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山岭,我们造了一座“声音的礼堂”,在巨石中听山水清音
编者按:
这是一档酝酿已久的专栏——“金山岭的精神建筑”。
何为精神建筑?建筑大师卒姆托,曾将其解读为诗意的建筑,他认为,当一座建筑的功能性需求远远小于精神需求时,就叫作诗意的建筑。
诗意的生活,需要诗意的建筑来承载。安顿身体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安放情感与精神的空间。在金山岭,一座座精神建筑,是人们沉思、漫想、独处的场所,也是互动、共生、议事的空间,更是人们分享、创造、成长的家园。
建筑因人而美,因生活而丰富。金山岭的精神建筑,也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建筑师们,用精妙的设计语言,对“更好的日常”做出的深刻探讨。它们,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富于爱和温度,是创造幸福的场所。
从今天起,我们将为您一一解读,金山岭即将呈现的精神建筑。我们期盼,在这些美好建筑中,与无数美好的人相遇,让生命的奇迹发生。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可以穿越时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那音乐理所当然是其中一项。这与建筑有几分相似,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却总有那么一些能称得上永恒的东西,与人性关怀、灵魂向往息息相关。”
“我可以为声音设计一个空间吗?”这是建筑师李虎的自我追问,也是金山岭音乐厅的设计起点。
声音的空间,一直是很吸引李虎的话题。传播理论教父之一马歇尔·麦克卢汉,在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谈到了“acoustic space”(可译为:声觉空间),指没有中心、没有边缘的空间,不像纯粹的视觉空间是眼睛的延伸和强化,“acoustic space”则是各种感官同时交互的知觉状态。
这个极具洞察力的概念,成为李虎思考“声音与空间”交互关系的原点。金山岭音乐厅,恰恰给了他更多可能性,去探索和实践这个有趣的议题。
对李虎来说,建筑是一个表达自己认知的媒介;是观察世界、表达希望、发现问题,在超越表象和回归本质中,不断反思的路径;也是用最好的想象、勇气、毅力与策略去积极介入的手段。
金山岭音乐厅,同样凝聚了他的追问与思考:“什么是音乐厅?我们需要音乐厅吗?没有音乐的音乐厅是什么?音乐厅还可以是什么?音乐的起源是什么?这个空间的主角是什么?……”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音乐与宗教似乎一直形影不离,起初很多音乐都发生在教堂中。因而,李虎也曾把金山岭音乐厅称为“Chapel of Sound”,但显然,他心目中理想的音乐厅,远远超越了某种宗教的边界,直接进入更广义的精神空间。
“我们所创造的场景不仅仅是简单的音乐厅,而是为空间赋予更多体验方式。”李虎很早就将金山岭音乐厅定位为户外音乐厅——音乐与建筑,声音与空间,瞬间与永恒,与山林的底色融为一体,抚慰来自城市的灵魂。
他更关切的是,当没有音乐演奏时,音乐厅将呈现什么样的场景和知觉?人们走进来,坐下,独处,静静倾听自然的声音:鸟鸣声,风雨声,心脏的跳动声,树叶沙沙作响的摩挲,空气穿过建筑的孔洞、倾斜而下的呼吸声……一切自然的声音和气息,都将在整座音乐厅的空间里自由穿行。
对于一座专为声音而设计的空间而言,这是源于感觉最原本、最直观、最诗意的表达。
“户外的表演场所历史可以追溯更久,从古希腊剧场遗迹开始,建造就与声的反射结合在一起,音乐厅究竟是古代的、现代的、还是未来的?我想,只有一种东西才能串联起这一切,那就是音乐本身。”
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思考与挑战,让李虎感到兴奋,“这可能是我做过的所有项目中,最有挑战、最有趣的。”
设计中的金山岭音乐厅,犹如一块巨大的天外飞石,傲立在山谷之中。恍若从遥远的冰川纪漂流而来,千万年来,伫立于此。这是一座介于自然与建筑之间,特立独行的存在,脱胎于自然,又超然于自然。凝视它,我们仿佛能依稀触摸到,人与自然的灵魂对话。
