷漠、愤世嫉俗、堕落、道德破败的女人,甚至不配自诩女权主义者。」



这一段直接坦白、毫不留情的自我贬低,出自《伦敦生活》女主角Fleabag之口。集编剧与主角于一身的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用一种复杂微妙、具有挑衅性的方式,写了这样一个失败者、一个道德有缺陷的女主角。



Fleabag是一个处在人生最低谷的年轻女性,她显然无力处理她生活中的所有事。她用一种破坏性的自毁方式,搞砸了自己的各种人际关系。无论亲情、爱情、友情或是事业,她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她漫不经心的经营一家咖啡馆,经常借口伦敦物价高或者没零钱而漫天要价。咖啡馆面临倒闭,但她却在申请商业贷款时,发神经的脱衣服、跟银行贷款人员对骂,搞砸了自己的事业。



冷漠疏远的父亲与姐姐似乎并不是不爱她,但他们无法忍受她的自私、刻薄、混乱。狡猾的继母打压排挤她,她还击以顺手牵羊偷走继母的艺术品、搞砸她的艺术展。猥琐的姐夫骚扰她,却反咬一口说她勾引在先。


神经质、矫情但很靠谱的男友很依赖她,但她似乎无法维系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并对此觉得乏味,所以一次次伤害男友。



她随心所欲地出轨、被不理解她的人贴上荡妇的标签,在路上跟陌生男人调情、跟不喜欢的人上床,不是因为对性上瘾,只是享受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她对着摄影机尖刻毒舌地吐槽男友和性伙伴,可以看出她并不爱任何一个人,但她却总因为寂寞而主动去找这些她所鄙视的男人。



我们在第一季结尾才知道她面对人际关系时自我障碍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一次多少由她制造出的悲剧——闺蜜Boo的自杀。她与闺蜜的男友上床,导致闺蜜因伤心而意外车祸身亡。


闺蜜几乎是最了解她、关心她的人,也是她情感与心理的避风港。也因此,女主角更加自我放纵、自我毁灭,因为她无法原谅自己对闺蜜犯的错。她的混乱生活来自于她认为自己是有罪的。



她敏感细腻但情绪很不稳定,幽默开朗但却不知道把握分寸,能够自省自嘲但却不能自我控制。所以,观众经常发现,她能够清晰意识到自己当下的处境(每次她对着摄影机自我剖析或暗示时),但却总是无能为力。



有时候,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她忽然情绪和言行不受控制,任凭处境变得十分尴尬难堪、任凭人际关系一点点失控崩溃。比如她去申请商业贷款时那次谈崩了的对话,比如她在遇到搭讪男人时一边在内心嘲讽对方一边却不自禁的卖弄风情。


虽然我们的女主角看起来又惨又丧、倒霉到极致,但却并不是一个无辜被动的受害者,反而更像是一个破坏者、像一棵长满尖刺的仙人掌一样伤害着周围的人。



但非常奇怪,这样一个性格、道德都有缺陷的人物,观众却并不会鄙视她、讨厌她、指责她。反而,几乎所有观众在看过这部剧集之后,都会迷上她——她的狡黠、可爱与自毁。



Fleabag不是那种善良、道德完美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是乏味无趣、缺少魅力的。相反,她似乎浑身上下都是缺点与怪癖,但却有着迷人的吸引力与鲜活的生命力。


这种高超且微妙的人物塑造能力,首先可能在于,编剧以一种喜剧中经常使用的猛烈抨击与自我贬低的方式,来呈现这一人物。



在展示人物的性格(毒舌)、道德(出轨)、行为(偷窃)的种种不完美与缺点时,编剧先让人物毫不留情地吐槽自己、赤裸裸袒露自己的心声,让观众看到她在这一失控行为时内心的软弱、纠结、虚荣、分裂。于是,当她自己批评嘲讽自己之后,观众也不忍心再苛责她了,反而有了一丝同情。



此外,让女主角对着镜头说出内心独白的这一打破「第四面墙」的叙事手法,也是《伦敦生活》令人耳目一新之处。虽然这种手法在《纸牌屋》等电视剧中偶尔为之,但并未作为一种主导的、牵引观众情绪的叙事手法加以系统使用。



这种手法在艺术电影中并不少见,原本是一种制造间离效果的陌生化原则,让观众从叙事作品中抽离出来,意识到自己在看一部虚构的作品,保持与作品的距离。


但在《伦敦生活》中,女主角对着镜头眨眼暗示、说出内心想法的这一方式,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制造间离感,而是制造认同感与亲密感。



如同女主角一边生活,一边将她的一切(包括最私密的性)直播给观众,由此在观众与主角之间建立起一种微妙的联系,使观众更加投入的感受人物生活、认同女主角。我们知道她犯错时、受伤时在想什么,她在某个瞬间的犹豫、惊讶、自嘲、困惑,换言之,她的内心世界。当Fleabag对着镜头眨眼,似乎与观众达成了一种共谋,一种毫无保留的分享与邀请。



