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欢水》到底可以拿几分?

漠一 虹膜 2020-10-14


漠一

 

大结局出来后,《我是余欢水》从开播时候的8.5分,被网友迅速刷到了7.4分。


引爆点主要是因为结局的这段台词——


有网友提出编剧是在夹带私货,讽刺女权,甚至剧中女性角色也存在脸谱工具化的问题。

结果编剧的回应如下,然后就招来了「一星运动」,短评区全是「求拳得拳」的愤怒声音。


不过,《我是余欢水》到底有没有讽刺女权、是不是在创作中有性别方面的偏颇,并不是我们今天打算深入谈论的问题。

我们还是想来谈谈这部剧本身的得失。

首先要承认,《我是余欢水》的成功是现象级的,它火到我走在街上,都能听到路人在聊郭京飞。整部剧的主题、表演、质感,确实是国产剧良心级别。


有种声音把《我是余欢水》的成功总结为讲好了「中年焦虑」,这没错,但更确切地说,「中年焦虑」是剧集的主题,并非其成功的根本,或者说这是吸引观众们对它感兴趣的一种共同体验,它的成功从这个共同体验开始的,而非源头。

中年是一个时间节点,讲中年焦虑的影视剧绝不算少,这几年尤盛,就跟讲原生家庭问题的影视作品一样前赴后继,《我是余欢水》在题材选择上并不特殊。

这类影视剧大多分为两类,一类说屌丝逆袭,另一类则说人生赢家遭遇危机。它们,让观众产生的,都是一种有着「正面反馈」的意淫。


解释一下就是,对于前者,大家代入主角的平凡人身份,得到的是反转人生的爽感,比如讲回到年轻时代重活一次的《夏洛特烦恼》;对于后者,观众要么体会成功者的纸醉金迷,要么从戏谑他身处困境的落差里得到笑料,比如讲成功企业家陷入困境《囧妈》。

但《我是余欢水》不同。


余欢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没能实现逆袭的屌丝,他所陷入的中年困境,是剧集一开始打动大多数观众的关键。

但即便是之后,他误以为自己得了绝症,破罐破摔、不再忍让,他也未曾得到过真正的逆袭。


上了电视,成了英雄,妻子还是和他离了婚。见义勇为的奖金,始终都是空头支票,还得被当成稀有动物一样巡回展览。捏到上司命门,和他们硬刚,论算计还是差这些老油条一步。

剧集最后的结尾也非常明确地点出了「从未逆袭」这一点,所有的经历,爆发、回击,可能都是大梦一场,余欢水说不定早就死了。

这样的设定,给观众们带来的观影体验是尤为不同的。


余欢水是个从未逆袭的屌丝,仅从这一点来说,本剧就已经和大量讲述中年焦虑的作品拉开了距离。作为观众的我们,能从中获得两种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观剧体验。

一方面,我们看到余欢水的惨,那些在社交网络或者生活经验中耳濡目染的「别人的故事」被高度集成到余欢水身上,让观众产生一种,「还好我没有活成余欢水」的侥幸感。


另一方面,当我们从余欢水的遭遇中抓取到似曾相识的体认时,便会因为余欢水的忍让、顾虑和想要维护的更重要的东西,而原谅自己在生活中做出的相同选择,并最终原谅自己生活的平庸。

这是与我们刚才提到的正面反馈意淫,完全不同的「反向意淫」。


也就是说,在大量的影视剧都在满足我们做美梦的欲望时,《我是余欢水》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消解了我们做噩梦的恐慌。

它当然会成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主角的余欢水,其实承担起了大量影视剧中,反派们所承担的叙事功能和心理功能,让大家对他产生了一种「反向认同」。

回想一下剧中真正的反派,U盘三人组你就会发现,大家对他们产生的也恰好是一种「正向认同」,你会理解、甚至同情他们机关算尽保护自己的动机。


反转观众对角色的意淫机制,也反转观众对主角和反派的认同心理,是《我是余欢水》与此前同类题材的国产剧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它成功的关键。

它成功的另一面,则来自于对中国式生存之道的洞察,并在洞察这种残酷现实的同时,用非常黑色幽默的方式去化解、讽刺了这部分现实。

这是剧集在风格上的策略,尤其到七八集左右,电视台副主任事件进展到高潮时,它甚至缔造出了某种讽刺官僚的黑色电影质感,这对国产剧而言是相当难得的。


而最终,观众们也在这种自嘲里,中和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抚平了现实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不甘。

这同样是非常中国式生存之道的解决方式。


剧集对社会生活里中年人独特的人生体验有精准的把握,这种人生体验甚至不仅仅属于余欢水,他们必须在有着不同规则的小社会单元体系里游移挪腾,施展凌波微步。

早上起来,是家庭单元里的规则,早餐买没买牛奶,看起来是琐事,其实是家庭单元中掌权者制定的规则,余欢水必须要服从这种规则。


到了接送孩子、处理孩子的学校纠纷时,他又进入到了校园单元的规则中,在能拿钱解决问题的家长面前,余欢水和孩子的据理力争并不在这规则认可的范围之内。

去了单位,又是一套强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业绩干不过自己的徒弟,就要被年轻一辈羞辱,也被上司随心情处置。


年轻一代可能尚未进入到这么多的社会单元中,但剧集只要让每个人对其中任何一种单元有同感就够了。

随着进入职场、建立家庭、为人父母之后,从青年变成中年的一代代人,也就慢慢了解到了这种必须同时处理不同「社会单元」的多层次生活方式。

这便是压到中年身上的一根根稻草。


所以,余欢水的惨,是大多数平凡中年人惨的集大成者。

而余欢水贯穿始终的平庸,也让绝大多数观众最终原谅了自己的平庸。


即便如此,《我叫余欢水》依旧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女性角色的偏颇是一部分,这个就不展开说了,不过,它女性角色的失误,恰好是依附在它的另一个更大问题上的。

那就是余欢水这个人物在设定和最终作用上的严重脱钩。


余欢水的人设和经历,都建立在高度戏剧化的情景下,换句话说,就是狗血。

车祸、离婚、失业、绑架、追债,绝症误诊、窥破公司机密、买卖人体器官、见义勇为楷模,什么事儿都被余欢水遇上了。

大起大落的经历能够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力,也最大程度地集成了「中年人社畜大全」,包揽认同感。


但,这种经历上的「变」,是要带来认知上的「思变」的。

《我是余欢水》只做到了前者,却没做到后半部分。

直到故事的结尾,余欢水也没有明白任何道理,他除了会在行为上不再忍让,更多选择爆发以外,并没有在自己的平庸和社畜生活中习得任何道理。


编剧利用了这些大起大落来吸引观众,来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却没能让这些大起大落产生意义。

爆发只是这个人物思变的第一步,关键在于,爆发之后应该怎么走。


这实际上是相当沉重的话题,它指向了我们大量的文艺作品始终在处理的现实母题。

揭示真相比制造冲突更难也更现实,但《我是余欢水》用一泻千里的闹剧式收场,偷懒地回避了这个本质性的现实伤疤。

在这样的回避态度之下,原本可以发挥其讽刺和揭露作用的高度剧情化设定,就又落回到了狗血之中,而不是更进一步,上升为荒诞。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是余欢水》从8.5跌到7.4,绝不仅仅是女权的问题,它离「8分剧」的那个档次,真的还差一口气。

余欢水就像是一个导游,领着我们在社会百态的动物园里逛了一圈又出来了。但这个导游,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一个人,一支麦
蝉联五年艾美奖的神剧,落幕了!
热爱历史文化的人,都会喜欢今天首映的这部动画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