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潘文国:这样的鸿篇巨制不多见

通讯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05-15


说起来,我于鸿杰也有“半师”之谊。他是已故挚友周国强教授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奉乃师之命,曾每周专程到华东师大来听我的课。后来他的博士论文开题和答辩,我都参加了,因此对他的成长过程和成就也并不陌生。鸿杰毕业后与我也时有交往,见他这些年来不断取得的进步,我也为他感到高兴。如今他的新作又成,只可惜他的恩师已经离世,无缘得见,何其悲哉!我应允为鸿杰的书作序,一是祝贺他的新成就,二也是藉此寄托对国强老友的哀思和怀念。


鸿杰的新作,承袭了国强兄乃至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的特色和传统。上海交大是我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重镇,尤以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为特色。鸿杰又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乃师国强先生的语言对比研究,形成三位一体的特色,尤其值得庆贺。本书以“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对比与翻译”为名,即是这种“三结合”特色的体现。从全书章节和内容来看,鸿杰在这过程中还建立了一个与他人不同的对比与翻译研究体系,充分体现了他这些年来的努力和积累。


当前国际上对比语言学的发展有三个特点。一是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二是与语言类型学研究互为补充,三是充分利用语料库研究的方法和成果。从这点看,鸿杰的研究已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二”,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上述三条特点中,语料库在语言对比中的应用更为国际对比语言学界所关注。据王菊泉先生在其近著《语言对比》(Language in Contrast)中对国际对比语言学杂志2008-2014年间发表的132篇文章的统计,在97篇实证性研究中,运用语料库进行研究的达79篇,占比81.4%。鸿杰的研究可说跟上了国际研究的潮流。


语料库对于对比研究的重要性是逐渐体现出来的。最早明确提出对比研究中的翻译法的,是中国语言学泰斗吕叔湘先生。他在1942年就提出:“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怎么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只有比较才能看出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但这句话的真正引起重视是在半个世纪之后。但开始人们对此还是作了肤浅的理解,表现在对比和翻译研究中都强调“对等”(equivalence)。不少人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出发,强调语言不同层面(词、短语、句子)的对等翻译与比较。从而影响了研究的效果。


其实吕叔湘的话还隐含着更深的解读。所谓“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可以理解为一对一的翻译,从中确实可以发现两种语言间的很多问题。例如吕叔湘先生自己举的毛泽东的一句话“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及其英译,他从中发现了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不同多达八处。


但实际上,一句中国话译成英语,常常不止只有一种说法。比如李白一首短短的《静夜思》就有不少于50种译文,老子的《道德经》,据美国学者邰谧侠的统计,仅英译就达452种。反过来也是同样。一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大约有不少于20种中文全译本,单首诗如Sonnet第18首(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大约也有不少于30种的译文。这种一对多、多对一,鸡生蛋、蛋生鸡会造成非常复杂的语言对应关系。


比如鸿杰在书中举的一个例子:一个汉语词“暴露”,在语料库中可找到22种英语译法,其中有expose;而英语expose也有数十种中文译法,除“暴露”外,还有“揭露”等;再从“揭露”出发,又可以找到21种英语译法。这样的一浪推一浪,人的头脑恐怕很快就会被搞晕,但利用语料库进行推算可说轻而易举。一个简单的词如此,更复杂的结构就更加举重轻。这正是语料库的优势所在。


语料库还有助于对语言现象的穷尽研究。本书第三章有个关于成对式复合短语的例子,这是鸿杰把孙常叙先生的汉语复合词构词理论,运用到英语复合短语上;而利用语料库,很快找到了丰富的例子,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语料库还有助于纠正以往定性研究的不足。我在上个世纪写的《汉英语对比纲要》里,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词义的引申和习惯搭配也表现了不同民族的世界观。我们观察了最简单的几个形容词,如‘高、低,深、浅,粗、细,宽、狭,大、小,长、短,方、圆’等,在汉语中都可以与人的品质、属性等互相搭配……而在英语等西方语言里,却极少有这样的配搭。”


其实当时我所依据的只是语感,例子也是随意从记忆里提取的。因此很难作为定论。不料鸿杰却用10页的篇幅,利用语料库,对这些词及其英译进行了列举。不仅证实了我的猜想大体合乎事实,也显示了我的某些片面和不足。例如high word, high religion, low intelligence, deep scholar, shallow acquaintance, thick people, thin woman, narrow man, big talker, small minds, heavy thinker等等这些词,就说明英语中这类搭配还是可能有的。这就为进一步研究开拓了道路。


2006年我出版了一本《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第二年,该书的英文版在英国出版。国际上陆续发表了一些书评,在肯定该书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批评。其中之一就是认为对比研究与语料库的结合谈得太少。这个批评诚然是对的,但回过头来看也不完全怪我,因为利用语料库进行对比研究在我写作该书时(2004年)确实还不多,未足引起学界重视。这一研究真正蔚成风气是那以后的事。像鸿杰这样的鸿篇巨制更是还不多见。因此鸿杰的书的出版是否预示着这一领域新的前景的到来?但愿如此。


2020年8月28日于上海


推荐人简介:  

潘文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前会长。国内外著名语言学家,中英双语专家,第二届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首届英华学术/翻译奖特等奖获得者。在汉英对比研究、汉语字本位理论、汉语等韵理论、汉语构词法史、中外命名艺术、翻译理论与实践、哲学语言学、对外汉语学等方面均具重要影响。




推荐阅读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对比与翻译》


作 者:郭鸿杰  宋丹

书 号:9787309152333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59.00元

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书

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尤其是大规模双语语料库的创建为语言对比研究带来了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变革,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提升,从而使对比语言学迎来了复兴。同时也促使翻译研究从规约性研究范式向描述性研究范式的转变,本书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大框架下,基于近千万词库容的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ECPCPS)海量数据,采用以英语为本位,拿汉语进行对比的研究路线,聚焦于英汉语构词、短语、语义、语法、语序、语篇6个层面异同的多维度、多层级、系统性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地了解英汉语言对比的目标——翻译的内在机理以及英汉翻译的策略和技巧。此外,本书还试图从一个多维度、历时性、跨语言的宏观视角对造成英汉语言差异的机制和动因进行探讨。本书是一部融学术性、资料性、应用性为一体的著作,不仅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双语词典编纂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亦可作为翻译专业、英语专业或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使用。


作者郭鸿杰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社一般项目5项。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外语教学或翻译教学类教材近30册、译著7部。在国内外CSSCI、SSCI等核心语言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核心成员,先后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上海市一流虚拟仿真课程“‘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建设,先后指导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曾荣获“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研究兴趣包括变异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等。


作者宋丹 安徽师范大学讲师,先后于上海交通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取得双硕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参加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编外语教学类教材1册,并且在国内重要外语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荣获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一等奖、“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安徽赛区三等奖。研究兴趣包括变异社会语言学、形态学、外语教学等。





END

图书编辑 | 庄彩云  

本期编辑 | 陈丽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