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生命中的苦难
感恩,正念革命及学会拥抱痛苦
——与佛教导师杰克.康菲尔德的访谈
Buddhist Teacher Jack Kornfield On Gratitude, The Mindful Revolution, And Learning To Embrace Suffering
作者:卡洛琳·格雷戈尔
Carolyn Gregoire
[ 作者介绍 ]
卡洛琳·格雷戈尔系《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资深作者,主要撰写心理学、心灵健康和神经学相关报道。她曾在TED和哈佛公共健康论坛(Harvard Public Health Forum)上做演讲,在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MSNBC)、《今日秀》(Today)、历史频道和《赫芬顿邮报》旗下的网络视频频道做嘉宾。
在一些佛教传统中,有一种祈祷,是对宇宙提出相当不寻常的请求:请给我带来挑战和障碍。
“在我去过的一些寺庙中,真的有一个用来祈求困难的祷告”,西方佛教导师杰克·康菲尔德告诉赫芬顿邮报,“愿给予我适当的困难,让我的心能够真正开启慈悲,如此想象,如是祈祷。”
不仅感激生命中的幸福,同时也感恩那些苦难,这是灵性生活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并以获致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康菲尔德说,他将在下个月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至善科学中心主办的“感恩峰会”上发表演说,主题是对生命中的万物培养欣赏之情。
在印度、泰国和缅甸的寺院接受训练后,康菲尔德已经学习和教授禅修四十余年,并率先将古老的佛教修行之道传授给现代西方受众。在和平队(Peace Corps)工作以及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康菲尔德创立了马塞诸萨州的内观禅修中心,以及位于加利福尼亚马林县的灵岩禅修中心。他还撰写了许多有关正念、慈悲和佛教心理学的书籍,尤其是他1993年的畅销书《踏上心灵幽径》。
那么康菲尔德感恩满溢的秘诀是什么呢?——不要把生活看得如此严肃,或是太过沉浸于自己的日常戏剧中,以至于忘了去看时刻围绕着你的美丽。
“人生是一个测试,它只是一个测试,”康菲尔德在《踏上心灵幽径》一书中写道。“如果它是真实的生活,你就会接收到更进一步的指示,去哪里和做什么。记住,人生只是一个测试。”
以下为访谈问答
赫芬顿邮报健康生活栏目曾与康菲尔德谈论过关于感恩的重要性(即使是那些坏事情),“正念革命”,以及回馈的重要性。感恩为什么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把世界视为神圣——这是精神生活的一种表达,那么感恩就会自然地紧随其后。我们得到了转生为人的特权——虽然有典籍说,投身为人意味着将要经历数以万计的喜乐与悲伤,但,正是通过这个身体,我们有幸目睹日落时分的淡紫色,品尝到嘴里柑橘的滋味,体会着周边难以言状的生命之美,连同它的困境与哀愁,不断重建自身。我们可以选择迷失在更细微的意识状态——佛教心理学将其称之为“对身体的恐惧”,它会给我们和他人带来痛苦;或者,我们也可以将爱和感激带入到生活之中,我称之为感恩。它伴随着一种信任。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写到,“你能砍掉所有的鲜花,但却不能阻止春天。”生命不断重建自身,并在每一天中向我们呈现奇迹。
我们更容易感激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以及使生活更舒适之事。但我们如何才能学会感恩生命中的“万种悲伤”呢?
我还记得我在泰国丛林中的禅修导师,他时而会问我,“你在哪儿学到了更多的慈悲?你在哪儿学到了更多?在哪儿,你的心会变得更聪明——只在那些好时光中,还是在经历困境之时?”有一种起源于佛教的疗法——日本称为内观疗法,这种训练的一部分是回顾自己的人生,开始回忆你感恩的所有事情,甚至是那些困境和教训,甚或是那些难以相处的人,有时就是你的家庭成员——【回忆】你对家庭的感恩,好像他们就在那儿。
说到感恩,在我最近执教的一个小组中,有位男子说他的儿子和儿媳都曾是滥用兴奋剂的瘾君子,夫妻二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作为祖父的这位男子与其妻需要同时照顾这对瘾君子以及他们的子女。在片刻的深度绝望之后,他开始做感恩练习,以看看他还能感激什么。结果,他发现他感激以这样的方式养育孙子孙女,他感激他的孩子还活着,并且他们也正在考虑接受治疗。当他了解到在这个国家普遍存在的成瘾浪潮,并且他能以某种方式促成瘾症终结时……他对自己生出的慈悲心的深度心存感激。他发现通过感恩的力量,他也能够承担困难,并因此带来慈悲和爱。
感恩和正念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是不是当我们更加专注时,我们就更容易体验到感恩——因为我们更容易觉察到美好?
