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能搞出9分美剧,也就能搞出9分电影

伯樵 虹膜 2020-10-25

伯樵

 
2013年,创剧人和编剧的艾伦·索尔金在美剧《新闻编辑室》第二季第四集里安排了一场戏:作为正面领衔主演、ACN电视台当家主播、(自称)共和党人麦卡沃伊在直播节目中,利用高超的诘问技巧和逻辑归谬,将参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意见领袖之一的纽约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雪莉辩驳得哑口无言、气急败坏。
 
《新闻编辑室》第二季

作为「成熟」、「世故」代表且亲民主党的索尔金,借剧中人物之口,对声势浩大但却空喊口号、诉求混沌、过于理想主义、缺乏可操作性的左翼运动进行了一次单方面的降维打击。

索尔金言下之意无比明确:旨在蔑视权威、高喊口号的左翼运动,对于现实政治改革其实于事无补,它既不能唤起普罗大众的认同,也无法像右翼「茶党」运动对具体政策产生影响,最终只是一种自嗨的政治表达。

 索尔金

2020年10月16日,奈飞上线了索尔金最新执导的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影片表现了1969-1970年间,在尼克松政府授意下,联邦检察官起诉了一年前芝加哥民主党总统选举大会场外7位带头组织抗议的、不同背景的反越战人士。索尔金又一次借片中人物之口讨论左翼运动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只不过这次,他对之前《新闻编辑室》中的论证有所反思。
 
适逢5月26日,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因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过度执法后死亡,全美继2014年非裔迈克尔·布朗枪杀案后再次全面爆发「黑命贵」抗议运动。


虽然大部分抗议活动和平进行,但仍不乏一些抗议升级为暴乱、抢劫。至少200座城市宣布宵禁,共三十余州出动国民警卫队6.5万人维持治安,超过1.4万人被捕,运动至少造成19人死亡。
 
在此语境下,最新上线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以下简称「审判」)更像是对于席卷全美的黑命贵运动和不到20天即将进行的总统大选的一次表态。
 
《审判》故事肇始于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彼时美国反文化运动也步入高潮,马丁·路德·金的遇刺更是全面激化了民权运动。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大批反战人士、嬉皮士、左翼人士在各个政治、性别、文化议题上互相交织,最终以反越战为宗旨,许多人纷纷决定在8月下旬芝加哥举办的民主党代表大会上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示威者与警方在芝加哥街头对峙八日,最终造成一系列流血冲突,超过500名示威者、100名平民和150名警察受伤。
 
尼克松1969年接任美国总统后,保守派政府决定杀鸡儆猴。司法部长米歇尔指示联邦检察官状告「煽动」芝加哥抗议的8名组织者共谋跨州犯罪、煽动骚乱。这场审判本质上是一场政治秀,在尼克松政府强调「法律与秩序」的大语境下,与其说这是一场司法审判,不如说是一次游街示众。

前排 芝加哥七君子

然而,反战人士们顺水推舟,将这场公开示众变成了发表观点的舞台。随着审判开始,几名嬉皮士被告(他们自称「异皮士」)不断在当庭捉弄、辱骂法官,在法庭外更是将庭审内容当成宣传材料,控诉司法体系对反战人士的不公。
 
美国作为普通法国家,庭审属于对抗制诉讼,真正的交锋是诉辩双方律师之间的攻防;但这场聚光灯下审判的主角,最终却成了法官朱里斯·霍夫曼。

朱里斯·霍夫曼

霍夫曼本人原先也很难说是「坏人」,在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他甚至是坚定的异议人士。但在此次庭审中,霍夫曼大失风度:他频繁驳回被告律师的动议、拒绝关键证人出庭,全程更是无视黑豹党领袖鲍比·希尔的诉求,甚至下令法院法警将其在座位上捆绑、用布条塞口。

霍夫曼在整个庭审过程中,表现得像一个失控的被侮辱者,他与被告方的互动像是一种恶性循环:他越对被告方不公,被告方越对他藐视、辱骂,而后气急败坏的他为了尊严,就惩罚性地继续对被告方不公。司法部长本想上演一场严刑峻法的司法正剧,到头来却成了霍夫曼与被告方怄气的二人转。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1970年2月18日,陪审团宣判合谋罪不成立,七人中的两人完全无罪,剩下五人因跨州煽动骚乱被判入狱五年。两年半后(1972年11月),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因霍夫曼在庭审中的偏见以及FBI非法窃听辩方律师办公室,推翻了霍夫曼的判决,并下令重审,司法部最终放弃了诉讼。芝加哥七人最终取得了在反战宣传、司法审判上的双重胜利。
 
索尔金延续了他这十年来在《社交网络》《点球成金》《乔布斯》中的编剧技巧,他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推演整个故事;相反他以芝加哥审判为主轴,时间线不断往返跳跃于芝加哥抗议现场、被告方的律师办公室以及霍夫曼的法庭。


2010年,一部同样反映此次抗议和审判全过程的纪录片《芝加哥10》也采取了相似的手法(比较亮眼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入了大量动画,再现了审判的全过程)。历史真实题材的限制,让索尔金不得不采取了这种已然些许老套的叙事手法。
 
