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赛人的打分标准,今天第一次公布 | 十分赛人

赛人 虹膜 2020-10-14
这是一个新的专栏,叫做「十分赛人」,顾名思义,由赛人来写他心中价值10分的那些影片,从今天这第一部,就要叫你跌碎眼镜。


赛人


导语


评判一部电影的优劣,需要很多标准,但这个标准不是板上钉钉,要因地制宜。标准不好定,也用不着定,态度还是得有,那就是得有积累。这个积累,还不单单是一滴水接着一滴水,成了一杯水,一缸子水,然后成了一潭子水。那充其量,只是物理变化。这其中,还得要有化学变化。要琢磨,要思量。


在我这儿,看片的经验,也是看人的经验。电影是人拍的,它也必须是反映人的,看电影就是看人。只有经验够丰富,才能做到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这个经验不是要让你的一生富有传奇性,而是在你经事之时,能吃一堑,长一智,不让日子活在狗身上。不是拼坎坷,也不是玩沧桑。要论阅历的话,很多人都不如一个乞丐那样能尝尽人间百味。可你看他,吃再多的苦又如何呢,他还是一个视尊严如无物的乞食者。生活在他身上不会留下烙印,他就是一成不变的,把他的日子往单调里过。

 

只有那些善于总结,精于感受的人,才不至于让自己活得那么死板,那么僵硬。看电影也一样,你仅仅是看,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得去心领和神会。就像仅仅是活着,那也只是一块能活动的走肉。你的所谓阅片量,饭量要有,消化能力也要有。这样,电影才能内化为你的骨骼和血液,让你不必为那些照猫画虎且虚情假意的东西,奉上你为数不多的真情。

 

好的电影不应该让我们麻木,真麻木了就不仁了,且会误以为自己感情特丰富。而糟糕的电影,则让我们用感动替代感受,用不约而同的往事洗刷我们自己那些最珍贵的记忆,靠不断地解决问题来遮敝真正的问题。

 

在这里,我也不想陈述我对经典电影的定义。常规意义上的,一个真心要在银海畅游的人,自能从各类教科书中找到答案。只是那些答案,于我而言,并不一定合适。


前面说过了,我看电影,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我甚至还盼着有些电影能打破我的一些观影惯性。真要说说的话,我看电影,不是特别求共鸣,求共情。我更希望看到一个陌生的世界。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能极大地满足我的好奇心。人竟然是这样,这是我看电影时,最大的快乐。

 

很多人都问过我,我为什么对很多电影都吝于亮高分。首先,我们离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相隔太远,再出精品,甚是艰难。但我总想,电影跟它的姊妹艺术相比,实在是年轻得不像话,它真正的锦锈前程,我应该是看不到了,但我坚信,一定是有的。


电影,它在限定时间内再现空间的表现力,可开掘的潜力还远远没有穷尽。而空间反作用于时间的,属于诗的品格,也应当是绵绵不绝的。意思是说,假如明天出现了一个《牯岭街少年事件》这样的,甚至比它还要优秀的电影,而你又刚刚给《少年的你》打了八、九分,那你就是在充当高质量电影的拦路虎。我对很多事情都爱往坏处想,而在电影的方面,我是个乐天派。我的评分标准,很多时候是为更优质的电影,去预留一个空间。因为我坚信,电影的明天更美好。

 

再则,鼓励一个人去做他既不擅长也不热爱的事情,不光是冷漠、自私。细想想,还有点残忍。你让一个瞎子去画画,让一个侏儒去NBA。话说大一点,是很不人道的。说的话,没人信,等于白说。说的话,假如只有笨蛋愿意相信,它就会形成反射,让你也变成一个笨蛋。

 

说回到我自己看电影,看到现在,无论怎样,得承认,这还是件私人化的事情。我能做到的,只是让我的私心更丰富,更绵延,我一直为此而努力。

 

还想说的一点,我的经验常常会被破坏掉。我认为,只有这样,经验才有它存在的价值,在此,希望我和大家都能一道成长。不辜负电影,也不辜负人生,都能且行且远。

 



正  文


《大决战》之后,再无真正战争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公认为是距今世界范围内,覆盖地理面积最为辽阔(涵盖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也是最为巨大的一次世界大战。