时刻觉知——禅宗大师铃木俊隆也称之为“初心”,它是指不迷失在反应和判断中,以不同以往的方式看待身处的世界,当带着这种澄明重新看世界时,我们开始能响应这个世界,而不只是应对它。(我喜欢将正念翻译为“爱的觉知”——一种了知什么是当下的觉知,亦为当下带来慈悲及仁爱的特质)。
在过去二十年中,现代神经科学通过三千篇论文和研究证明,正念的培养可以帮助调节情绪、稳定注意力和治愈身体——它真真切切地让我们与自己的身体同在,与身边的人同在,与我们被给予的生命同在。正因为如此,便很自然地生出了感恩之情。如今,已证实,所有美好的事物可以彼此滋养。培养对感恩的开放之心,也能帮助我们更加觉知周围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环境。
我们生活在被“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各种成瘾”所局限的文化中——因此,我们经常会觉得匮乏,不断地用更多的东西填补空虚。为什么美国社会尤其需要感恩?当我们社会化地生活在缺失感中时,如何培养感恩意识和生命本有的丰盈?
对于这个主题,安·威尔森·雪夫(《当社会成为瘾君子》的作者)做了清晰地表达,她描述了我们这个成瘾的社会。无论是消费主义还是上瘾的物质,或者只是让自己忙碌,或者总是在线,或者每周工作八十小时,我们总有事情让自己忙,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文化希望我们时刻被事物占据,而不是环顾四周……不要看到人民的斗争,持续的不公正,经济差距,饥饿的人,气候变化。愈加清晰的是,没有外在的稳固或满足——再多的电脑、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或任何研发出来的伟大成果,都无法阻止持续不断的战争、种族主义和环境破坏。
这些外在的发展必须与人类意识的转变相匹配,才能认识到我们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依赖于所呼吸的空气,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们,一如他们也依赖我们。正如马丁·路德·金博士所说,我们被命运捆绑在一起。看到这一点,我们开始意识到消费主义价值观并不能满足自己的心——得到的越来越多,却越来越空虚。回望过去的时光,省察有什么令我们感到满足时: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联接、爱,以及让我们敞开生命的地点与人物。这都是感恩的基础。然后,我们开始意识到具有安静的头脑和开放的心,以及内在满足感的生活是可能的——这是幸福的满足。
随着最近对冥想的兴趣爆发,我们开始见证这一转变发生。(例如,今年,《时代周刊》报道了美国文化中正在进行的“正念革命”)。你是一个关键的角色,已将佛教修持引入西方超过40年。你如何看待在那个时期对正念态度的转变?
最开始,正念被误认为与宗教练习相关,事实上,佛教的教导从本质上而言,是心灵科学,它只是简单地提供给我们一般性的训练,以稳定和平衡注意力,并给自他带来更深的连接。幸运的是,随着我刚刚提到的3,000 项研究与神经科学的重大进步,随着对神经可塑性的理解,变得清晰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觉知来训练自己的思维和心灵。它能帮助学生,可以用于临床治疗,它有助于专注;无论你是在写电脑程序或商业计划,做爱或创造一件艺术品——完全处在当下的稳固的注意力,是一个巨大的礼物。正念作为一种训练方式,及一个机会,能令感受当下的能力与智慧成长遍及各个领域,我由衷地为它带来的好处而感到高兴。
一些正念的批评者认为,这种修持过于注重个人,以牺牲集体精神和积极的社会变革为代价。你认为这是真的吗?如何回馈?如何将服务他人化入到修行中?
这很简单。有一句格言,“只有两件事可以做:打坐,打扫庭院”,这就像吸入和呼出。平静的思维和心灵,使你与自己连接,倾听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你从宁静中起身,如果人们饿了,你提供食物。如果存在不公,你奉献自己来疗愈那种不公。
事实上,它让我们成为变革的推动者,因为我们是觉知的并活在当下,我们并没有被淹没或分心。以此来看,在我们所选择的任何社会维度或领域做出真正的变革,正念都是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正念支持变革、导向变革,并让人无有倦怠地进行变革。如果你为公益事业工作,但却出于愤怒、沮丧和内疚来做的话(在和我一起工作的积极分子中我看到过的这些类似动机),你会心力交瘁。但如果是源于慈悲和关爱,源于爱与坚定的力量,完全投身于公平和正义,它便具有同等甚至更大的力量。
圣雄甘地每周都有一天保持沉默,即使在成千上万人的游行队伍中间和英国殖民帝国终结时。当一切都处于巨大的转变之中时,他会说,“对不起,这是我的沉默日。”他坐下来安静自己,试着倾听什么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智慧,最慈悲、最圆熟,以及他能做出的有力的回应。因此,这不是把我们从世界中移除,而是允许我们以一种不同的——在许多情况下,更为深刻的方式来影响世界。
文章来源: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5/05/buddhist-teacher-jack-kor_n_5249627.html?utm_hp_ref=tw
原文发布日期:2014.05.05
智悲翻译中心 译竟于2017.06.27
智悲翻译中心
翻译:君心
一校:健慧
二校:噶瓦多杰
终审:圆阳
注:所有文字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犯您的著作权等事宜,请即刻联系zhibeiweb@126.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