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带娃引争议:比吼孩子伤害更大的,是这三个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凯叔讲故事 Author 凯叔讲故事
点击标题下的亲子派,关注后每天阅读亲子刊物
在最近一期的综艺《奇妙的小森林》里,演员郑爽的带娃方式,引起了网友热议。
某个片段中,郑爽面对不愿睡午觉的孩子小玖,选择了冷处理的方式。
她对孩子说:
「你不睡也得睡,这是规矩。」
「你哭没用,我对别人哭不感兴趣。」
说完这番话后,郑爽便不再理会正在哭闹的小玖。
过了一会儿,郑爽忍不住关心小玖,再次发出午睡邀请,并且开始对小玖倒计时:
三、二、二点九、二点八、二点七……
躲在帐篷里的小玖噤声了,呆呆地看着郑爽,发出灵魂拷问:为啥要倒数?
对呀,为啥要倒数?
前几天在闺蜜家也看到类似的一幕。
中午要吃饭了,孩子还无动于衷地玩着玩具,闺蜜有些生气了,对着孩子大喊:
「1——」
孩子回头看了妈妈一眼,随即惊慌失措地说:快,快把玩具收好。
「2——」妈妈又发出了第二句怒吼。
孩子更加紧张了,把玩具一股脑地扔进收纳箱里。
「3——」
当妈妈最后一个数字脱口而出的时候,孩子已迅速地收好玩具,飞快跑到了饭桌前。
闺蜜朝我眨了眨眼,得意地说:这招不错吧,百试百灵!
不用打,不用骂,为什么「数到3」这么简单一句话,威力这么大?
很多家长给出了答案:这方法见效快!
纵使父母脾气再好,也不可能365天有耐心,比起花时间低声细语讲道理,有时候只想尽早解决问题。
于是乎,「数到3」这个绝技在家长群里悄然传播,既能快速地让孩子服从,又能给孩子一个警告。
而被「数到三」支配的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大多是三种状态:要么压抑自己,要么感到害怕,要么和大人死抗到底。
为什么不用打,不用骂,就可以让孩子乖乖听话呢?
因为当父母数到三的时候,是孩子被恐惧支配的时刻。
近日看到一则视频,很搞笑,但笑中却透露着心酸。
视频中的孩子,因为不想念书被妈妈斥责,忍不住哭了起来,两行清泪挂在脸颊,甚是可怜。
可孩子还没来得及用手擦拭,一旁妈妈吼了一句:「我数一、二、三,赶紧把眼泪收回去!」
「三」字刚一说出口,萌娃白眼一翻,眼泪一抹,立马由哭转笑。虽然眼泪还在眼眶里打转,但他还是努力发出「哈哈哈」的三声大笑。
孩子似笑非哭,努力挤出笑容的那一刹那,让人无比心疼。
明明是身心受伤,还要乖乖服从;
明明是寻求安慰,还要努力压抑。
当孩子听完那三个字,硬生生把眼泪吞进肚子,心里该是多么苦涩啊。当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绪得不到表达,又该是多么无助啊。
电视剧《安家》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海清饰演的宫蓓蓓回到家,看到爷爷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一边喂饭,一边让孩子看IPAD。
在和爷爷奶奶沟通失败的情况下,宫蓓蓓努力压制心中的怒火,对孩子说:「把IPAD放下!妈妈数三下!」
三二一还没数完,孩子就吓呆了,他手足无措,紧紧地抱住IPAD,嘴唇紧抿,呆呆地看着妈妈。随后,他以大哭回应妈妈的斥责。
心急的父母,很少问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些举动。
孩子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这么凶,或者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长此以往,双方沟通越来越难。
立竿见影的教育,从来都是神话;孩子慌乱服从的样子,埋藏未知的隐患。
除了「数到3」的方式,也许孩子还听到过很多威胁恐吓的话。
比如「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不吃饭就给我出去」「不好好写作业妈妈就不喜欢你」......
这样的方法看似简单有效,实际却是用家长的权威,让孩子关上了心门,让孩子眼里只剩下恐惧和服从。
孩子的妥协,也并不是出于对规则本身的理解。
而是通过长期施加心理压力形成的条件反射,治标却不治本。
长此以往,吓出来的孩子内心充满焦虑,条件反射似的不安和恐惧,也会一直伴随孩子。
既然「数到三」后遗症这么多,再碰到同样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
1、正面引导,代替负面催眠
在电影《弱点》里,有这样一句对白:我小时候有坏事发生时,我妈妈就会让我闭上眼睛,她会说:「我数到三,过去的已经过去,世界一片美好。」
这3个数字,带给孩子的不应该是恐吓,而应该对世界的无限善意。
换种方式引导,也许生活截然不同。
你本想说:数到三,赶紧把饭吞下去。
你可以说:好好吃饭,吃完妈妈给你讲故事。
你本想说:我数到三,你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
你可以说:我们赶快回家,可以和邻居小朋友一起玩。
用积极的语言来代替赤裸裸地威胁,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得到一定的缓冲,从而接受父母的建议。
2、 耐心等待,胜过急迫吼叫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儿子詹姆斯不小心打碎了高脚杯,因害怕被罚而不敢说出实情。
罗斯福虽然生气,但他秉着冷处理的态度,通过妻子旁敲侧击,暗示小詹姆斯,犯错不承认的孩子,父母也不会相信他的。
结果是好的,孩子乖乖坦白了。
试想如果罗斯福气急败坏地说:我数到三,你再不说出实情,我就打扁你,那会给孩子留下怎样的阴影?
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得要聪明很多。
比起吓唬、强迫他们认错,不如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引导他们自行发现错误。
若在当下孩子反抗情绪较为激烈,表现超过父母忍耐限度,也可稍做冷处理,等孩子情绪平和后再温柔安慰。这些都比用负面的语言去恐吓要好很多。
3、 灵活变通,好过道理大通
同样在《奇妙的森林》里面,面对孩子不睡觉的问题,张新成的办法貌似管用多了。
因为孩子喜欢警察,他以警察导入:
警察叔叔是不是长得特别高大,这样他们有能力抓坏人。但是宝宝如果不睡觉就长不高,也就没有力气去抓坏人。
小玖听到这样的话,有点松口了。张新成更进一步说:
你长得更高一点,会成为特别厉害的警察队长,所以你现在要去休息。
孩子犹豫了一会儿,跟着小哥哥走出帐篷午睡去了。
孩子做错事,与其说一通大道理,不如换种方式。比如运用榜样的力量,鼓励他们向偶像学习,如此一来,很多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走入孩子内心,自然而然产生解决方案,才是智慧的、灵活的。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教育道路有无数条,但通过暴力地数三二一来解决问题,无疑是治标不治本的一条。
最有用的教育法则,不是争分夺秒,不是压力传导,而是一步一步走实每一个脚印。
收起所谓立竿见影的倒数法吧,与其让孩子在黑暗中服从,不如成为孩子的光,为孩子指明方向。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放慢脚步,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
愿天下的孩子,听到「321」时,不再是恐惧,而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推荐阅读:
点击☞爱发脾气的孩子,才不是被惯坏了,背后隐藏的小秘密父母要懂
点击☞惊了!高考一女生撕毁同考场2人答题卡:决定孩子命运的,从来不是成绩,而是.....