 

然而就在二战刚刚结束的第二年,在世界的东方,又爆发了一场参战人员最多的战争——一个四万万人口的国家,就有二千多万人,被这架战争机器所带动。作战区域,由北向南贯穿,从东往西横扫,几乎席卷了神州大地的每一寸角落。

 


这场二战之后规模最大的战争,被败者称之为国共内战,被胜者称之为解放战争。在硝烟散尽后的第37年,也就是198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倾全厂之力,充分利用其雄厚且独有的资源优势,并集结其他兄弟制片单位,历时六年,耗资一亿人民币,完成了总时长十一小时,三部六集的空前史诗巨制《大决战》,努力从国共双方的角度来描画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三大战役的风云变色和雪白血红。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虽然八一电影制片厂是隶属军队的,中国最大的四大制片厂之一(其它三厂分别为长春、北京和上海),但为国人所熟知并喜爱的战争题材影片,很多都不属八一厂出品,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八一厂出名的导演,也不太多。在1966年之前,最知名的有三位,即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的王苹和极为注重观影趣味的严寄洲,还有一位是李俊,综合来看,他的成就也是最大的。

 

李俊和斯琴高娃


而李俊就是《大决战》的总导演,李俊在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内,并未执导过巨片。但这位从片场中磨砺出来的青年导演,已经显现出对电影语言的驾驭有着非凡的悟性。他执导的《农奴》是十七年中国电影少有的注重环境与人共处时的苍凉雄奇的杰作,其光影流动时的凝重肃穆已具教科书般的示范作用。他文革后执导的《归心似箭》,同样注重环境与人情的互动,且更加细腻动人。

《归心似箭》 

而《归心似箭》的摄影杨光远,也是《大决战》的导演之一。1986年与杨光远合作了《血战台儿庄》的导演新人翟俊杰,后来也加入到《大决战》的导演组。与杨光远同为摄影师出身的蔡继渭也是这部巨片的重要导演之一。
 
八一厂的另两员干将景慕逵(其子是著名歌手景岗山)和韦廉(姑母是上官云珠),这两位导演的作品均以温婉细腻见长,善于描写军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图景。包括李俊在内的这五位导演,各有所长。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从导演的角度来看,《大决战》已经作好了多方面的准备,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全片史的风骨和诗的品格。它也最终实现了「远观刀削斧砍气势宏大,近看精雕细刻不失其真」的美学追求。
 
1991年之后,不光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一部影片,即使通过电脑科技,也无法在场面、在规模,在人力与物力的投入上,与这部巨片抗衡。它像一道高耸入云的旗杆,至今仍屹立于世界影坛岿然不动。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它说有五千人,就有五千人站在那一片广袤的平原上,它说要夷为平地,一所所腾空的民居就成了齑粉。总体基调,它是乐观向上的,但也不乏沉郁的惊回首。你只有不抱成见地,去细细地观赏这部多声部的影片,它的丝竹管弦所弹拔的不仅仅是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轰然交响,还有人与历史对话时的多思多虑。这里不便一一细表。我只简要说一下影片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段落。
 
全片航拍镜头颇多,而且是以长镜头的方式呈现。而最长的,估计也是难度最大的镜头。留给了国民党的黄维军团,出处是在《淮海战役》。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这个镜头不算特别长,三分钟不到,但却绵延数公里。让观者也如上帝之眼一样去俯瞰这支军容整肃、军纪严明的大军如何越过平原,行进在华北大地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各兵种井然有序地奔赴在他们终将失败的道路上。那好像是人,但又几乎是被剥夺生命标识的一列列躯壳所形成了一种极其古怪的力量。镜头最后的落幅,是一身戎装的黄维相当自信地立于山坡之上。
 
最后一段航拍放到了天津的金汤桥上,自然出自《平津战役》。经过29个小时的奋战,东北野战军成功解放了这座华洋交错的大都会。彩旗飘扬,人头攒动,自不必说。
 
《平津战役》

我以往看到的战争片,在胜利会师之时,是看不到女兵的。而在这片欢乐的海洋里,无数年轻的女兵也挤在了这座桥上。男兵们把战友扔到半空中,而女兵们也在蹦跳,同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喜欢的一幕,是一个男兵轻轻摩娑着一个女人脖子上早被硝烟熏黑的毛巾。这镜头大概只有一两秒,却让我感到有种说不出的浪漫。这是全片所有大航拍里将激情和抒情结合地最为完美的一段。
 
