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盗梦空间》98分,《信条》99分

人骨收集者 虹膜 2020-10-14

人骨收集者

 
虽然迟到了那么一些时候,但《信条》终于要在下周的9月4日,和中国的观众见面了。
 
为了以最好的方式给大家推荐它,我们把《信条》看了两遍,不过放心,考虑到你们的观影体验,这篇文章里不涉及剧透。

毕竟,诺兰的电影,看别人再怎么说烧脑复杂,都不如自己走进电影院中去体验来得酣畅淋漓。
 
如果要总结看完《信条》的感受,大概可以用很多年前上量子物理课时,老师跟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想要进到这里,你必须完全忘掉以前的物理常识,接受这个新的世界。

 
《信条》,就是诺兰给大家打造的一个、颠覆我们物理常识的全新世界。
 
这是一个「时空逆转」的故事,但这个逆转,跟我们以前看过的那些时空旅行的故事,完全不一样,又还超越了自己,因为诺兰之前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在玩时空叙事,如果说《盗梦空间》有98分的话,那《信条》,至少有99分。
 
至于怎么个不一样法,还是来听听诺兰本尊的亲自解释吧。


前天,《信条》发布了一则十分钟的超长幕后花絮,相当于是种官方的重磅「剧透」,在看电影之前,好好研读这则幕后,是很有必要的基本功课。
 
诺兰可以说很懂自己的粉丝了,在幕后花絮中,用自己片中的人物来回应了观众的第一重疑惑:时空逆转,是时间旅行吗?


答案是否定的。诺兰想要的,是更多的可能性。
 
这里的时空逆转,建立在熵的概念上。现在大家比较通常用来形容熵的说法,是「一个系统的内在混乱程度,并总是在增加的」。
 
其实不用去纠结物理的定义,一个简单的理解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熵増的过程中,比如水果腐烂,人老去,子弹打出去穿透人体、人受伤流血失去生命力,都是熵増的过程。
 
但在理论上,一个人或者一个物体的熵值,其实是可以被逆转的。换句话说,当熵可以逆转,整个物理世界也都发生了改变。

 
听起来有点玄乎是吗?但你丝毫不用担心理解障碍,因为诺兰在片中用了特别具体的例子,让你一下就能get到这个设定。
 
比如预告片中说到的,通常状态下,我们是扔掉子弹,但如果是逆熵材料做出的子弹,就会在我们做出丢掉子弹的动作时,自动回到我们手中。


子弹,也不是从枪里射出去,而是在我们扣下扳机的时候,被接回弹匣中。


这甚至还直接涉及到整套动作戏系统的改变。

比如飙车本来是往前开,现在会变成倒着飙车,人物在打斗的时候本来应该向前出拳,现在却要反着来,而在这之前,根本没有人在电影中打过「逆向的拳头」。


所以,用「银幕巨制」来形容《信条》,一点儿也不夸张,它不仅指向的是影片「时空逆转」这个前所未有的设定,更是伴随着这个设定,在整个视觉系统、动作戏观感上的颠覆和推翻重来。
 
必须要强调的是,即便有这么多从未在大银幕上出现过的场景,诺兰也依然坚持了自己一切都要实拍的宗旨。
 
在预告片中,我们能看到有个炸飞机的情节,而诺兰居然真的搞来了一架波音747飞机,在一个还在正常运转的机场,实打实拍了把波音747撞进大楼里的镜头。

 
制片人都开玩笑说,「那里一般不会经常有飞机被炸掉。」

 
熟悉诺兰的人肯定立马就会觉得,是那个感觉了,这不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在没有特效的情况下,让一辆18轮货车,在街道上发生垂直翻转的诺兰吗?

这不就是在《星际穿越》中,为了呈现末日景观,让剧组种了漫天玉米地的实拍狂魔吗?

 《星际穿越》

科幻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由特效造就的神话,像是卡梅隆这样的大师级导演,都要等到特效能实现自己的构想时,才拍《阿凡达》。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诺兰的科幻片,其实有了点「反科幻」的意味。

因为他总是坚持实拍,拒绝电脑特效,连他的摄影导演看到剧本都会犯愁「这要怎么拍?」


在幕后特辑中一闪而过的镜头里,我们都能看到这些实拍的细节。
 
比如歌剧院大战中,每一个座位上的观众,都是真实的群演,这种群戏的控制难度特别高,因为一面要拍摄舞台上的交火、打斗,一面还要兼顾台下的观众反应,稍有一点问题就要全部重来。


