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副部级的表演艺术家,就这么一位 | 国伶

LOOK 虹膜 2019-11-20

这是「国伶」专栏的第18篇文章,本栏目将逐一盘点、深入分析一些我们认为取得过真正重要成就的中国演员,此前推出了:


1.虽然他今天可能不火了,但仍是中国最顶级男演员之一

2.如果表演有最高境界,这个男演员可能已经抵达

3.演技不输他的有好几个,但这气场他第一

4.他,就是喜剧界的李小龙,超越了整个时代 

5.当代女演员里,无人再具备和她一样的魅力 

6.以作品而论,他可能是国剧男演员第一人

7.她是八十年代大银幕数一数二的女神

8.八十年代大陆的头号天皇巨星,就是她

9.最好的导演,最好的演员,举国此一人  

10.她是八十年代中国第一位电影女神 

11.二十多年前,他和葛优齐名

12. 在八十年代,她和刘晓庆齐名 

13. 古往今来的大人物,有谁是他没演过的?

14. 这位演员的淡出,意味着京城老炮儿辉煌年代的落幕 

15.人艺选他当演员队长,这就是对演技实力的最大认可 

16.英年早逝的他曾是中国最好的胖子演员之一

17.一说贤妻良母,我就想到她


文 | LOOK


认真地来说,英若诚不算专业影视演员。与他同辈的北京人艺几个顶级戏剧演员于是之、蓝天野一样,英若诚出演影视剧最多算是尝试一下不同的表演方式,丰富一下表演维度。并且,英若诚演影视剧,有大概一半的角色属于配角。


英若诚


可以如此概括,影视剧演出在英若诚一生厚重的艺术事业中占了非常小的比重,但也是因为影视剧超凡的传播力度,当代中国的影视观众对英若诚多少是有点印象的,毕竟《末代皇帝》《围城》《我爱我家》的受众面不可小觑。

 

1987年《末代皇帝》伦敦首映,左一为戴安娜王妃


英若诚是二十世纪中国顶级的戏剧演员。可是他的头衔远远不止于演员。英若诚是戏剧导演、翻译家、教育家,在高度开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还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把英若诚的非凡家世以及个人履历放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新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考量,显得过于独特与耀眼。


英若诚是满州贵族出身,祖母有清室皇族血统,祖父英敛之是《大公报》及辅仁大学的创立者,父亲英千里是辅仁大学的英语教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英语教育家。


左英千里,右英千里养女韩拱辰,1961


1949年英千里只身赴台,后任台大外文系主任,培养了几代学人(有意思的是,英若诚在英文回忆录《Voices Carry》里提及,父亲曾对他表示,自己的法语水平要好过英语)。这些学子后来在台湾社会各界都成为中流砥柱人物,其中政界名人里最著名的一位便是马英九。1993年,正是在马英九的牵线搭桥之下,英若诚才得以赴台,泪洒三千里,在墓园和父亲重聚。

 

1993年英若诚赴台拜祭父亲英千里


英若诚在中国戏剧演员里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囿于传统观念,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表演行当一直有排斥。好莱坞演员,常春藤名校、牛津、剑桥出身的司空见惯。中国即便到今日,教育水平与新中国建立初不可同日而语,也鲜有演员来自顶级名校、具备丰厚的人文教育背景。英若诚就读的是盛极一时的清华大学外文系(1946-1950),英文老师是钱锺书。


不过他的英文并非在清华所学,进入清华之前,英若诚的英语教育已经完备。他中学念的是天津的贵族学校圣路易教会中学。据英若诚回忆,整所学校只有四位中国学生,其他全为外籍。在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都使用英文。这使得英若诚的英语底子极端牢固扎实。


在后来的北京人艺,英若诚是唯一能和焦菊隐探讨西方艺术的人。

 

《推销员之死》首演成功庆祝会,左一阿瑟米勒,左二曹禺,左三英若诚妻子吴世良,左四英若诚


英若诚一直到1980年才第一次出国,那时他已经五十一岁。当时他陪同人艺院长曹禺出访,曹禺同样是清华外文系毕业,但几十年不说英语,已近乎遗忘,需要英若诚翻译。但是英若诚的英语水平令外界非常吃惊,香港学者刘绍铭就问过一次英若诚,在大陆几十年来都没有机会讲英语,你的英语水平是怎么保持下来的?英若诚开玩笑式地回答,我是看批判材料学习的。

 

清华外文系四年,英若诚学业方面最大的重心是研读西方戏剧。斯坦尼拉夫斯基、阿瑟·米勒、爱森斯坦是对英若诚求学期间影响、启发最大的三位人物。尤其是爱森斯坦关于表象(representation)与形象(image)的概念区分,对英若诚往后的表演实践产生了至深的影响。也正是对戏剧的痴迷,英若诚清华毕业后就自愿进入了北京人艺工作,将戏剧作为一生志业。