《平津战役》作为收官,风格最为浑朴和凝重。这主要体现在傅作义作为华北剿匪总司令,不爱穿美式军装,而常常是一身棉布军装打扮。一方面可看出他和各级指战员在着装上刻章混淆官阶的平易之姿,另一方面透露出他在大厦将倾之时灰败的心情。
 
前两大战役,第一个出场的总是毛泽东,他不是独自徒步登高原,便是推着历史的磨盘在思考两种命运究竟该如何决战。而《平津战役》一开场,是傅作义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雨中游故宫的情景。通过紫禁城秀丽壮严的古迹,诚然是为傅作义的投诚,北平得以玉全奠定心理基础。
 
《平津战役》

但语境即情境,我们和司徒雷登一样,从来没有见过暴雨中的午门、太和殿的景色,也没有见过千龙戏水的神奇画面。镜语即情语,这个曾经金碧辉煌的皇宫此时在傅作义的眼中变得暗淡,也应合了他此时不得已而为之的诸端情意结,也暗示出一段陈旧的历史即将被冲洗。
 
全片也有很多粗口,最大的粗口来自刘伯承训诫杜义德的那句话,他让杜义德摸摸自己的裤裆,看有没有卵子。而林彪在阵地上所召开的临时军事会议上,是不给他的那些高级指挥员们留饭的。他在战事最为紧张时,总是一张阴晴不定的脸,但他也会狠狠地说出: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此言一出,战争就从毛孔里,从灵魂深处以简单、迅捷的方式冒将出来。正因为不能回避这段重要的历史,污点人物林彪必须站在舞台的正中央。也让《大决战》的开篇《辽沈战役》最为出挑,最能让人领略到此前此后,重大历史题材电影中所没有的彷徨,以及完全不惧任何形貌牺牲的「决断」,才能一睹战争再正常不过的残酷。
 
国民党开炮时,不计自己人的死活。而东野这边,刚缴获一架小山炮,它派上用场之时,同样是不忌讳伤及同仁。锦州攻克之时,由孙海英扮演的国民党残兵,用冲锋枪扫射女通讯兵时,口中高喊着「缴枪不缴女人」。战争的无情让我这样的男性,顿感痛心疾首。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平津战役》

让我们再听一听攻打锦州之时,万炮齐发之下,著名演说艺术家张家声极具铿锵的旁白:
 
「那些年月里,飞鸟早已习惯了枪声炮声,习惯了硝烟弥漫的天空,它们却不曾见识过整个一座城市在颤栗着、摇撼着、倾斜着、旋转着,它们不能想象古城锦州竟这样痛快淋漓地在做一次火浴,以熊熊烈焰洗涤着自己。」
 
在相当漫长的制作过程里,数以万计的人投身其中,如此精密、复杂且有序的集体化大协作之下,仍有着抹煞不去的作者之光,这是尤为可贵的,并值得一看再看的。
 

《大决战》是属于历史的、文学的。属于秩序内部的整洁,也属于细部滋生出的悲悯。属于摧枯拉朽的必然,也属于那些一闪而过但毕竟存在过的偶然。它自然有着奔涌而来的浩然之气,但也弥漫着再生动不过的烟火气。它最终还是属于电影本体的,我很想知道阿贝尔·冈斯和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这些以执导恢宏大场面而见长的电影艺术家看到这套巨片时,是不是也会心潮澎湃。
 
它以复刻历史的名义,却给历史带来了更多可供观摩的新气象。十一个小时过去了,你不会觉得冗长,你反而会觉得它还是简洁了。历史的回响一经如此精心、尽心、费心的重奏,它就会余音缭绕,并让人三月不知肉味。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我和我的家乡》和那么多爆款电影,能做出来不是因为巧合
不是尔冬升敢说,而是大部分爱豆真的业务极差
残酷的废土生存挑战也能拍得如此温柔,值一个豆瓣9.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