巨石的灵感,来源于金山岭的原始地貌。许多高大的石块耸立于此,这些石头原本并不属于这里,地质学的解释是远古时曾发生过地震,或是冰川时代的遗迹。
石头奇异的面貌,打动了李虎,他把音乐厅的外形,设计成一块纵深约13米的倒锥形巨石,洞穴里藏着半露天的剧场,像一座声音的礼堂。空间的开阔,时间的无限,都在中空的穹隆中四处回荡,回音成章。完整的“巨石”音乐厅,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融入山谷。
△ 金山岭音乐厅设计手稿 ©OPEN建筑事务所
音乐厅的选址,也拥有极大的自由度。从山顶到山谷,李虎流连山间细细勘察,尝试了各种可能性。最终,音乐厅被安置在一处视野极佳的半山腰畔。站在山顶上俯瞰,音乐厅看上去轻巧和谐,不会阻挡山谷的视线。逐渐走近时,建筑在视野中渐渐放大,直至重新构筑人对山谷空间的认知。
走进金山岭音乐厅,独特的环境、空间,赋予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刺激着现代人对空间和建筑的深层认知。半环形演奏舞台和开放式阶梯,风经由四周石壁的瞭望口穿过,站在屋顶上,视野更是开阔,目之所及,皆是风景,人们一边眺望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峦和烽火台,一边回望生活。
夏夜,山风吹落清凉,流萤漫舞;雨天,山雨沿着巨石独特的路径,温柔游走……季节流转,晨昏更替,这座向自然敞开的建筑,空间的面貌、性格、气息,时时刻刻被光线神秘地改变着。在这里,建筑不仅仅是捕捉光的容器,更是与光共舞的灵魂伴侣。
音乐厅的外形极其独特,却完全是从内向外设计而成,像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从建筑功能层面看,音乐厅的功能要求建筑是包裹的;从观景功能层面看,要求建筑是开敞的;而从户外音乐节的使用层面看,建筑应当是开放的。由此,金山岭音乐厅成为一座承载多重复合功能的万能空间,每一个场景,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了对人性的关怀,依靠设计来打动人。
建筑因人而美,因生活而丰富。李虎在他的作品集《应力》一书中写道:“从建筑落成那天起,使用者开始在里面上演着一场真实的关于生活的戏剧,建筑用自己的空间与细节,和人与自然开始新的对话并籍以改变彼此。”
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空间对未来生活最好的呼应,或许就是敞开。为承载更多的生活可能性,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想象力。
金山岭音乐厅正是这样一座面向未来的“跨界空间”。从功能性看,它是一座室外音乐厅;从形象上看,它是介于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奇特”存在;从精神性上说,它是一处既可群体参与,又适宜独处的空间。如同柯布西耶时常提到的“ineffable space”(不可名状的空间),它是难以诉诸语言的,重要的,是身处其中的体验。
当建筑背后的动机,变成动人的现实,这些微小的触感、细节,更凭添了浓浓的生活趣味,时而宁静,时而热烈,时而孤独,时而人潮涌动。这里的一切,都关乎人,关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话。
建筑的本质,是重新回归人本身。
「建筑师说」
李 虎
国际知名先锋建筑师,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虎是“50 under 50:21世纪创新者奖”获得者,曾被评为2014年GQ年度建筑师,英国ICON杂志“未来50人”。其代表作有北京当代MOMA、深圳万科中心、南京四方美术馆、田园学校/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歌华营地体验中心、清华大学海洋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等优秀建筑。
aranya:金山岭音乐厅主要承载了哪些功能?