但,为了烘托高潮,索尔金也改变了许多法庭事件的性质。比如朗读越战阵亡将士名字的桥段,在真实历史事件中发生在某次庭审开庭前。

为了剧情需要,索尔金硬是将这一桥段放置在了结案陈词的阶段——对于观众而言,主角在结案时慷慨陈词是一种套路化的期待,但索尔金努力选择一种反套路的推进高潮方式,算是某种殊途同归。


然而,由于涉及人物过多,《审判》仍然更像是个复刻历史的行活儿,而非精心结撰的杰作。
 
最有趣的是,索尔金在影片后半段安排了一段七君子之间的内讧。七君子本身社会身份各异:其中有律师出身的社会运动家,有一呼百应的青年领袖,也有当时在美国异常扎眼的嬉皮士群体。其中打扮随性、生性顽皮的嬉皮士艾比与身为反战活动家的汤姆·海登之间爆发了一场言语冲突。

海登认为吊儿郎当的嬉皮士们把反战当成了自身表演「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舞台,将之作为收割粉丝、获取社会关注的良机——海登甚至认为后者根本不希望战争结束,因为只有越战继续,他们才能继续表演。


海登不满于嬉皮士们用给警察、士兵献上雏菊这种空洞的表演行为(即著名的「权力归花儿」[flower power],艾比和另一名被告鲁宾[Jerry Rubin]是这一运动的重要推广者)来推动进步运动,并且因为「愚蠢」、「道德变坏」的嬉皮士做派,给真正的进步人士拖了后腿。
 
而异皮士艾比则反击海登,他认为海登这种知识分子妄想通过选举的方式来重塑政治,并不惜为此放弃掉一些价值,这是百分百的功利实用主义。他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七君子站上被告席,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在芝加哥发动了什么暴乱,而是因为他们的立场完全站在了当局反面,他们仅仅是这次立场之争的祭品。
 

与七年前《新闻编辑室》中的那场电视问诘比起来,索尔金的立场发生了微妙的游移。七年前,索尔金无疑是东北岸的民主党知识精英,对理想主义化的学院左翼实践的鄙视,坐拥对后者满满的优越感。

七年之后,极化的两党政治、冲突不断的种族问题,以及更为激烈的抵制文化,似乎将索尔金逼向了那个更为情绪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境地。相比于《新闻编辑室》中功利主义的温和共和党人麦卡沃伊,《审判》里代索尔金发言的七君子们更加凸显了被极化政治的党同伐异逐渐吞噬掉的属于温和派的中间地带。
 

无论影片内外,七君子都取得了胜利。但七君子的胜利,与其说是反战声浪、嬉皮士运动的胜利,不如说是霍夫曼法官的作茧自缚。美国的上诉审判不做事实方面的审查,大部分审查的注意力放在整个判决的程序合规性上,而正是霍夫曼法官在初审时充满偏见的审理过程,才使得七君子们「死里逃生」。

虽然第七巡回法院驳回了判决、下令重审,但尼克松政府也不愿再次为七君子们提供表演舞台,最终才使得这场审判「圆满」结束。
 
巡回法院宣告七君子无罪的复审宣读于1972年11月21日,而就在14天前,尼克松在总统连任选举中狂赢49州,以520:17的选举人票、60%对37.5%的普选票击败了反战的自由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


仅就《审判》的结果而言,反战派取得了道义和司法的胜利;但如果回看历史,标榜「法律与秩序」的尼克松深谙「沉默的大多数」的内心心理,并以此话术成功连任。
 
七君子的成功上诉,或许在尼克松在内的保守派看来,只是无关痛痒的小败;而强调「法律与秩序」的口号,才保证了保守主义思潮在1970、80年代的全面回归,更使得共和党得以在1969-92年的34年间把持白宫长达30年。

在这个意义上说,《审判》中的海登是对的——比起想要让五角大楼漂浮起来的嬉皮士的雏菊,让自己所支持的候选人最终能坐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显然更重要。但索尔金却只是惊鸿一瞥般地隐晦表达了这一点。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于去年10月开拍,在距大选不到20天时上线,但它却完美地隐喻了当前的美国政治。

尤其是弗洛伊德抗议愈演愈烈后,特朗普多次重提「法律与秩序」,而作为挑战者的拜登则不仅降低了支持抗议的调门,转而更强调和平抗议,同时更是挑选了在担任加州总检察长时以司法风格强硬著称的贺锦丽为自己的副总统搭档。
 

无论美国是否还会有属于21世纪的七君子,也无论走向不可调和的分裂局面的美国能否重新调和矛盾、求同存异,索尔金所期待的奉行实用主义的「自己人」,或许在20天后即将诞生。

而《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或许也正是索尔金为自由派选民吹响的集结号。这或许也才是这部电影的题中之义。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拳打《逐梦》,脚踢《富春》,年度烂片诞生!
在向这个外国人学习之前,我都不敢说自己懂香港电影
赛人的打分标准,今天第一次公布 | 十分赛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