英若诚对中国戏剧的主要贡献,一是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戏剧,他甚至晚年在病榻上重译了《哈姆雷特》。英若诚译著的特点是极其注重文本的口语化呈现效果,像是让他青年时代就迷醉的阿瑟·米勒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英若诚翻译的时候极端注重本土化基础上的口语效果,中译本夹杂了大量四十年代的北京方言。


《推销员之死》(1983)


而在将巴金的《家》翻成英文版的时候,他也特别注重类似的这种对应效果。二是英若诚本人导演、出演了大量北京人艺制作的经典话剧。在北京人艺的扛鼎之作《茶馆》中,英若诚出演了刘麻子,这是二十世纪中国戏剧舞台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反派角色之一。同样也是英若诚,将《茶馆》翻译成了英文。

 

《茶馆》剧照,左二位英若诚扮演的刘麻子


英若诚的影视生涯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之前他唯一的影视经验是出演电影《白求恩大夫》(1956)中的白求恩秘书一角。改革开放以后英若诚出演过的影视剧,角色类型和他舞台剧演出区别不是很大。正邪两派的角色他演来都毫无问题,只是角色的身份,倒是还偏向中上阶层。知识分子、帝王角色,英若诚是信手拈来。在他不多的影视作品中,最负盛名的肯定是与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合作的两部电影,尤其是轰动世界的《末代皇帝》。

 

有意思的是,《末代皇帝》在故宫筹拍的时候,英若诚曾经以文化部副部长的身份去视察过。贝托鲁奇见了英若诚一下子就认了出来,「你是演忽必烈(中意合拍的电视剧《马可·波罗》)的那位演员!」为此,贝托鲁奇无论如何要英若诚出演,这让英若诚非常为难。 



贝托鲁奇此举并非攀附政要,筹拍《末代皇帝》选角方面一大难题是,当时的中国大陆演员很少能说英文的,而贝托鲁奇想更多的使用中国大陆演员。监狱长这个角色非常重要,影片的开场和结尾都是由监狱长来串联。再也没有比英若诚更适合的中国大陆演员了。


《末代皇帝》(1987)


拜时代之所赐,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得知此事后,亲自通知英若诚,可以出演《末代皇帝》,以此成就一段佳话。对中国大陆观众来说,可以明确感觉到英若诚扮演的中国官员和海外华裔演员扮演的中国官员的本质区别,谁为正本,谁为赝品,一目了然。

 

不过平心而论,监狱长这个角色给英若诚的发挥空间并不是很大,贝托鲁奇与他之后合作的那部电影给了他更多的发挥空间,那是一部完全围绕英若诚的表演展开的电影,英若诚展现出了精彩绝伦的英语表演技巧。另外让英若诚赢得不少当代年轻观众喜爱的《我爱我家》里的「老右派」老胡一角,其实有点玩票性质,他演来实在毫无难度。

 

《我爱我家》(1993)


英若诚影视表演的代表作当属电视剧《围城》里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一角,虽然这是一个配角。


《围城》(1990)


钱锺书是英若诚的大学英文老师,他是为报恩才出演的这部电视剧。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是英若诚的青春记忆。再加上他本人现实中的身份,出演此类角色是最没有障碍的。举手投足,眉宇气息,英若诚都能最准确地把握住分寸。


当然,高松年这个角色的难度绝不仅仅在于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设定,而是其手腕、其奸诈、其色内历荏。尤其是如何在最恰当的尺度中展现出角色的丑态,这一点非常关键。英若诚此次演绎,能够在保持住角色知识分子风度的同时,隐约地显露出角色不堪的一面。


《围城》(1990)


譬如高松年带着汪处厚一起「捉奸」汪太太、赵辛楣那场戏,高松年一举手的动作幅度,一句「岂有此理」的声调,都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了角色的性格和身份。而最后被汪太太戳破真相,丑相毕露的时刻,他又准确地展现出角色既狼狈又渴望保持镇定的尴尬。这些对戏剧性时刻高度凝练化的深度把握技巧,充分展现了英若诚对于戏剧艺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钻研所达到的认识高度。

 


今时今日,英若诚依然是中国演员中最大的一个异类,一位具有如此深厚中西方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居然没有门户之见,一生忘我投身于戏剧表演艺术。而放在历史的维度中,英若诚也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年代极端重要的象征性、标志性人物,永远值得铭记。


(提示:上方广告是微信平台自动插入,平台根据文章内容匹配相应的广告进行展示,具体的广告在正式发布前我们也并不知道,每位读者收到的内容也不同。)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最经典的越狱电影是《肖申克》,但最牛逼的逃犯要看最近这部电影!

来了!如果你没第一时间看这部电影,我都怀疑你不是个影迷

应该换个角度看待《狮子王》的「问题」,可能就成了优点

《好莱坞往事》对昆汀的重大意义,只有布拉德·皮特知道

强烈推荐下最近这个8.4分的纪录片,看看科幻生活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詹姆斯·简的画谜》

奥斯卡最佳影片海报设计师、DC御用画者

詹姆斯·简画集中文版国内首印

开启阴暗诡谲的异世界

跟随画笔幻梦一场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虹膜微店七五折购买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