菲比·沃勒-布里奇敏锐地把握到视频直播时代,屏幕这一媒介某种新的视觉特性与观看机制,并巧妙的加以发挥利用。



剧集中最迷人、最灵动、最神秘莫测的一个时刻,就来自于对这一手法的巧妙变形。第二季第3集,Fleabag喜欢的神父显然对她也有了某种复杂感情,在两人对话的一场戏中,Fleabag一如既往的抽离出来对着镜头外的观众说话、使眼色。令人惊讶的是,神父竟然发现了她的异常:「你刚才怎么了?」「你刚才去了哪里?」「你好像去了另外一个地方。」



Fleabag被吓到了。但这又是一个特别浪漫、近乎奇迹的时刻。这个人,能够察觉到她的每一次转瞬即逝的闪神与游离,这不是爱情是什么?



在对于人的处境与人性软弱之处的洞悉上,这位年轻但才华横溢的编剧菲比·沃勒-布里奇,难能可贵的在一部大众文化产品中,继承了她的英国文学先辈们的轻灵、机智、刻薄、幽默。



通过两季12集、每集不到30分钟的短小篇幅,塑造出fleabag这一人物的复杂层次,揭示出了关于自我的一个真相——既它的不可控制,或者说不负责任,自由在本该循规蹈矩的灵魂里挑起散乱。也揭示出自我的弱点——自由、软弱、挥霍无度。



接受过英国戏剧传统教育的编剧,在这部尖刻、自省的关于自我成长的戏剧中,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某种传统,赋予Fleabag这一人物某些性格特质——自我戏剧化(自导自演的戏剧性)、唯我主义的、浮夸的、耽于幻想的。


爱是希望与救赎


第一季中,因为罪恶感、愧疚感而自毁的Fleabag,在经历全方位的挫败与伤害后,几乎跌到谷底,但编剧在结尾却加入了一点微弱的希望——来自于他人的理解。银行贷款经理愿意重新听她讲述贷款计划,这种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简单的信任,让一丧到底的第一季有了一丝暖色。



第二季则是一次重建,对被摧毁的生活、对看似不能更坏的人际关系、对自我放弃的人生,进行一种艰难的修复与重建。不再是第一部中的罪恶感,而是某种新的感觉——恐惧、不确定感,一种更日常、更真实、更普遍的人生处境。



第一季中,Fleabag追求一种被需求的感觉,所以她在性关系中盲目的试图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她的独白「你意识到有人渴望你的身体」)。但虽然她不断出轨,却始终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她不是主动去爱,只是渴望被人爱。所以她无力维系自己的稳定的情感关系,一次次搞砸、破坏自己的爱情。



第二季中,Fleabag需要一种方向,她想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一主题贯穿第二季始终。最终,Fleabag通过一次纯粹、美好的但却失败了的爱,获得了希望与勇气。



这一季的剧作更严谨、工整、精巧,看起来依然是表现女主角一事无成、散漫凌乱的私人生活,但却有了某种内在、逐步递进的心理轨迹。


第1集的家庭聚会,是Fleabag第一次尝试重建自己的生活,但也是一次失败的尝试。第2集的心理医生、第2集的职场女性、第4集的忏悔、第5集的发型师、第6集的婚礼,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女主角一点点开始清晰。



很多人会忽略第2集与心理医生的对谈,但这段对话其实很关键。Fleabag问:「你能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办吗?」医生回答:「你知道的,你已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大家其实都知道。你已经决定了要做的事。」这句台词在后面的剧集中会一再被印证。



比如在第4集的忏悔场景中,Fleabag对神父有一段坦诚的独白,袒露了她一直以来的恐惧感:「我想要有人告诉我明天早上穿什么,不,我想要有人告诉我每天早上该穿什么,我想要有人告诉我该吃什么,该喜欢什么,该讨厌什么,该对什么愤怒,该听什么歌,喜欢什么乐队,要买什么票。什么玩笑能开,什么玩笑不能开。我想要有人告诉我该相信什么,该给谁投票,要去爱谁,又该怎么表白。我只是想有个人能告诉我如何去生活,因为迄今为止我似乎路把我的生活过得一团糟。我知道也正如此人们才希望有你有这样的人存在,因为你会告诉他们要怎么生活,你会告诉他们要做什么,告诉他们生命的终点有什么在等待他们,即使我不相信你的屁话。即使我知道,无论我做什么,人生的结局都还是一样,我还是很害怕,为什么我还是害怕。」



但是在下一集中,神父回应她:「我觉得你根本不需要别人告诉你怎么活,你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如果你真的想有人指挥你的生活,你就会来当神父了。」