而片中很多颇具未来感的场景,像是存储逆向材料的秘密仓库,也全部都是实景。

那些逆向材料被「接回」角色手中的场景,主角们套上设备弹射进大楼的惊险时刻,也都是实拍,即便是在这种幕后特辑里,你也看不见任何绿幕之类的设备。


怪不得约翰·大卫·华盛顿会说,「就像纪录片一样,你知道这是来真的。」
 
这也让人很好奇,诺兰到底是怎么实现这种「逆向」的拍摄的。

 
全实景的拍摄,对演员的表演来说很有帮助,因为科幻本身就是一个超越既有认知的语境,很多时候,演员需要去想象自己看到的东西、所处的环境才能表演。但在诺兰的《信条》中,他真的把这些场景带给了演员。
 
大概被诺兰的这种精神和热情感染,约翰·大卫·华盛顿也没有使用替身,亲自上阵完成了全部动作戏,比如片中那场在高速路上的飙车戏,多辆车夹在一起,约翰·大卫·华盛顿还要匍匐在消防车的云梯上,完成高难度的动作戏。


而罗伯特·帕丁森,则一扫《暮光之城》里那种孱弱阴冷的吸血鬼形象,在《信条》里呈现了自己硬汉中兼有细腻的一面。
 
在曝光的训练现场片段中,我们能看到那些打斗都是拳拳到肉,同时还又因为「逆向打斗」的设定,会有一些很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像是在这个镜头里,你会感觉到,约翰·大卫·华盛顿的打斗,好像有点失重的感觉——


在荒原大战中,当战士们往前冲,他们身后的地雷、炸弹,都是「反向爆炸」的——


类似这样的场景,散落在《信条》中的各处,为了不剧透,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但就像诺兰说的那样,他希望《信条》提供给大家的,是一个重新理解动作电影的理由。
 
回看诺兰之前的作品,你会发现时空主题,始终是他关注的一个焦点。就算是写实的战争片《敦刻尔克》,他也做出了海陆空三个空间之间,精妙的时间对应。

 《敦刻尔克》

在时空+科幻这个主题下来看,诺兰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和现在的《信条》,其实可以看做他的「时空三部曲」。
 
《盗梦空间》是延展出新的梦境空间,并用梦境和现实的时间换算,来重置时空概念。

《盗梦空间》

《星际穿越》是把我们对时空的理解,拓展到了宇宙的宏观层面。

《星际穿越》
 
到了《信条》这里,诺兰重构的甚至不仅仅是时空观了,而是直接把我们以往理解的线性的、有流动方向的世界,拆解成了正向世界和逆向世界,并在银幕上让这两个世界形成了交错、重叠和并置。
 
有意思的点在于,观看电影的我们,是处于正向世界中的,但在观影过程中,我们又会去回想片中的情节和细节,这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回溯过去的逆向体验。所以在观看《信条》的时候,你不仅仅是在看电影,也会感觉到自己成了电影正逆交错世界中的一部分。


这是冲击波般的颠覆体验,只有去到影院,在大银幕上,才能接受到诺兰想要输送给你的全部信息。
 
实拍狂魔诺兰,一直以来都是胶片电影和大银幕观影的忠实守护者。在今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也曾发文支持院线,并用自己的电影来支持电影院。

 
因为在爱电影、救电影这件事情上,诺兰永远冲在第一线。
 
在这个前所未有的面临挑战、前景并不明朗的当下……我希望人们可以看到电影院对于我们的意义:它是我们社交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娱乐所有人。人们在影院相聚,享受由影院工作人员献上的精彩故事和光影盛宴,与家人和朋友欢度夜晚。作为一位导演,如果没有影院工作人员和他们服务的观众,我的作品就不会完整。

就像他说的那样,不在电影院看《信条》,那将是不完整的。

 
作为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即将在9月4日上映的《信条》不仅承担了某种风险,也献出了自己的热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当《信条》和复工后第一部国产大片《八佰》放在一起的时候,就颇有了点救世双雄的意味。
 
刚好,它们说的也还都是战争。
 
只不过《信条》里的战争是时空维度上的,它甚至还是诺兰设定的属于《信条》的世界观,和我们既有的世界观之间的「战争」。
 
《信条》现已开启预售,鉴于看一遍肯定是不够的,在这里也推荐大家选择不同制式观看,比如IMAX、杜比影院,以便有最全面的视听享受。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看完《我和我的家乡》邓超这部分,想家了
他的代表作,不止《切腹》一部
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明白为什么要等它六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