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烈推荐下最近这个8.4分的纪录片,看看科幻生活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小佳 虹膜 2019-07-27

文 | 小佳


不少人都看过小成本的软科幻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它的故事可以概括成,一个人能活到一万岁,他会是什么样子?


「永生」这个话题放到现在,或许还有人觉得匪夷所思,但实际上,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


2015年,儿童作家、《三体》的编审之一杜虹女士,在去世后就接受了头部冷冻的手术。按估计,大概五十年后,如果科技发展到再造身体,或许能让杜虹重新「复活」。



在纪录片《明天之前》,我们就能看到这所利用液氮保存人体,再进行「复活」的机构。




永生只是这部纪录片探讨的一个话题,另外,涉及到的内容还有AI机器人能否成为人类伴侣、美墨边境上的移民风波,以及安乐死这些面向人类今后发展的议题。


纪录片有一种新闻纪实+真人秀组合的观感。首先,四集四个话题,在拍摄过程中,没有使用二手的影像资料,主持人曾宝仪直接探访涉事的主人公,并且请到国际领域内资深的学者。导演将摄像机对现实中的采访对象进行直接的记录。



例如在美墨边境一集,除了那些渴望获得一线生机的墨西哥难民,纪录片还会追踪他们的对立方,美国边境自发守护国界线的民兵,他们就直白地表示自己阻止墨西哥人非法越境的经历,阐释自己「政治不正确」的民族主义,使观众也在了解他的「正义性」。

 


作为回应,纪录片包含了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把这看成一篇新闻报道,那它符合我们在新闻中追求的客观、真实、立体、平衡。


其次,真人秀的部分,就是主持人曾宝仪不仅作为一名采访者,她同时又是一个体验者,一个代观众感受的体验者。


纪录片并没有删除掉体验者的主观色彩,如性爱机器人的话题,在尝试触摸这些机器人的时候,画面直接表示曾宝仪的怀疑、羞涩。在「长生不老大会」上,感觉自己进入一个传销组织。同时镜头也不吝惜给出曾宝仪在生死话题面前的动情部分。

 

曾宝仪回忆起爷爷


这些本该在新闻节目里要杜绝的主观情感部分,在节目里反而成了一种加分项,因为曾宝仪的好奇、迟疑、感动,就是我们绝大部分观众的真实反应。


在这一点上,观众不会苛求她像新闻从业者表现的冷面客观,反而她的动情增加了代入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明天之前》的妙处是它不仅仅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展现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观点,更是在于,它利用摄像机为媒介,使得制作者直接参与到事件的发展之中。


曾宝仪跟随民兵巡逻也好、与机器人娃娃同去酒吧也好,就是跟随主人公的足迹,纪录他们的实际生活。



可能遗憾的是,纪录片只是对科技生活的表现,没有言之凿凿的结论,但是关于AI,关于基因改造,又是哪个节目能说清的呢?探寻答案或许就不是节目的初衷,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倾听到不同的口吻在讲述关于自己,关于未来的事。


片中关于AI机器人的话题,就是电影《她》现实生活中的复现:电影里一个宅男迷恋上一个AI声音程序,她的声音性感略带沙哑,风趣幽默。这样的故事现实里正在发生。


曾宝仪采访的机器人制造厂 RealDoll,设计的伴侣机器人性格可以被任意设置,包括性欲的高、中、低等等。


虽然这些机器人伴侣看起来表情还有一些生硬,但她们正在变得更趋近于人类,有想法、有情绪、有记忆,自然地交流、开玩笑,这就意味着更和人类建立情感联系。


会开玩笑的男性性爱机器人


机器人的买家会带着他们的伴侣散步、去酒吧,已然把伴侣看成自己的爱人。这些用户都是因为在现实中出现了交往障碍,所以为了避免风险,将自己的感情投注在机器人身上。


在功能上,机器人不只是一个纯粹的泄欲工具,随着高度智能化,机器人已经达到了一种陪伴与交流的程度。


片中一位AI工程师和丈夫的感情很好,但拥有了机器人,是对她的生理心理需求的一个补充,也就是说男性女性,都可以获得欲望的满足。

 

但在反对者看来对机器人的依赖是一种逃避人际交往的选择,这是对人类社会属性的冲击。而没有生命的机器人是一种物化的消费形式,是对人类的进一步商品化。


另一个最具争议的科技,就是关于永生的话题。在我们的概念里,长生不老这个话题或许还停留在巫术炼丹的印象中,而实际上,永生已经不再是妖魔鬼怪想吃块唐僧肉的恶念,而是一些由真实的人们所驱动的前沿科技。


目前世界最大的人体冷藏公司ALCOR


伴随着争议巨大的社会伦理,永生很容易被看成只是富人阶层的游戏,再退一步讲,即便真到了科技普及的时候,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当生命真的变得无限,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对它缺少了敬畏,我们的生活就变得廉价?


纪录片里确实有人已经对自己进行了基因改造,开始对抗时间、对抗衰老,修复了自己在行动、记忆、寿命,诸多方面的不足。


利兹·帕理什,曾在2015年完成自身基因改造


把这和AI机器人放在一起,一种是越来越像人类的机器人,一种是被高度改造的人类,二者之间的界限甚至都变得模糊。如果人类丧失了社会性,人似乎变得非人,是不是人类文明危机的开始?


在这背后,其实是机器人对人类控制权的一次威胁,对人类自身的优越感的一次挑战。



观众的抵触情绪比较小的,应该是关于安乐死的话题。第四集《告别的权利》就触碰了我们的话语中禁忌的死亡话题。


片中提到了104岁的植物学家大卫·古道尔,因为在澳大利亚不承认安乐死合法,所以他到瑞士决心完成自己的心愿。



对于大卫来说,令他无法忍受的是自己行动能力下降带来的生活品质降低,贴身的陪护是以牺牲自己的隐私、甚至尊严为代价,生活不能只是肉体的存续,他追求的是饱满的精神存在。


安乐死不是他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而是在拥有亲人关爱时,另一种选择。


曾宝仪曾问古道尔是否对这个世界说再见,言外之意,是想问还有哪些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但大卫很不解,为什么要再见。



因为如果令他手足无措、抵上自尊的离开,不如主动选择一种更有尊严的方式。就像《深海长眠》里教士与雷蒙的对话:「遏制生命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但是「遏制自由的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


在古道尔看来,他能够最后决定自己生命结束的时间和方式,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丧失了这种自由,那么生命对他而言,只剩下最后残忍的折磨。



《明天之前》里很多观点相左,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在自己的角度发表看法,我们无法指责谁对谁错,因为更需要的是尊重彼此不同的想法,而不是用自己的价值取向去影响别人。


毕竟我们在自己的处境下,往往很难理解对方的选择。但只有了解对方的难处,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明天之前》就是在这些真实的冲突里,让观众体会一种「选择的煎熬」。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卖萌的段子电影也能拿7.4分,可能是我落伍了

这部9.1分的国产剧,记载了更多比热搜还惨烈的性别暴力事件

这部国产片说,你好不容易混到中产,但有一个难关还是搞不定

《詹姆斯·简的画谜》

奥斯卡最佳影片海报设计师、DC御用画者

詹姆斯·简画集中文版国内首印

开启阴暗诡谲的异世界

跟随画笔幻梦一场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虹膜微店七五折购买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