第5集关于发型的一段情节,轻巧、幽默地讽刺了当代某些女性那种日常的、繁琐的小烦恼。勉强维系虚假的婚姻关系并因此陷入绝望的姐姐,心烦意乱去剪了一个新潮前卫的发型。但强迫症的她却发现发型完全不适合自己,不能忍受失败与不完美,姐姐找Fleabag诉苦。



Fleabag指责发型师:「发型就是一切,我们也希望不是,这样可能偶然还会去考虑点别的。但发型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一天过得好还是不好。我们就是会觉得它象征着力量,象征着魅力。」



发型师却用一种轻松但无法辩驳的强势姿态怼回来:「如果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去改变!不要指望发型。」



第3集姐姐公司那个优秀的职场女性,也给Fleabag上了非常女性主义的一课——女性的疼痛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年期其实并不可怕,因为你终于会被当成一个无性别的人去对待了,不是一个携带着生殖器官的生育机器,只是一个单纯的职场人,那感觉太爽了。



对于一直被性关系困扰,一直恐惧自己的性魅力会消失(愿意用五年的生命换取自己的性魅力)的女主角,这段女性主义的宣言,可以说带来了一种新生的力量。



虽然这些经历、这些人,都在让女主角一点点的看清自己,但真正让她找到勇气、希望与相信的,还是爱情。


与神父之间的爱,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懂得的爱。他能看到她的内心小剧场,他能理解她的放浪、她的混乱与她的幽默。神父知道Fleabag的所有缺点,却依然能够不在乎这些,能够看到她的光芒,这实在是太美好了。



虽然这种爱充满了禁忌,却是一种纯粹、给人力量的爱。而当她终于能够去爱别人,就有了希望,就能够相信一些事情,而不再是恐惧、怀疑、迷茫。



剧集开始,Fleabag对着镜头狡黠的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我们甚至不会相信她。但是,当她终于被与神父之间的爱情所救赎时,我们却毫不犹豫的相信,这就是一个爱的故事。不是单向的、作为一个受罪的人被神父治愈和拯救,而是在一种纯粹的爱与被爱之中,找到相信的力量。



神父在第6集的婚礼上,有一段美妙的台词。


「爱情很糟糕。不仅很糟糕,还使人痛苦。使人害怕。让你怀疑自我,批判自我。与生活中其他人疏远。让你变自私。让你变奇葩。让你纠结发型。让你变残忍。让你语言和行动都失常。


我们都想得到爱,得到后却发现爱是如此可怕。所以怪不得,我们并不想独自经历。别人教我爱是与生俱来的,人生的目的是为爱找到合适归属。人们总是这样说,感觉对了,来电就好办。但我深表怀疑。


要有勇气才能辨别合适人选。弱者不擅长爱。做一个浪漫的人需要满怀希望。我想他们的意思是,当你找到你爱的那个人,就像找到了希望。」



这样,即便女主角依然是一个失败者、弱者,她却在能够去爱的同时,找到了希望。


我们在美剧(比如《马男波杰克》《无耻之徒》)、英剧(比如《米兰达》《去他*的世界》)、日剧(《追忆潸然》《从宫本到你》)、韩剧(《我的大叔》)中,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弱者——不成功的、软弱的、迟疑的、有缺陷的人,说明这样的社会,允许、接纳、包容、同情弱者的存在。


《米兰达》(2009)


但在近几年的某些国产电视剧(特别是大女主剧和都市爱情剧)中,却存在一种病态的慕强症,迷恋成功人士、霸道总裁、职场女强人、杀伐决断的大女主,但是,却很少有勇气表现弱者、失败者。


即使是《都挺好》中备受原生家庭折磨的苏明玉,也要设定为一个战无不胜的职场女王。在我们的社会,人们多么害怕成为一个弱者啊。(但二十年前我们也有《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伦敦生活》结尾,在Fleabag任何一个层面都算不上成功的人生中,她又一次失败了,这一次是她的爱情,她敞开自己去爱另一个人,却输给了另一种更大的爱——上帝的爱。



但是,当Fleabag最后一次面对镜头,对观众微笑、挥手再见,我们在心碎与眼泪中,却与Fleabag一起被安慰了。她依然有焦虑、有迷惘、有软弱、有遗憾,但值得欣慰的是,她终于可以与之和平共处,与自己的不完美、与自己的平庸——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也会的。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人鬼大战就这么收场,是《权游》烂尾的预兆吗?

有很多秘密,在这部国产职场剧里是第一次讲

本以为这是五一档国产片唯一希望,但张震加廖凡也不管用


2019迷影手账

五种颜色 致敬新浪潮

帮你把电影节种在手账上

100页 100句经典台词

电影就是答案

赠送【影迷限量呕吐袋】

从此无惧再遇烂片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虹膜微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