李虎:从使用角度来看,金山岭音乐厅至少承载了三种主要功能。
一是看长城,音乐厅底层空间和屋顶空间都可以作为长城观景台。二是室内乐和剧场演出,虽然这是个半室内空间,但是从声学角度可以满足基本的表演需求,交响乐所需的回响时间较长,而以语言为主的艺术形式,比如歌剧所需的回响时间相对较短,我们找了一个比较折中的数值——1.5秒,可以兼顾各种表演形式。
音乐厅内部是一个大石头雕刻出来的,也是用声音雕刻出来的声音,声音在这里自由折射、反射、放大、对流、环绕。我们没有使用任何吸音材料,单纯靠混凝土的造型、开孔,营造了一个完全自然声的空间。
三是户外音乐节,音乐厅背面是一个草坡,从草坡另一面看,音乐厅就是天然的户外音乐节场地。
aranya:金山岭音乐厅的建筑设计有哪些特点?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李虎:音乐厅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它可以非常安静,也可以非常热闹,它可以是独处的,也可以是小群体的,甚至可以是一个巨大的庆典,从一个人到一组人,直至一大群人,这里的一切都关于人,是发生在人和人之间,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对话。当一个人在这座建筑中,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对内是向自我的探寻,对外是和宇宙的交流。
音乐厅的外形很特别,但完全是从内向外设计的,像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现在呈现出来的建筑模型,是我们的一系列手工雕刻作品,首先用刀在石膏上雕出雏形,通过3D数码扫描成3D模型,再在电脑里雕刻,然后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手工雕刻,一轮轮一遍遍,通过漫长的塑造过程,建筑得以成型,也让我对实体的建筑有了更多期待。
aranya:您提到音乐厅是从内向外设计的,怎么理解?
李虎:我设计建筑都是从内往外进行的,从内往外是属于人的空间,是基于使用的视角。从外向内则是属于照相机的空间,是基于传播的视角。其实,好的建筑都是从内往外设计的,但做好之后外部也一定是美的。在建筑中,美并不是不重要,但只是结果。创造一个美的地方是建筑的必然,更重要的使命是通过建筑,人们可以获得一些温暖的希望,可以体验到生活的精彩动人。
我对建筑的追求是深层次的,这个时代是快节奏、肤浅的,大家没耐心也没时间理解深刻的东西,但是我追求的、崇拜的、学习的都是深度的东西。
六月我在北欧看了一些伟大的历史建筑,也看了一些新的网红建筑,那些经典伟大的作品让人愿意去触摸,去观察,去发现,愿意在其中游走,发起思考,而网红的建筑几乎换一个角度就没法看。这个时代是一个快速生产的时代,但建筑师的工作是通过精神的力量和时代抗衡,通过建筑让人安静下来,深入进去,把人留住。
aranya:如果我们的建筑也成为地标性的网红建筑、爆款空间呢?您对此有抵触吗?
李虎:我们是从里往外设计,做好之后,从外面看也一定是美的东西。不是说美不重要,但美是个结果。我的建筑做完以后,当然也希望大家去拍照。但我不希望大家来这边只是拍完照就走,而是走进去,有一个深层次的体验。
我希望人们在这里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情,微笑的,流泪的,拥抱建筑的,安静沉坐的……从建筑落成那天起,使用者开始在里面上演着一场真实的关于生活的戏剧,建筑用自己的空间与细节,和人与自然开始新的对话并藉以改变彼此。那种改变才是我期待的,也许是建筑真正的魅力所在。
邱杨 编辑
于佳彤 杨晓丹 视觉
倪楠 摄影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阿那亚 | 理想的房子 | 人文之海 | 四季之美 | 春日季 | 夏日季 | 秋日季 | 冬日季 | 九州会 | 地中海 | 孤独图书馆 | 阿那亚礼堂 | 产品 | 家史计划 | 好邻好物 | 风物志 | 人文志 | 影像展 | 戏剧节 | 社群 | 图说 | 攻略 | 民宿 | 建筑 | 马术 | 观鸟 | 高尔夫 | 跑步 | 日出 | 节气食单 | 业主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